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義市 地區編碼:522301 郵編:562400 電話區號:0859
- 興仁縣 地區編碼:522322 郵編:562300 電話區號:0859
- 普安縣 地區編碼:522323 郵編:561500 電話區號:0859
- 晴隆縣 地區編碼:522324 郵編:561400 電話區號:0859
- 貞豐縣 地區編碼:522325 郵編:562200 電話區號:0859
- 望謨縣 地區編碼:522326 郵編:552300 電話區號:0859
- 冊亨縣 地區編碼:522327 郵編:552200 電話區號:0859
- 安龍縣 地區編碼:522328 郵編:552400 電話區號:0859
更新時間:2021-02-20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介紹
行政區劃:大山鄉 巴鈴鎮 民建鄉 魯礎營回族 田灣鄉 李關鄉 屯腳鎮 新馬場鄉 城關鎮 新龍場鎮 下山鎮 回龍鎮 潘家莊鎮 雨樟鎮 百德鎮 四聯鄉 |
長途區號:0859 | 郵政編碼:562300 | 面積:1785平方公里 |
車牌號碼:貴E | 行政代碼:522322 | 人口:46萬人 |
隸屬政區: 興義(黔西南州) | 行政級別:縣 政府地址:城關鎮 |
興仁縣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州中部,東鄰貞豐縣,南接安龍縣、興義市,西界普安縣,北接晴隆縣,東北與關嶺隔山江相望。地形西高東低,境內地形起伏較大。全縣國土面積1785余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286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布、依、苗、回、彝、仡佬等16個民族,總人口44.5萬,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23%,農村人口站人口的94%,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
興仁縣民風淳樸,自然條件優越,在歷史上曾被稱為“商城”,而今,又因豐富的黃金、煤炭資源而聞名,被譽為“金都”。全縣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金、煤、銻、汞、鉈、硫磺、石灰石、重晶石等,其中煤的遠景儲量超過45億噸,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第一個富鉈中型礦床。
興仁縣氣候適宜,屬高原型北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全縣現在耕地108.93萬畝,適宜發展草地畜牧業。2002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779000萬元,糧食總產量144489噸,工業總產值44600萬元,財政收入8368萬元(主要來源于煤炭、黃金、烤煙等支柱產業),農民人增色純收入1425元。
交通發展
興仁縣區位條件優越,東靠324國道,西臨320國道,省道214、215線和南(寧)昆(明)鐵路、盤(縣)百(色)高等級公路、貴(陽)黃(果樹)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距南北盤(江)水運碼頭40多公里,是滇黔桂結合部的重要交通樞紐,距離省城貴陽市約295公里,距州府興義市僅約70多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縣內以東西向214省道和南北向215省道在縣城十字交叉構成公路主骨架,并有普(安)興(義)公路向西與普安相連,呈大字形向鄰縣輻射。斷頂上的回龍鎮、巴鈴鎮、雨樟鎮,興安線上的屯腳鎮,都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公路網絡。全縣有扁山、卡子、棟青、老鶇山、蚌街、格沙屯、海子、煤炭破、下山等九個公路出縣與鄰縣路相連,有九盤渡口和波秧橋與關嶺、晴隆溝通水界,縣內公路主骨架已基本形成。
全縣現在通車能力的各類公路約1090多公里。其中:省養(道養)公路3條151條,占14%路況正常;群養縣鄉公路18條262多公里,占20.7%;鄉村公路較差;頂興高等級公路29多公里,占2.7%;鄉村自修自養公路648多公里,占59.4%。
地理氣候
興仁縣氣候屬暖溫冬干型,因受各種因素影響,表現為高原型北亞熱帶溫和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雨熱同季。一般情況下,春季冷暖氣團交替出現,天氣很不穩定,常出現大風和倒春寒。夏季受東南面海洋濕空氣環流影響,南風多、濕度大、雨水較多,但熱量強度低。當西太平洋高壓西伸和海洋臺風在兩廣登陸時,會給縣境帶來降水。秋季持續時間短、降溫快,北方冷空氣較強時,南下形成秋風。當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時,常產生秋綿雨。冬季受西北和北方冷空氣環流南下控制,多北風,較冷的干燥大陸性氣團濕度低、降水少,常出現“干冬”現象。冷氣團南下路徑長,達縣境已趨于變性,影響不嚴重,但也有降雪、冰凍等現象。天氣波動形成的災害性天氣有干旱、冰雹、倒春寒、暴雨、秋風、大風等。
一、氣溫
