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鐵溪鎮 云曇鄉 三合鄉 春在鄉 文峰鄉 雙泉鄉 三溪鄉 東山鄉 大興鄉 楊柏鄉 諾江鎮 涪陽鎮 龍鳳場鄉 永安鎮 瓦室鎮 沙溪鎮 洪口鎮 至誠鎮 麻石鎮 鐵佛鎮 廣納鎮 火炬鎮 民勝鎮 諾水河鎮 泥溪鄉 草池鄉 陳河鄉 新場鄉 鐵廠鄉 板橋口鄉 青浴鄉 空山鄉 兩河口鄉 長坪鄉 朱元鄉 唱歌鄉 煙溪鄉 芝苞鄉 毛裕鄉 興隆鄉 文勝鄉 板凳鄉 勝利鄉 九層鄉 松溪鄉 澌波鄉 董溪鄉 回林鄉 沙坪鄉 |
長途區號:0827 | 郵政編碼:636700 | 面積:4125平方公里 |
車牌號碼:川Y | 行政代碼:511921 | 人口:72萬人 |
隸屬政區: 巴中 | 行政級別:縣 政府地址:諾江鎮 |
通江縣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東北部,米倉山東段南麓大巴山缺口處。地處川陜、楚蜀交界線上。居北緯31°39′~32°33′,東經106°59′~107°46′之間北與陜西省南鄭、西鄉、鎮巴三縣毗鄰,東接萬源市,南接平昌縣,西與巴州、南江二縣相依。歷代舊志皆云:“依三巴之舊城,控全蜀之左隅”。“后連延于秦隴,則迤邐之荊吳”,北扼“巴梁之沖要”,東扼“蜀楚咽喉”。通江縣域東西距73.3公里,南北距98.5公里,幅員4116.58平方公里,轄14個區(鎮),79個鄉(鎮、辦事處),70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地——諾江鎮,南距達州市150公里,距重慶市420公里;西距巴中市89公里,距省會成都市580公里,距廣元市270公里;東距萬源市180公里;北距陜西省鎮巴縣158公里;西北距南江縣131公里。
縣境與相鄰的7個縣、市、區的40個鄉鎮接壤,縣界總長551.82公里。其中與萬源市接壤界長131.48公里,與平昌縣接壤界長160.94公里,與巴州區接壤界長50.98公里,與南江縣接壤界長89.63公里,與南鄭縣接壤界長51.73公里,與西鄉縣接壤界長5.97公里,與鎮巴縣接壤界長61.09公里。縣界中含四川、陜西兩省接壤之界,其中省界總長118.79公里。
通江地形“萬山環列,諾宕瀠回”。諾水,宕水,一西一東由北至南縱橫縣境,將山脈切割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列,形成三山夾兩谷之勢。全縣雨量、光照、氣溫均適合多種動植物生息繁殖。因而資源十分豐富,全縣農耕地87.56萬畝,林業用地331.1萬畝,草山草坡309.46萬畝,水利工程6169處;水利資源可開發量20.22萬千瓦,種植農作物品種173個,有喬灌木308種,植物藥材1386種,飼草384種,野生毛皮,羽毛動物67種,魚類47種。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具有一定儲量的有煤礦、鐵礦、石灰巖礦、白云巖礦、鋁土礦、石英礦、鉀礦、石膏礦、大理石、天然氣等。
通江,是中國銀耳的發祥地。早在清代,通江銀耳就已成為宮廷貢品,醫學專著《本草問答》、《本草詩解藥性論》及《御香飄緲錄》均有收錄,迄今已有100多年的生產歷史。1995年,通江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銀耳之鄉”。2004年,國家對通江銀耳實施了原產地保護。
集自然風光、革命遺址、歷史名勝于一體的旅游資源,是通江的一大特色。諾水河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諾水洞天”、“臨江麗峽”、“空山天盆”、“唱歌石林”四大景區組成,有著名景點270余處,面積525平方公里。溶洞堪稱人間仙境,是亞洲最大的地下溶洞群。這里山山有洞,洞中有洞,洞洞獨特。諾水洞天與臨江麗峽、空山天盆景區相映生輝。金凝玉砌的溶洞、五彩斑斕的河水、清幽如畫的群峰、飛泉瀉壁的峽谷、原始豐茂的森林,融雄、幽、險、奇于一爐,已成為西部旅游新亮點。
通江,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首府。川陜蘇區被毛澤東譽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大區域”。
李先念、徐向前等446位將軍曾在這里運籌帷幄,血戰疆場。當時通江總人口不足23萬人,就有4.8萬余人參加紅軍,新中國成立時僅4000余人幸存。傅崇碧、何正文、陳彬等10位通江籍兒女成長為共和國將軍。胡耀邦、江澤民曾先后為“川陜革命根據地軍史陳列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題寫館名。至今保存完好的紅軍遺址、遺物、文物遍布全縣,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文物之珍貴,全國罕見,堪稱“露天革命博物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紅云崖紅軍石刻標語”被列為全國123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通江素有“一府三鄉”(川陜革命根據地首府、溶洞之鄉、紅軍之鄉、銀耳之鄉)的美稱。通江是溶洞之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諾水河風景名勝區內金童山至中峰洞為腹心地帶,沿河兩岸奇峰突兀,峭壁如削,頗有桂林景致、三峽險趣,其間地下溶洞密布,洞洞相連,洞中有洞,已初步探明景區溶洞138個。其中中峰洞、龍湖洞、仙人洞、獅子洞、樓房洞、宋家洞等洞內鐘乳石五光十色、千姿百態、狀若天庭水府。
