雖然目前各大醫院擁有口腔、腸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多個部位的微生物檢測項目,但幾乎都是采用細菌培養觀察等傳統方式進行檢測,無法全部了解微生態菌群健康狀況。以腸道菌群檢測為例,通過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熒光定量qPCR等的核酸檢測技術,可以了解人體腸道菌群微生態和特定菌的情況。全新的診療研究方向,也帶來了更為宏大的商業想象力。根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的調研分析,目前人體微生物市場主要分為診斷和診療兩個方向,預測2020年到2024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9.2%。據廣證恒生預測,微生物診療領域的全球市場空間在2026年有望達到100億美元。山東專業的腸道菌群檢測公司選擇上海沃本生物。陜西腫瘤術后菌群檢測預測疾病
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張烜團隊與華大基因的揭著業團隊在JournalofAutoimmunit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比分析了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與健康人的腸道菌群后發現,患者的菌群組成及功能發生變化,且患者的菌群可能通過分子模擬觸發自身免疫反應。對比分析85名強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及62名健康人的腸道菌群,發現惰性真桿菌等5種菌種在AS患者中富集;② 在AS患者的腸道菌群中,氧化磷酸化、脂多糖生物合成和粘多糖降解作用增強;③ AS患者中存在脆弱擬桿菌和III型分泌系統等與自身免疫相關的特征;④ AS患者腸道菌群中部分富集的細菌多肽可模擬II型膠原,并促進特定HLA分類(HLA-B27)AS患者的PBMC產生IFN-γ。陜西腫瘤術后菌群檢測預測疾病腸道菌群檢測有哪些益處?
來自廣東省中醫院的黃閏月團隊與黃清春團隊在FrontiersinImmunolog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比了類風濕關節炎(RA)患者與健康對照的腸道菌群組成及功能差異,并對比了接受不同藥物后,RA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及功能的變化。①納入22名RA患者及22名健康對照,13名患者接受化瘀強腎通痹方(HQT)+甲氨蝶呤,9名患者接受來氟米特(LEF)+甲氨蝶呤;②相比于健康對照,RA患者分別有的37個及21個腸道細菌物種富集或減少,維生素K2生物合成與RA患者中富集的細菌相關;③HQT組與LEF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相似,HQT影響紅細胞沉降率,LEF影響C反應蛋白水平;④用藥后,HQT組及LEF組患者分別有11個及4個腸道細菌物種,以及9個及2個菌群代謝通路發生變化。
過去的研究已鑒定出多個類風濕關節炎(RA)相關的基因突變,而腸道菌群是RA的環境風險因素之一。The Lancet Rheumatology上發表的一項橫斷面研究,在非RA患者中發現,并在RA高危受試者中驗證,普氏菌屬與RA的遺傳風險明顯相關,普氏菌屬還與RA高危受試者的臨床前期癥狀相關。①納入1650名非RA雙胞胎,基于233個GWAS鑒定出的RA相關SNP,評估受試者的RA多基因風險評分(PRS);②在6776名受試者(包括2686名RA患者)中,基于邏輯回歸對RAPRS進行驗證;③對受試者的糞便菌群進行測序,分析菌群與RAPRS的關聯;④在非RA受試者中,普氏菌屬與RAPRS呈明顯正相關,在RA高危受試者(RA患者的直系親屬)中也存在這種關聯;⑤另外,包括普氏菌屬在內的7個菌屬與RA的臨床前期癥狀(ACPA或RF陽性等)相關。如何評價腸道菌群檢測的差異性?
細菌密度在空腸為104,回腸末端為107,至結腸增至1012,估計糞便重量的60%為細菌。人體大部分的生理功能是人體與正常微生物群共同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共生生活的結果,腸道微生物菌群在人體內發揮的各種生理作用,人體代謝所需要的酶類有35%以上是由正常微生物群合成的,對宿主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微生態學的發展,人們發現腸道菌群特別是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糞腸球菌可以促進膽固醇的排泄,提高機體的抗氧化能力。腸道菌群對膽汁酸以及膽固醇的代謝與吸收直接影響著血膽固醇的水平,而膽固醇水平的高低又是影響CACV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腸道菌群與CACV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上海沃本生物為您提供專業的腸道菌群檢測報告。陜西腫瘤術后菌群檢測預測疾病
腸道菌群--您所不知的“人體第二基因組”。陜西腫瘤術后菌群檢測預測疾病
腸道炎癥與脊柱關節炎(SpA)存在密切關系,提示這種疾病中潛在的腸道-關節軸的炎癥關聯。NatureReviewsRheumatology近期發表的綜述文章,對這一話題進行了探討,回顧了相關的流行病學、臨床、免疫和菌群因素,并討論了目前的知識缺口,以及對于治療方法研究的意義。①歐洲大多數脊柱關節炎(SpA)患者患有亞臨床腸道炎癥,少數患有并發性炎癥性腸病(IBD);②許多強直性脊柱炎(AS)的遺傳危險因素與IBD是相同的,且其中一些AS危險因素聚集在重要的腸道免疫通路中;③3型免疫細胞因子(如IL-17)在腸道和關節中很重要,但它們的作用可能具有組織特異性;④SpA發生腸道菌群異常,但與免疫變化的因果性尚不清楚;⑤SpA療法的失敗率很高,這種失敗是否與潛在的腸道炎癥有關尚不清楚。陜西腫瘤術后菌群檢測預測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