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卸甲坪土家族鄉 萬家鄉 沙道觀鎮 劉家場鎮 街河市鎮 紙廠河鎮 楊林市鎮 斯家場鎮 王家橋鎮 陳店鎮 老城鎮 涴市鎮 八寶鎮 南海鎮 新江口鎮 |
長途區號:0716 | 郵政編碼:434000 | |
車牌號碼:鄂D | 行政代碼:421087 | |
隸屬政區: 荊州市 | 行政級別:縣級市 |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總面積223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92.3萬畝,共轄16個鄉鎮2個開發區,23.5萬戶,人口85萬,農業人口68.4萬。東臨荊州,西連宜昌,南接武陵,北濱長江,華實蔽野,系焦柳鐵路與長江的交匯處,是一座集工業農業商貿旅游于一體的新興城市。松滋市歷史悠久,遠在舊石器時代末期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萌動了春秋,綿延于兩漢,繁華于魏晉,勃發于明清,昌盛于改革開放。
松滋山河秀麗,地貌多姿,境內山地、丘陵、岡地、平原兼有,"六山一水三分田"。屬亞熱帶過渡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5℃,無霜期232-301,年均日照時數1600-1900H,年降水量1200mm。農業生產氣候條件適宜,棉花總產和豬牛羊肉總產進入全國百強縣市,曾先后被國家確定為商品糧、優質棉、長江上中游水果開發基地。多項農業科技項目在市內實施和示范,是全國農業生態示范縣(市)、國家十五期間第一批優質棉基地縣(市)、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示范縣(市)。
松滋自然資源豐富,可供開采的礦產資源有石油、煤、巖鹽、硅鐵石、重晶石、石灰石等22種,被譽為金松滋。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洈水風景區融山、水、洞、林、泉于一體,與長江三峽、荊州古城、張家界構成旅游金三角。
市域地理位置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東連江漢平原,與江陵、公安毗鄰,西與五峰、宜都接壤,南連湖南澧縣、石門,北枕長江,與枝江隔江相望。地理坐標東經110o14′—112o03′,北緯29o53′—30o22′。東西長約77公里,南北寬約55公里,總面積2235平方公里。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屬中北亞熱帶過渡性季風氣候。
據松滋統計局報告,2007年末松滋市總人口為842866人,其中:女性417970人,男女性別比為102:100;城鎮人口為244431人,城鎮化率為29.00%;65歲以上的人167787,占總人口的19.9%。年內出生6427人,出生率為7.63‰;死亡4171人,死亡率為4.9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68‰。工業基礎較好,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能資源、旅游資源;經濟總量在“兩湖”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經濟協作區中處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
市區地理位置
松滋市區地處松滋腹地,位于巫山余脈于江漢平原的交匯處,北枕長江支流松滋河,是長江通往洞庭湖的黃金水道;南靠國家級森林公園洈水風景區;西毗松滋火車站;近鄰沙市、三峽飛機場,兩條省道在此交匯,是鄂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經濟重鎮。市區版圖面積89.8平方公里。2000年市區行政范圍內人口9.56萬人。轄2區、6個居委會、22個村。
松滋市下設鄉鎮
新江口鎮 劉家場鎮 沙道觀鎮 涴市鎮 八寶鎮 老城鎮 陳店鎮 南海鎮 洈水鎮 街河市鎮 王家橋鎮 斯家場鎮 萬家鄉 紙廠河鎮 楊林市鎮 卸甲坪土家族鄉
歷史沿革
松滋古屬荊州,戰國屬楚,秦屬南郡。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設縣,名高成。東漢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公安縣)。三國時屬吳,隸于孱陵,但設樂鄉督治。東晉咸康3年(公元337年)廬江郡松滋肥(今安徽宿松縣)流民避兵亂到此,僑置松滋縣,從此縣名延續到今。
民國元年(1912年),裁荊州府,松滋屬省直轄。二年,湖北分道,松滋屬荊宜施鶴道。三年,改為荊南道,松滋屬之。四年,屬荊宜道。十六年,又屬省轄。二十一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省第四行政督察區。二十二年八月,縣治遷磨盤洲,月底遷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縣治遷車家沖,八月遷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遷新江口。