堪稱“天下第一洞”的中峰洞主洞長7800米,可游覽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更有長約10里的臨江麗峽,“天鑄一銅城”的得漢城,震撼清王朝統治達10年之久的白蓮教通江藍號義軍駐地麻壩寨石林,“非南海即南海、不西湖卻西湖”的穿云洞等景點如顆顆明珠鑲嵌在縣境各處。
通江是紅軍之鄉。通江是川陜革命根據地首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大蘇區。革命遺址和石刻標語遍及城鄉,僅主要革命遺址多達50多處。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和總政治部舊址、紅場、列寧公園、巨幅石刻標語等均保存完好。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為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墓地。每字高5.9米、寬4.9米的“赤化全川”石刻標語堪稱“標語之王”收錄于辭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等辦公居住的“五一村”原貌依舊。“空山壩大捷”戰場遺址已舊貌換新顏。胡耀邦、江澤民、葉選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筆題詞的“川陜革命根據地軍史陳列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和“紅軍廣場”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具有豐富的紅軍文化內涵。
通江是銀耳之鄉。通江銀耳以朵大、味純、色黃、含維生素和氨基酸種類多、藥用功效顯著而著稱于世。通江銀耳自清光緒年間問世后,芳名遠播。晚清時期倍受慈禧太后的青睞,成為清廷御膳席上的珍饈。1995年,通江縣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銀耳之鄉”的美稱。已開發出了銀耳八寶茶、銀耳羹等十余種系列產品。名優土特產品和中藥材還有核桃、魔芋、香菇、板栗、天麻、銀花、蕨菜等二十余種。羅村茶在宋代就已躋身四川八大名茶之列,翰林茶在清代就已成為皇室貢品,“天崗銀芽”曾獲國際博覽會金獎。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縣屬中、低山區,包括中切割低山、中切割中山和深切割中山。呈“三山夾兩谷”地形。地貌基本特征有三:低、中山界限明顯,均受三個二級構造單元的構造線控制。涪陽—五龍山鼻狀構造軸線,為縣境低、中山的分界線,此線以南為中切割低山。川北臺陷與米倉山、大巴山交界線,形成縣境中切割中山與深切割中山的分界線,此線以北為深切割中山。米倉山臺穹中樓子廟—空山壩撓曲褶皺帶之南端,為縣境巖溶地貌的分界線,此線以北為中山巖溶地貌。切割深,多窄谷、峽谷。中切割低山切割一般600米,多“V”型谷、平底谷;中切割中山切割一般700~900米,多窄谷;深切割中山切割高達1200米以上,多峽谷。三級階梯狀構造,從北至南逐漸降低。北部深切割中山海拔1500~2000米;中部中切割中山海拔1300~1500米;南部中切割低山海拔800~1000米。
氣候特點
縣境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光照適宜、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6.7℃,較歷年平均氣溫16.6℃偏高0.1℃;年極端最高氣溫38.4℃,較歷年極端最高氣溫40.4℃偏低2.0℃,年極端最低氣溫—1.1℃,較歷年最低氣溫—6.2℃偏高5.1℃;年總降水量1399.2mm;年日照時數1299.2小時,較歷年平均1370.1小時偏少5.2%。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縣屬中、低山區,呈“三山夾兩谷”之勢,三級階梯狀構造明顯,從北至南逐漸降低。北部深切割中山區海拔1500~2000米,區內喀斯特地貌形成眾多地下溶洞;中部中切割中山區海拔1300~1500米;南部中切割低山區海拔800—1000米。播種耕地面積89693公頃。縣內土壤共有6個土類、10個亞類、16個土屬、36個土種。其中有31個土種是農業土壤,7個土種是森林土。水稻土是全縣農業土壤中最大的土類,面積406858畝,占農業土壤的54%;次為紫色土類,面積194108畝,占25。8%;再次為黃棕壤、黃壤、石灰巖土、新積土等4個土類。水稻土類有3個亞類、7個土屬、15個土種,其中淹育型水稻土亞類紫泥土田土屬是最大的土屬,有3個土種,面積193840畝,占水稻土的47.6%;次為潴育型水稻土亞類紫黃泥田土屬,有4個土種,面積177021畝,占43.5%。旱作土壤有5個土類、7個亞類、9個土屬、16個土種,其中最大的土類是紫色土類,面積194108畝,占旱地面積的56%。
