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校直速度很慢,勞動強度大、造成效率低下。人工校直后每段鋼筋的兩端要剪掉,剪掉的部分就成了廢料,造成了材料的浪費。人工校直過程中,其次拉直的長度很難控制一致,這樣在下料時,也會出現料頭,同樣成了材料的浪費。傳統的工作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生產的需求,這時就需要使用到全自動智能數控彎箍機,而鋼筋彎箍機是鋼筋加工企業必備的生產機器之一。數控鋼筋彎箍機高精度彎曲、速度穩定操作簡單。采用液壓工作方式,工作頻率可無級調節;8.采用電阻對焊焊接,焊接接頭光滑、牢固;9.采用可更換精細模具,實現多規格產品的加工;10.產品成型標準,無變形;SGW12D-1全自動數控鋼筋彎箍機,長度精度±1mm!貴州箍筋全自動彎箍機機械設備
上下層小直徑,理由:16G101-1第59頁搭接區內箍筋直徑不小于d/4(d為搭接鋼筋大直徑),間距不應大于100及5d(d為搭接鋼筋小直徑),圖紙有要求按圖紙(10)后面三個都是不需要修改的,不常見內容,其中層間變截面鋼筋自動判斷必須選擇是,否則軟件識別不出來,所有構件設置一樣。2)柱單獨的一些設置(1)柱縱筋伸入基礎錨固形式答:一般不需要修改,軟件默認全部伸入基底彎折,理由:16G101-3第66頁,注意的是遇到基礎中間層鋼筋網片的時候,就要特別留意,此時可以修改成只有角筋伸入基底彎折。筏板特別厚的時候,一般是只有筏板的時候才需要留意。(2)柱基礎插筋彎折長度答:一般不需要修改,一般注明規范的,不需要修改。(3)矩形柱基礎錨固區只計算外側箍筋(爭議點)答:這里施工方計算多一點可以選擇否,里面小箍筋也一起計算,選擇是符合平法的要求,平法上面是選擇只計算外側箍筋,理由是間距≤500,且不少于兩道矩形封閉箍筋(非復合箍),這里只的是非復合箍,如有內側箍筋則構成復合箍筋,在平法上是不計算的,所以只計算外側的箍筋。16G101-3第66頁,(4)抗震柱縱筋露出長度答:一般不需要修改,一般注明規范的,不需要修改。16G101-1第63頁。江西雙線全自動彎箍機設備全自動彎箍機,告別手動彎箍鋼筋;
一、鋼筋設置審核-柱/墻柱1、計算設置1)公共設置項(1)柱/墻柱在基礎插筋錨固區內的箍筋數量答:1、基礎厚度都是大于500mm,不需要修改,選擇間距500;2、基礎厚度小于500mm,需要改成2。理由如下:16G101-1第66頁中有規定,柱/墻柱在基礎插筋錨固區內箍筋間距≤500且不少于2道箍筋,即基礎厚度大于500mm時候,肯定滿足兩根箍筋的要求,小于500時候,必須要設置兩根箍筋。(2)梁(板)上柱/墻柱在插筋錨固區內的箍筋數量答:1、下部構件厚度大于500時,不用修改,選擇間距500;2、下部構件厚度小于500時,需要改成2.理由如下:設置依據16G101-1第65頁,與上一柱在基礎差不多,要么按間距要么按指定根數排列。(3)柱/墻柱一個箍筋據樓板的距離答:不需要修改,默認50理由如下:16G101-3第66頁,16G的起步距離里指的是基礎頂面,沒有說樓板面;審計可能調成100或者調成柱箍筋間距,理由:16G101-1第66頁中講到的50是指基礎頂面,沒有指樓板面,當調成箍筋間距時,箍筋數量可能少一個。施工單位設置50依據:數據來源可查詢12G901-1-2-8頁,不管是梁頂非嵌固部位(指樓板)一個起步距離也是50,再往上一個也是50,因此看出不管是基礎頂面還是樓板面。
