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菌群在心血管疾病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腸道菌群或已成為疾病預防和理想靶點。旨在調節腸道微生物群組成和/或其代謝的策略已經逐漸產生,包括飲食干預,益生菌、益生元以及糞便移植等。這些策略已經改善了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壓、血脂、體重。目前微生物族在心血管及其他人類疾病的潛在應用正在大力推進中。首先,為了闡明特定微生物在疾病進展中的作用,應該鑒定特定的微生物菌株而非一般的微生物群。其次,目前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微生物組成,未來的研究應更多的關注微生物介導的代謝產物及其下游產物的功能性影響。第三,我們迫切地需要個性化的微生物調節方法,分析個體患者的微生物組或許能夠幫助獲取他們的代謝組生物標志物。菌群移植能否幫助緩解SARS-Cov2?江西腸道菌群移植安全性
多項研究發現,很多ASD患者伴有腸胃問題,如消化不好、腸內病菌過度生長(細菌和病毒)以及腸道通透性增加導致的“腸漏”。很多研究報道ASD患者有constipation、腹瀉、噯氣、肛門排氣異常和(或)大便異味等。臨床活組織切片檢查發現許多ASD兒童有一種ASD特有的回結腸淋巴結增生癥狀。因此研究者開始懷疑胃腸道菌群組成紊亂與ASD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由于ASD患者通常有不尋常的細菌特征和胃腸道問題,因此不難認為菌群移植(FMT)具有通過重塑腸道菌群來改善此類疾病的潛力。河南常見菌群移植**共識上海沃本發布菌群移植供體篩選標準!
早在1988年,澳大利亞消化病中心托馬斯·布羅迪(ThomasBorody)教授利用糞便菌群移植應用在一名對其他藥物無效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第二年,布羅迪團隊又用糞便菌群移植療法對59位患有腹瀉、潰瘍性結腸炎、回腸炎等消化道疾病患者進行研究,結果20位患者得以痊愈,另有9位患者癥狀改善。目前,很多研究小組正在嘗試腸道菌群移植療法,也展現出一定的療效。從目前的研究來看,腸道菌群移植療法對潰瘍性結腸炎雖然展現出較好的安全性和療效,但是仍然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優化供體選擇、給藥*式等,以找到更具突破性的手段。
這是一項兩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納入87名14-18歲及BMI≥30的肥胖青少年受試者,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膠囊菌群組(n=42)或生理鹽水安慰劑組(n=45),按性別分層。FMT組每名受試者服用來自于4名同性健康供體的菌群膠囊28粒,連續服用2天。在基線檢測以及干預后6、12和26周進行臨床評估。FMT干預對BMI-SDS(體重指數標準差評分)無影響。但在干預后6、12和26周,FMT組與安慰劑組相比,A/G比率(腰部/臀部脂肪比)降低,尤其女性表現更為明顯。提示FMT對于腹部肥胖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菌群移植有多少臨床注冊?
可以肯定的說,菌群移植在自閉癥中確實有效,但無法保證對每個患者都有效果。臨床上用菌群移植在自閉癥中應用的例子有不少。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Adams博士,Brown博士和Kang博士通過糞菌移植實驗證實了糞菌移植對自閉癥兒童有長期的益處。Adams博士也是一位自閉癥兒童的爸爸,他對58例自閉癥譜系障礙患兒和39名健康對照兒童的研究發現,腸道問題的嚴重程度高度對應于自閉癥的嚴重程度。有腸道問題的兒童在ATEC量表中的語言、社交、感覺認知和健康、身體行為方面的分數更差,自閉癥譜系障礙患兒腸道中雙歧桿菌的含量減少,而乳酸菌的含量增加。Kang博士對18名自閉癥兒童開展了一項小型開放標簽臨床試驗,在腸道清潔后接受菌群移植,患兒胃腸道癥狀評定量表顯示胃腸道癥狀得到了約80%的改善,自閉癥譜系障礙的行為癥狀也得到了改善,且在FMT8周后依然能持續改善,測序表明供體的部分菌群能被成功定植。并且在兩年后對18名參與者進行隨訪發現:他們胃腸道癥狀的大部分改善情況得到了維持;自閉癥相關癥狀在FMT結束后減輕了45%;腸道菌群多樣性增加。菌群移植的臨床應用的適應癥選擇?江蘇小腸菌群移植儀器
阿爾茲海默癥難治難醫?菌群移植帶來新曙光!江西腸道菌群移植安全性
2021年《科學》雜志上發表了希爾曼cancer中心和美國cancer研究所的聯合研究,證實:通過糞菌移植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可以將對免疫療法無應答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轉變為應答者。他們首先選擇了7位糞便提供者——他們在接受PD-1抑制劑診療后,產生了較好的效果。而接受糞菌移植的15位惡性黑色素瘤患者處在另一個極端,此前包括PD-1抑制劑在內的多種療法,對他們均沒有任何效果。這15位患者接受了一次糞菌移植和PD-1抑制劑的聯合診療,其中6名患者的tumor減輕或病情穩定,tumor得到了較好的控制。他們病情穩定,除了有一人在接受其他手術時意外去世之外,其余5人截至論文發表時仍然在世。他們發現經過糞菌移植后,患者的某些細胞因子的水平發生了變化,有可能是腸道微生物產生的某些物質與一些免疫細胞發生了相互作用,改變了免疫細胞的行為,并開始攻擊tumor。江西腸道菌群移植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