水資源 縣境水系呈網狀發育,河谷溪溝密布,宕(大通江)、諾(小通江)二水從北至南,縱貫北部中部區域。境內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7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4條,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理以上的4條。境內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6.9億立方米。其中境內地下水年出露量為2.260億立方米。縣過境地表水數量較大,多年平均年徑量32.8億立方米。縣水能理論蘊藏總量36.70萬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20.22萬千瓦,占總蘊藏量的55%。
生物資源 境內植物、動物資源豐富。年均播種耕地面積89693公頃。全縣林地1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7.61%。有植物喬灌木77科308種,其中果木類13種,竹類8種,屬國家一、二、三級保護樹種主要有水杉、三尖杉、銀杏、鵝掌楸、紅豆樹、領春木、華榛等14種;有野生動物(不含昆蟲)331種,其中列入國家一、二類保護的動物主要有毛冠鹿、金雕、云豹、金錢豹、獼猴、蘇門羚、林麝、大鯢、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等21余種。
礦產資源 金屬礦藏有菱鐵礦、赤鐵礦、鉛土礦、銀礦等;能源礦藏有煤、石油、天然氣、鈾等。此外,石灰石、白云巖、石英石、石膏、大理石、硫鐵礦、鉀礦石、膨潤土均有一定的分布。縣境油氣資源極為豐富,系整個通(江)南(江)巴(州)油氣構造帶的核心區域。現已探明縣境天然氣儲量為5600億立方米。
歷史沿革
通江歷史悠久,置縣源遠流長。縣南擂鼓寨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祖已在這塊土地上繁銜生息。
通江,商周、春秋屬巴國,秦屬巴郡,西漢為巴郡宕渠縣地,東漢為巴郡宣漢、漢昌二縣地,三國蜀及晉因之。南朝梁為遂寧郡始寧縣地。北魏正始中(504~507)首置符陽縣,同置其章郡,屬巴州。西魏大統中(535~551)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屬巴州遂寧郡。
元欽間(552~553)分始寧縣地置白石縣,屬其章郡。隋開皇三年(583)廢其章郡,省諾水縣入始寧縣,以符陽、白石二縣屬集州,大業三年(607)改屬清化郡。唐武德三年(620)復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析始寧、歸仁二縣地置廣納縣,并屬萬州。七年省諾水縣入始寧縣,八年復分始寧縣地置諾水縣,并于縣治置壁州,屬山南西道。開元二十三年(735)六月,于壁州東三鄉之地置太平縣,屬壁州。天寶元年(742)八月,更壁州為始寧郡,更諾水縣為通江縣,更太平縣為東巴縣,迄今已歷時1200多年。乾元元年(758)更始寧郡復為壁州,五代前蜀和五代后蜀因之。
宋乾德四年(966)省東巴縣入通江縣,五年省廣納縣入通江縣。熙寧五年(1072)廢壁州,省符陽、白石二縣入通江縣,屬利州路巴州。宋末分通江縣為上通江、下通江二縣,皆屬利州路巴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上、下通江縣入曾口縣。至正四年(1344)復置通江縣,屬巴州,明因之。
清屬保寧府,民國前期屬嘉陵道。川陜省蘇維埃政府時期,廢通江縣而置赤北、赤江、紅江三縣和苦草壩、洪口兩特別區,并于通江城置川陜省。民國24年(1935)春復置通江縣,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建國后屬川北行署區達縣專區。1968年起屬達縣地區。1993年10月,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縣從達縣地區分離出來,成立巴中地區,屬巴中地區。2000年12月,改巴中地區為巴中市,現屬巴中市。
文物古跡
吳士達墓
吳士達墓位于文峰村吳家灣,建于清朝同治癸酉年(1873)。墓地約占一畝多,除正面亡堂壽藏,三面條石砌壁,四面條石拱篷封頂。內墓壩可容一個生產隊的人開會、乘涼、躲雨。周圍鑲嵌著的石刻透明泡花兩朵的篩子大小。還有“鸞鳳翱翔”、“虎嘯龍吟”、麒麟跳躍、熊跑獅舞、文武百官議事等出出古戲等。墓壩大門口還有座獅,雙斗桅桿,走廊、過道、墳罩子。
“文革”中紅衛兵組織了百余人未毀掉,后用雷管、炸藥炸掉了頂棚和外柱,墓碑上的圖案迄今仍栩栩如生。吳士達其人,一生練習武術,授徒弟二十多人,名聞于桑梓。此墓除建筑雕刻工藝精湛,技巧高超外,還鐫有通、巴兩邑的進士、舉人、貢生等文人學士如陳云良、茍旁達等的詩、詞、文、聯、匾額,尚存。八府巡案墓,位于紅巖村庫銀溝。建于明代萬歷十五年(1587)。用2尺厚、5尺寬、8尺長的石料,拱成九孔墓穴一橫排。長三丈許,現墓穴完好,除建造時間外,墓主姓名等記載,已風化不清。此墓價值是古老牢固。墳地面積一畝大小,墳壩中有神主式碑,已毀。