支撐框架之間樓蓋的長寬比不宜大于、三、四級且高度不大于50m的鋼結構宜采用中心支撐,也可采用偏心支撐、屈曲約束支撐等消能支撐。3、中心支撐框架宜采用交叉支撐,也可采用人字支撐或單斜桿支撐,不宜采用K形支撐;支撐的軸線應交匯于梁柱構件軸線的交點,偏離交點時的偏心距不應超過支撐桿件寬度,并應計入由此產生的附加彎矩。當中心支撐采用只能受拉的單斜桿體系時,應同時設置不同傾斜方向的兩組斜桿,且每組中不同方向單斜桿的截面面積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積之差不應大于10%。4、偏心支撐框架的每根支撐應至少有一端與框架梁連接,并在支撐與梁交點和柱之間或同一跨內另一支撐與梁交點之間形成消能梁段。5、采用屈曲約束支撐時,宜采用人字支撐、成對布置的單斜桿支撐等形式,不應采用K形或X形,支撐與柱的夾角宜在35°~55°之間。屈曲約束支撐受壓時,其設計參數、性能檢驗和作為二種消能部件的計算方法可按相關要求設計。8鋼結構抗震計算的阻尼比選取是多少?1、多遇地震下的計算:高度不大于50m時可取;高度大于50m且小于200m時,可取;高度不小于200m時,宜取.2、當偏心支撐框架部分承擔的地震傾覆力矩大于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時。分體式加厚刀片設計,與刀片座螺栓連接,同時厚度達到40mm;
板負筋間距均勻、彎鉤朝下、位置合理、綁扎牢固板筋分布均勻、順直、間距合理,整體鋼筋網平整,底面筋支撐到位板底、面筋在邊支座處均過梁中線板筋在中間支座處,梁兩側板筋分別過梁中線或鋼筋連通安裝板有雙層鋼筋的部位,面筋應設置馬凳或其他有效方式支撐12板筋保護層質量標準及通病防治質量通病:①板底筋未放置保護層墊塊,或墊塊間距太大,或墊塊厚度不符合要求。②面筋未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其位置,或馬凳支撐不當、綁扎不牢,或間距過大,造成局部面筋保護層超厚,又有局部面筋保護層超薄。③墊塊位置不當,有的板筋只在周邊調設有墊塊,有的板筋只在中間部位放置墊塊。④砼拆模后,鋼筋明顯外露,或保護層太薄鋼筋銹蝕印較明顯。板底筋未放置保護層墊塊,砼拆模后底筋顯露110mm厚的樓板面筋保護層達40以上后澆帶板面筋保護層達80左右,不合要求防治措施:①板筋的保護層墊塊應統一制作。②板筋綁扎完成后,再放置墊塊,面筋用馬凳支撐并綁扎牢固、保證面筋的位置。馬凳馬凳間距一般控制在1000內。③嚴格鋼筋隱蔽驗收,沒有保護層或保護層不合格的不準下道工序施工。合格標準:如下圖①一般樓面板的保護層厚度為15,基礎底板鋼筋保護層小厚度為40。通過觸摸屏及 PLC 對伺服系統進行控制,箍筋成品的加工精度高、質量穩定可靠;云南箍筋全自動彎箍機機械設備
SGW12D-1全自動數控鋼筋彎箍機,整機重量3.5T!貴州箍筋全自動彎箍機機械設備
但也不可避免要在梁上開洞,補救措施就是對洞口進行加強。7、梁接頭沒有設置在受力較小處(上部縱筋為跨中三分之一區域),而是設在受力大處。有的把梁上部鋼筋設在梁支座處或附近。8、屋面梁上部縱筋彎曲內徑不符合規范,規范要求>6d,8d,不過,這個一般是做不到。9、吊筋按次梁高度施工,應該是按主梁高度施工。8、梁墊塊做法不對,有摁墊塊強度不夠而粉碎,導致梁直接與模板接觸,露筋無疑。有的用橫筋直接支承在板上。10、梁拉筋漏放或斜放,有的沒綁扎,起不到拉筋作用。11、梁二排鋼筋位置不對,離梁頂距離過大,起不到受力作用。12、梁上部鋼筋采用綁扎接頭卻未在接頭位置加密箍筋,按規范要求在接頭位置設置橫向箍筋,間距為min(5d,100),實際是很難做到,如果按規范做,幾乎變成全加密。梁縱筋好采用機械連接或焊接(非電渣壓力焊),這樣,就不需要對接頭進行箍筋加密了。13、梁上部鋼筋間距過密,混凝土澆筑困難。14、幾個方向梁相交重疊,梁上部鋼筋無保護層甚至超過梁高度,這種情況可以把次梁上部縱筋放在主梁上部縱筋之下解決之。15、非框架梁是非抗震,其箍筋無需彎成135度,平直段也無需10d。如果非框架梁設計是按非抗震考慮,其箍筋的彎鉤可做成90度。貴州箍筋全自動彎箍機機械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