新中國成立后,屬湖北省荊州地區行政公署。縣治新江口。1996年5月18日撤縣建設市。
地形地貌
松滋地處巫山山系荊門分支余脈和武陵山系石門分支余脈向江漢平原延伸的過渡地帶。市域地形西高東低。以枝柳鐵路為界:其西為鄂西山地,向江漢平原呈四級階梯遞降;其東為丘平原,平原地勢則由北向南微傾,形成了山地—丘崗—平原兼有的地貌特征,可概括為“六山一水三分田”。平原82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7.7%;崗地1093平方公里,占50.2%;丘陵203平方公里,占9.3%;低山60平方公里,占2.8%。
西南山地較高區海拔600到800米,低山區海拔在200至600米之間,峰巒起伏、溝壑縱橫;最高點在西部卸甲坪大嶺,海拔815.1米。西北部和中部為廣闊的丘陵崗地,海拔在100至200米之間,丘岡綿延,寬谷低丘。平原湖區海拔在50米以下,平展寬廣,河渠縱橫,間有湖泊。最低點在南部王家大湖蘆葦場,海拔34.2米。
氣象資料
松滋地處亞熱帶過渡性季風氣候區內,四季氣候分明;春季冷暖多變,雨量遞增;夏季炎熱潮濕,雨量不均;冬季較長。
松滋地形復雜,高低懸殊,空間氣候差異較大。山區冬暖夏涼,江漢平原冬冷廈熱。西南山地垂直氣候差異明顯:山間盆地水熱條件為全縣最優,而山上的氣候則為全縣最劣,山腰南坡有逆瘟層存在。縣境中部和東部的光、熱、水資源充裕。
市域多年平均氣溫14℃—16.9℃,最高氣溫為39.5℃,最低氣溫為-10.9℃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600—1900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為100—106.4t千卡。全年無霜期為260天,年降水量為1050—1300毫米。相對濕度在74—83%之間,年均溫度為78%。主導風向為北風和東北風,冬春多寒潮和西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即梅雨季節南洋風),時有東南風。歷年均風速為2.4米/秒之間。
松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松滋西南群峰毗連,層巒疊嶂;林木蔥郁,鳥鳴獸嘯;山水相依,波漣島搖;洞險景奇,洞水搏戲。間抱東周古墓,三國戰場,明清兵屯,遠古驛道。世外桃源,人間仙境;遺址文化,蘊涵精深。又土家回族,人情濃郁,古楚遺風尚盛。好一塊旅游勝地!這就是著名的洈水風景區。該區經多年開發,已經基本形成融山、水、林、泉、洞于一體的生態旅游新勝地,建有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旅游度假區,與長江三峽、荊州古城、張家界"金三角旅游區"融為一體,成為三峽黃金旅游線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松滋特產
松滋魚糕
松滋市十大地方名菜之一
松滋魚糕獨具松滋地方風味,早為荊楚名菜。它以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潔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點而著稱,且久傳不衰。
相傳,北宋時,松滋魚糕即名滿荊楚,王公大臣宴請,為席上的頭道菜,當時名曰:“頭魚宴”。明清以來,魚糕制作己普及到民間,松滋各家喜慶之日,必備此菜。久而久之,此菜便成了別具地方風味的傳統佳肴。到松滋不食或不帶點魚糕即深為憾事!
魚糕的選料,以鮮魚10斤、肥肉(除皮)2斤、清水2至3斤,拌以適量的蔥、姜、胡椒和味精等佐料。魚肉刮洗剔刺瀝于,合肥肉剁成泥狀,盛入大盆內,加蛋清,拌上佐料,再放入適量食鹽清水,用力攪拌,將糕料擠一小團氽入水中,料不動為缺水,速沉為水多,以動而不沉為適宜。然后,將糕料平攤入蒸格內,厚約5厘米許,上籠蒸15分鐘,揭開用于布沾去糕面汽水,將蛋黃勻涂于魚糕面上,用食用紅花點飾,再蒸10分鐘,起籠冷卻即成。吃時,切成長8至10厘米、寬5厘米、厚0.8至1.5厘米的條形糕塊裝碗成形,入籠回火再蒸至透,出籠返扣盤中,即可出菜上席。
菜品特點:松滋魚糕獨具松滋地方風味,早為荊楚名菜。它以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潔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點而著稱,且久傳不衰。
制作方法:魚糕的選料,以鮮魚10斤,肥肉(除皮)2斤,清水2至3斤,拌以適量的蔥、姜、胡椒和味精等佐料。魚肉刮洗剔刺瀝干,合肥肉剁成泥狀,盛入大盆內,加蛋清,拌上佐料,再放入適量食鹽清水,用力攪拌,將糕料擠一小團汆入水中,料不動為缺水,速沉為水多,以動而不沉為適宜。然后,將糕料平推入蒸格內,厚約5厘米許,上籠蒸15分鐘,揭開用干布沾去糕面汽水,將蛋黃勻涂于魚糕面上,用食用紅花點飾,再蒸10分鐘,起籠冷卻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