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向陽鄉 高子鎮 幸福鎮 |
長途區號:0451 | 郵政編碼:150000 | |
車牌號碼:黑A | 行政代碼:230110 | |
隸屬政區: 哈爾濱 | 行政級別:市轄區 |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6]73號):同意撤銷哈爾濱市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以原動力區和香坊區的行政區域為新設香坊區的行政區域。香坊區人民政府駐香坊大街。
面積339.5平方千米,人口72.41萬。郵編150036。代碼:230110。轄20個街道、2個鎮、2個鄉。
香坊區(~2005年)
概況
香坊區面積208.5平方千米。總人口35萬人(2004年)。
區人民政府駐公濱路461號,郵編:150036。代碼:230106。區號:0451。拼音:Xiangfang Qu。
行政區劃
香坊區轄8個街道、2個鎮、1個鄉:香坊大街街道、安埠街道、通天街道、新香坊街道、鐵東街道、新成街道、紅旗街道、六順街道、成高子鎮、幸福鎮、向陽鄉。
歷史沿革
香坊,因清代嘉慶年間(1796一1820年)出現“線香作坊”而得名。同時,因有田姓人開燒鍋,亦稱“田家燒鍋”。清末,位居今香坊區東部的聚源燒鍋,在埠頭區(今道里區)設有分號,因香坊地勢高于道里,故稱香坊為“上號”,道里為“下號”。還因修筑中東鐵路,最初測定于香坊預修火車總站,定名哈爾濱站。后來火車總站移至秦家崗(今哈爾濱站),人們又稱香坊一帶為“老哈爾濱”。
香坊地區,清末,屬阿城縣管轄。1898年修筑中東鐵路,田家燒鍋被收買作為鐵路工程局駐地,西香坊被劃為鐵路附屬地。中華民國成立后,1921年后,中東鐵路沿線收歸東省特別區哈爾濱市政管理局管轄。東北淪陷后,1933年7月1日,劃歸哈爾濱特別市管轄。1938年7月1日,偽哈爾濱市公署公布市區條例,廢止保甲制,實施區制,設立香坊區。下設升永街、六順街、油坊街、通天街4個城市分區和平房、朝陽、大嘎哈、柳樹林4個農村分區。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香坊區隸屬哈爾濱市管轄。1950年2月,哈爾濱市政府決定,將香坊區改為郊區,全區轄王家店、莫力街、朝陽、平房、新香坊、平新等25個行政村。1952年將雙城縣平安、平順兩個行政村劃歸香坊區管轄。1953年1月,進行區劃調整,實行市區與郊區分設,將農村部分劃歸新設置的平房區(郊區)管轄,將原香坊區城區改為城市區。1959年和1960年,將阿城縣石槽公社全部和新鄉、舍利公社的10個生產大隊劃入香坊區。1963年3月,將郊區農村公社劃歸濱江區。1972年8月,將原濱江區的向陽、幸福、和平3個公社劃歸香坊區管轄。1984年政社分開,將公社改為鄉的建制。1985年5月,將和平鄉和成高子街道辦事處合并改為成高子鎮。
1992年,香坊區 哈爾濱市所屬的市轄區。位于市境東南部,東與阿城市接壤,南與動力區毗連,西與南崗區為鄰,北與太平區分界。全區總面積208.5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18.5平方千米。全區共轄香坊大街、安埠、通天、新香坊、鐵東、新成、紅旗大街、六順等8個街道辦事處和1鎮、2鄉。1992年末全區總人口29.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4萬人;滿、朝鮮、回、蒙古等20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3%。區政府駐地公濱路。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鏈接:《香坊區志·歷史沿革》
2000年,香坊區轄8個街道、1個鎮、2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6738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六順街道 50288 香坊大街街道 33169 紅旗大街街道 54742 安埠街道 17831 通天街道 32751 新成街道 31502 鐵東街道 41263 新香坊街道 20297 城高子鎮 29232 幸福鄉 42174 向陽鄉 14133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6]73號):同意撤銷哈爾濱市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以原動力區和香坊區的行政區域為新設香坊區的行政區域。香坊區人民政府駐香坊大街。
鄉鎮簡介
鏈接: 六順街道、香坊大街街道、紅旗街道、安埠街道、通天街道、新成街道、鐵東街道、新香坊街道、成高子鎮、幸福鄉、向陽鄉
動力區(2006年撤銷)
概況
動力區位于哈爾濱市東南部,與南崗、香坊、平房毗鄰。總面積131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25.3平方千米。總人口36萬人(2004年)。
區人民政府駐和興路6號,郵編:150040。代碼:230107。區號:0451。拼音:Dongli Qu。
行政區劃
動力區轄12個街道、1個鎮,43個社區居委會、25個行政村:建筑街道、哈平路街道、安樂街道、健康路街道、大慶路街道、進鄉街道、通鄉街道、和平路街道、民生路街道、文政街道、王兆街道、黎明街道、朝陽鎮。
歷史沿革
動力區,原稱“動力之鄉區”,以“一五”期間建起的電機廠、鍋爐廠、汽輪機廠即三大動力廠命名為“動力之鄉”,后改為動力區。原屬香坊區管轄,1958年11月1日,哈爾濱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將香坊區所轄的和平路、哈平路、安東、通鄉、前進5個街道辦事處轄區和朝陽、黎明兩個鄉劃出,組建機電人民公社。1960年1月,更名為動力之鄉人民公社(區)。1963年1月4日,改稱動力之鄉區。同年3月,將郊區農村公社劃歸濱江區。1968年11月,改為動力區。1972年8月,撤銷濱江區,將朝陽、黎明公社劃回動力區。1984年1月,將朝陽、黎明公社改為朝陽、黎明鄉。
1992年,動力區 哈爾濱市所屬的市轄區。位于市境中南部,東與香坊區、阿城市毗鄰,南界平房區,西與南崗區接壤,北抵香坊區。全區總面積131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25.3平方千米。全區共轄建筑、哈平路、安樂、健康路、大慶路、進鄉、通鄉、和平路、民生路、文政、王兆等11個街道辦事處和兩個鄉。1992年末,全區總人口32.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9.4萬人,占90.7%;滿、回、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4.4%。區政府駐地和興路。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1958年11月,中共哈爾濱市委和市人委決定,將哈爾濱市香坊區所轄的和平路、哈平、安樂、通鄉、前進5個街道辦事處和朝陽管理區黎明鄉劃分出來,組建機電人民公社。1959年1月1日正式設立。1960年1月,經市人委批準,機電人民公社更名為動力之鄉人民公社。同年12月1日,中共哈爾濱市委、市人委決定,動力之鄉人民公社建立區級政權組織,實行政社合一體制。1967年4月“文化大革命”中,經哈爾濱市革命委員會批準,成立動力之鄉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68年11月,根據市革委會文件精神,改為動力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11月14日,動力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決定,撤銷動力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動力區人民政府。
鏈接:《動力區志·歷史沿革》
2000年,動力區轄11個街道、2個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41084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哈平路街道 35284 建筑街道 26749 安樂街道 22326 健康路街道 26729 大慶路街道 38118 進鄉街道 54299 通鄉街道 30378 和平路街道 25488 民生路街道 23998 文政街道 37609 王兆街道 13504 朝陽鎮 33834 黎明鎮 42526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6]73號):同意撤銷哈爾濱市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以原動力區和香坊區的行政區域為新設香坊區的行政區域。香坊區人民政府駐香坊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