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石頭嘴鎮 金家鋪鎮 紅山鎮 南河鎮 溫泉鎮 陶家河鄉 孔家坊鄉 方家咀鄉 楊柳灣鎮 雷家店鎮 草盤地鎮 |
長途區號:0713 | 郵政編碼:438000 | |
車牌號碼:鄂J | 行政代碼:421124 | |
隸屬政區: 黃岡市 | 行政級別:縣 |
英山縣地處大別山腹地中心,鄂皖邊陲,乃鄂東門戶,南50公里與黃石市、九江市隔江相望,西50公里接“京九”大動脈,東200公里連通安徽省-合肥市,西170公里即長驅九省通衢的大武漢市,素有荊楊大道、吳楚咽喉、江淮要塞、皖鄂通衢之稱,現轄11個鄉鎮,309個行政村,8個國營農林牧漁場,面積1449平方公里,總人口40.5萬人。
英山有著悠久的歷史。古為皋陶部落,西漢為英布封疆,宋為畢升故里,乃七星(皖:太、岳、霍、金,鄂:羅、浠、蘄七縣環拱)拱月(北寬南窄,與北斗星相趨相向)之縣,漢屬荊州江夏郡,晉屬豫州弋陽郡,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立縣,元、明、清屬淮南六安,民國屬安慶,1932年由安徽劃歸湖北。
英山是塊紅色的土地,曾孕育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仁人志士。清代主審和珅貪污大案的刑部尚書-金光悌,辛亥革命元老傅慧初,對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提供確切依據的西伯利亞調查專員王孰聞,民國時期曾組織營救“七君子”的上海律師公會會長李次山,繼周恩來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的傅維鈺,繼朱德任南昌衛戍司令、公安局長的彭干臣等,在中國歷史舞臺占有一席之地。黃埔軍校一、二、三期學員中,英山籍人數居全國首位。英山是革命老蘇區,早在1927年就組建中共黨組織,1931年建立蘇維埃政權。紅四方面軍從這里西征,紅二十七軍在這里組建,這里是紅二十八軍游擊根據地,又是紅二十五軍長征的起點,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將英山作為主要軍事通道,在此迂回鏖戰,紅軍時期造就師級以上領導干部22人,在當時僅18萬的人口中,為主力部隊輸送子弟3萬多人,犧牲七千余人,被稱為“血染紅土三尺深”的紅色蘇區。
英山人杰地靈,代代人文輩出。英山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發明家畢升的故里,現代著名作家劉醒龍、熊召政、姜天民也生長在英山。英山的黃梅戲在全國小有名氣,一首《銀鎖怨》唱遍江淮大地,演進了中南海,一曲《天堂夢》業已進入了“五個一”工程獎的攻關階段。
英山有著豐富的資源。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1449平方公里版圖面積上,群山綿延,土地肥沃,山川秀麗,山城錦繡,不僅“蠶吐絲、樹結油、蜂釀蜜、葉泡茶、根入藥”物產富饒,是湖北也是全國重點產茶縣、絲綢大縣和藥材之鄉,又是旅游資源極其豐富的風光寶地。有享譽江淮的“華中河谷第一景”——吳家山龍潭河谷風景區,有新世紀湖北第一縷曙光升起地的紅色根據地--桃花沖風景區,有擁有中國第二大溫泉的錦繡山城--溫泉游覽區,有世界第一座茶葉公園--烏云山茶葉公園。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峰,雄奇險峻;壑,綠水長流;人,勤勞淳樸;地,物華天寶,被譽為“鄂東旅游業的支撐點,大武漢的后花園”。
近幾年來,英山縣委、縣政府緊緊把握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科學決策,提出“特色富縣、工業強縣、旅游活縣、科教興縣”戰略,全面建設“全國名茶縣、新型工業縣、生態旅游縣”,為把英山推向全國、走向世界,縣人大常委會于一九九二年作出了《關于每年谷雨節為英山茶葉節的決定》,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目前已成功舉辦了十一屆茶葉節,全縣茶園面積達7700公頃,茶產量達11500噸。工業改革穩步推進,招商引資取得新的進展,民營經濟、旅游經濟發展較快,全縣新登記注冊個體工商戶2212戶。加快完善各個旅游景區建設,推出了假日游、周末游、農家游、生態游、避暑游、夏令游、金秋游等一批生態旅游項目,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500萬元。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榮獲“全省兩基教育先進縣”、“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縣”、“全省計劃生育紅旗縣”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