全縣常年平均氣溫15.2℃。7月最熱,平均氣溫22.l℃。元月最冷,平均氣溫6.l℃。極端最高氣溫34.6℃,最低氣溫-7.8℃。全年大于lO℃的日數243天,大于10℃的年積溫4588℃。
東北部的梭江、波秧河、麻沙河、岔普河等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帶年均氣溫在16℃以上,6至8月平均溫度高于22℃, 其中7月份在24℃以上。
西部斷頭山、大丫口至馬古地山脈等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脊地帶年均氣溫在14℃以下。其余大部分地區年均氣溫在14-15℃之間。巴鈴、城關、屯腳等地年均氣溫在15—16℃左右。
二、氣壓
1954年1月1日起,氣象站開始測定氣壓。1954至1985年間,其氣壓值在844.3毫巴至878.9毫巴之間變化,常年平均值為861.3毫巴,極高值為878.9毫巴,出現于1961年1月16日;極低值為844.3毫巴,出現在1981年5月9日。
三、濕 度
1947年1月1日始測定空氣濕度。1947至1985年,年均相對濕度為80%。最小值為2%,出現于1954年4月29日、1955年2月9日和1969年2月14日。歷年月均相對濕度最小在3月,最大在8月。
四、日照
1954年1月1日始測定日照時數。 1954至1985年,年均日照實數是1564.7小時,占大陽可照時數(日照百分率)的35%。日照最少年(1954年)為1268.4小時,最多年(1978年)為1889.6小時。縣年均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為103.00千卡。各鄉所在地年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在97至103千卡之間。總輻射量最高值在縣城,每平方厘米103千卡。
五、降 水
1942年11月5日始測定降水量,至1985年底止,降水總量為56555.8毫米,年均降水1315.3毫米。年均降水日數190天,年均降水日數的降水量為6.9毫米。年均降水總量最多是1965年(1887.6毫米);最少為1960年(960.4毫米)。 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25毫米的日數561天,年均13天;大于或等于50毫米的日數164天,年均4天;大于或等于100毫米的13天。一日最大降水量為207.6毫米,發生于1971年9月14日。歷年中最長連續降水日數達28天,降水量為247.8毫米,時間是1971年。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達29天,時間是1949年。
全縣降水量的分布是由西向東北逐漸減少。多雨區在斷頭山、大丫口至馬古地山脈一帶;典母、高武、潘家莊、龍場一線以西和雨樟區;城關、皇腳區西部邊沿,年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縣內多雨中心在下山、王家寨一帶和孔白、魯礎營、雨樟、交樂一帶,年均降水量在1500至1540毫米之間;少雨區在大山,年均降水量在1180至1250毫米之間;其它地區均在1250至1400毫米之間。
六、風
1942年11月5日始觀測風。1952年以前風力以級別計算,資料遺失不全。1952年9月始以秒米計算風力大小。1953到1985年,年均風速為每秒1.9米。最多風向是東風和靜風。10分種平均最大風速是每秒19米,為西南偏西風,發生于1967年5月24日。1966年始使用達因風向風速器測定瞬間風速。截至1985年底止,瞬間最大風速值是每秒38.2米(12級),發生于1984年9月16日。
歷史沿革
興仁縣境春秋時屬牂牁國,戰國、秦、漢時屬夜郎國。唐貞觀八年(634年),設盤水縣治,屬盤州;唐天寶至南宋屬于矢部、于矢萬戶府。元朝時屬普安路總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筑興仁所城;永樂元年(1404年)屬普安安撫司,隸四川布政司;萬歷三十年(1602年),裁興仁城所。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設普安縣治于今縣城,屬安順府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遷縣治于今普安縣城;乾隆十九年(1754年)設巡檢于今縣城,稱新城;嘉慶三年(1798年)設新城縣丞于今縣城,與普安分地而治,屬興義府轄;宣統三年(1911年),宣告脫離普安縣,暫設新城縣。民國元年(1912年)復設新城縣丞,10月,又廢新城縣丞,撥普安、安南、安龍、興義部分插花地設新城縣;民國三年(1914年)1月改新城縣為新縣,7月,定名興仁縣,設縣公署,屬黔西道轄;民國十七年(1928年),縣公署改稱縣政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縣城;二十七年移駐安順;二十八年復駐縣城。1949年12月19日興仁專署和平起義,縣境解放。
建國后,1950至1952年屬興仁專區轄,1953至1956年屬興義專區轄,1956至1965年屬安順專區轄。1958年12月貞豐與興仁合并,稱興仁縣,縣治設縣城,1961年7月恢復兩縣原建制。1965至1981年9月復屬興義專區轄。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立,興仁屬其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