紅四方面軍烈士陵園
紅四方面軍烈士陵園坐落在通江縣城東四十余公里的沙溪王坪村,原名王坪烈士墓。一九三三年冬,四川軍閥劉湘六路圍攻川陜革命根據地時,王坪地勢險要,紅四方面軍曾將總醫院設于此。為悼念住院犧牲的烈士,總醫院醫務人員于一九三四年在院旁修建烈士陵園,占地百畝。墓區安葬有三千八百多名紅軍指戰員的遺體,園內蒼松翠柏,百花爭艷。
一九八九年十月,國務院批準王坪烈士陵園為全國烈士紀念建筑重點保護單位,現為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墓碑高4.2米,碑額橫刻“萬世光榮”四字,中間堅刻“紅四方面軍英勇烈士之墓”,兩旁刻有“為工農而犧牲,是革命的先驅”的標語。墓碑兩側各刻長槍2支、短槍1支。
碑座正面刻有鐮刀、斧頭、五角星、手槍、谷穗和向日葵等圖案。紅四方面軍撤離王坪后,地主還鄉,強迫農民打碎烈士碑,農民深夜埋藏此碑于屋后。建國后重豎原碑于墓前。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位于四川省通江縣城文廟,背抵列寧公園,面臨通江河,由大成殿,東西兩廡以及載門、欞星門、萬仞宮墻、泮池等組成,據《通江縣志》記載,大成殿為明景泰申年(一四五二)縣令周南在舊基重建。其造型疑重,結構嚴謹,石柱板壁,穿斗屋架,主體建設雕梁畫柱,屋面琉璃生輝,房脊雕龍嵌鳳,拱托三十根大木,石庭柱的座墩上,鐫刻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工藝精巧,維妙維肖,建筑占地2500余平方米,高墻重門,巍巍峨峨。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副總指揮王樹聲、政治委員陳昌浩等領導在這里指揮紅四方面軍歷經數百戰,并取得了輝煌勝利,創建了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總指揮部舊址保存完好,1982年,紅軍入川五十周年之際,劈為川陜革命根據地軍史陳列館。館名由胡耀邦總書記題寫。1988年1月,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江澤民總書記題寫了館標。
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位于通江縣城學宮,與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緊密相連。舊址學宮與通江文廟(總指揮部舊址)同年代修建,其后屢有維修,全系木結構,一進四院,保存完好,1988年1月,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川陜省工農總醫院舊址
1933年7月,川陜省工農總醫院在毛浴成立,1934年2月遷往長勝嘯口梁麻壩里。總醫院占地8.3平方公里,下設政治部、醫務處、總務處和15個病號連。原部設在聶家老屋,15個病連分布在三條長塬的15個大院子里。所有舊址原貌依存,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院長先后由李敬元、陳鼎玉、王興剛、王朝祿擔任。
全院工作人員420余人,其中院部各機150關余人,醫護人員270余人,有病床(通鋪折合)3000余張。總醫院先后收治傷病員26000余人,治愈23000余人。1934年底,總醫院奉命撤離隨紅軍西征北上。
總醫院舊址群
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群位于沙溪鎮王坪村,包括總醫院部、政治部、醫務部和總務處舊址,以及其下設的醫療機構,屬軍、政、醫三合一的軍級機構。整個建筑均呈三合院布局,土木結構,清末民初民居建筑風格,建筑面積4萬余平方米。系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4年春,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由鸚歌嘴遷駐今沙溪鎮王坪村,周光坦任院長,張琴秋任政治部主任。由于戰事激烈,成百上千的傷病員被送往總醫院救治,雖因缺醫少藥,不少傷病員傷病惡化而光榮犧牲。但紅四方面軍總醫院仍為紅四方面軍和川陜蘇區保存革命力量和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歷史貢獻。
為了展示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的歷史風貌,縣民政局于2005年初對總醫院舊址進行了保護性建設和陳列布展。省委書記張學忠視察后親自題寫了“四川省衛生系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舊址群現已成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川陜蘇區紅色旅游的又一道靚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