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菌群在心血管疾病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腸道菌群或已成為疾病預防和理想靶點。旨在調節腸道微生物群組成和/或其代謝的策略已經逐漸產生,包括飲食干預,益生菌、益生元以及糞便移植等。這些策略已經改善了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壓、血脂、體重。目前微生物族在心血管及其他人類疾病的潛在應用正在大力推進中。首先,為了闡明特定微生物在疾病進展中的作用,應該鑒定特定的微生物菌株而非一般的微生物群。其次,目前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微生物組成,未來的研究應更多的關注微生物介導的代謝產物及其下游產物的功能性影響。第三,我們迫切地需要個性化的微生物調節方法,分析個體患者的微生物組或許能夠幫助獲取他們的代謝組生物標志物。《自然-醫學》:移植健康人腸道菌群,或能改善抗PD-1免疫效果。四川小腸菌群移植臨床應用
菌群移植在腸內腸外疾病的診療中逐漸顯示出應用前景,為了規范菌群移植操作,在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中國國際醫療保健促進交流會加速康復外科分會、中國微生態診療創新聯盟和上海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專業委員會倡議下,我們根據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的臨床經驗,結合國內外文獻,制訂了《菌群移植途徑的建立與臨床應用中國共識》。本共識包括移植路徑的選擇、移植途徑建立的方法學、移植途徑建立的臨床應用和不良事件監測四個部分。湖南供體菌群移植成功案例上海沃本全力推進菌群移植在全國的醫院的項目入院。
對于自閉癥腸道菌群失調的干預,目前采用益生菌、益生元,菌群移植等方法改善自閉癥,已被證實有可能成為取代昂貴的外科手術和藥物的有效方法,并將為自閉癥打開新的視野。其實,菌群移植安全性較高,而且并不復雜,可以選擇簡單的口服腸菌膠囊的方式,膠囊會在腸道內融化,從而將健康人的腸道菌群移植到患兒腸道內,可以比益生菌更有效的增加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同時配合益生元的使用,促進腸道有益菌的生長和繁殖,形成微生態競爭優勢,優化腸道微生態平衡,從而更好地幫助有益菌在腸道內定植,達到改善自閉癥的效果。
“健康”、“合格”的糞便可是百里挑一的哦,據報道合格率在2%左右,健康糞便的收集是為了做糞菌移植科研。而且你要知道,糞便能治病可不是一兩天的事了,糞菌移植技術,于我國東晉時期的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記載了用糞液改善食物中毒及腹瀉的患者當然了,這里說的糞便能治病并不是簡單的用糞便治病,而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改善。目前通過糞便菌群移植技術,幫助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腸道細菌環境,這樣就能夠應用在許多疾病中,比如艱難梭菌、炎癥性腸病、代謝綜合征、兒童自閉癥、糖尿病、肥胖等等,甚至目前有研究證實糞便菌群對抑郁的也有一定的效果~CELL一圖讀懂:菌群-腸-腦軸--上海沃本。
為規范菌群移植技術的臨床應用,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2021年8月27日,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根據上海市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制定并印發了《上海市菌群移植技術管理規范(2021年版)》。該規范是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開展菌群移植的比較低要求。規范適用于應用同種異基因菌群移植改善消化系統及腸道菌群紊亂所致的消化系統外疾病,其供體來源包括親屬及非親屬。上海市菌群移植技術管理規范的出臺,意味著菌群移植技術日趨成熟,這將更有利于菌群移植技術的深入推廣和應用,造福更多的患者~上海沃本提供菌群移植全產業鏈服務。陜西小腸菌群移植儀器
菌群移植選擇共識于2020年7月發表!四川小腸菌群移植臨床應用
國際上至今報道了6項FMT在成年人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Randomizedclinicaltrials,RCT),臨床緩解率為24%~32%,其中4項研究結果顯示FMT組緩解率高于安慰劑組的5%~9%;另1項研究顯示潰瘍性結腸炎癥狀緩解與腸道特定菌群及代謝物豐度有關。2021年較早菌群移植在兒童潰瘍性結腸炎的隨機對照試驗,納入25例4-17歲兒童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隨機分為糞菌移植(FMT)組(n=13)和安慰劑組(n=12)進行為期36周試驗;FMT六周后,92%的FMT組和50%的安慰劑組到達臨床復合終點(兒童UC活動指數、c反應蛋白或糞鈣衛蛋白改善);FMT組的菌群多樣性呈上升趨勢。四川小腸菌群移植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