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寨頭堡鄉 鐵營鄉 大孫鄉 西段鄉 孔鎮 化樓鎮 鄭店鎮 花園鎮 丁塢鎮 黃夾鎮 朱集鎮 楊安鎮 |
長途區號:0534 | 郵政編碼:253000 | |
車牌號碼:魯N | 行政代碼:371481 | |
隸屬政區: 德州 | 行政級別:縣級市 |
“樂陵市”一詞屬于漢語政區地名。其標準讀音為“lao ling shi”。它所指代的是縣級行政區域(地名實體),位于山東省北部,地處北緯37°43′—38°32′,東經117°11′—118°10′。東接慶云縣、陽信縣,西鄰寧津縣,南靠商河縣、惠民縣,北連河北省孟村縣。面積1172.2平方公里,人口65萬。轄8 鎮,4鄉和4個街道辦事處和1088個村委會。市人民政府駐地市中街道辦事處。在省會濟南北方向100公里處,為德州市轄縣級市。
《漢書地理志》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平原郡,領縣十九……樂陵。”西漢初建縣,即名樂陵縣。1988年撤縣設市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新興城市。
“樂陵”名稱來歷,舊志所載不同。一是燕將樂毅筑“重合”城得名說。《元和志》、民國年間《今縣釋名》,皆載此說。按:戰國時期燕將樂毅伐齊筑城處,據《山東通志》和《中國歷史地圖集》載,為漢初重合縣治,屬渤海郡;而樂陵為西漢建縣,治在“魏王城”處,屬平原郡,二者互不相干。二是漢桓帝入繼大統,奉祖父陵為樂成陵,縣因得名說。按東漢桓帝以河間(獻縣)王入繼皇位,尊祖陵為樂成陵(后獻縣曾因名樂成縣),距西漢建縣的樂陵,有三百五十余年;而“河間國”(郡),南鄰渤海郡,再南始為平原郡樂陵地。時間與方位都不能相合,顯與樂陵無關。《山東通志?建置》卷三載:“以樂成陵名縣為樂陵者誤。”三是安樂公(阿斗)的陵在境內五里冢,因以得名說。按:《三國志?蜀志?后主傳》載:“景元五年……命劉禪為安樂縣公。”故城在北京市順義縣。《歷代陵寢備考》載:阿斗“薨(死)于洛陽。”《綱鑒會編》卷二十四載:建安二十一年,“始置名號侯”,即只虛封爵。而無戶邑,被封的人并不身處封地。阿斗死于舊洛陽——漢魏洛陽城西北隅之金墉城。連封地安樂縣也沒去過,更不能來葬并非封地的山東樂陵。“五里冢遺址”,經山東省考古專家考證,此地為龍山文化遺址。
現據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按地理方位,核歷史紀年,加以考辨,去偽存真。唯清乾隆《山東通志》載:“大阜曰陵;樂,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立說較穩妥。秦漢之際,戰爭連綿,四民疲憊。漢初采取了“與民休息”的措施,于是“四民用足,國乃安樂”。適在這時置縣,而取境內大阜多的特征,綴成縣名,即符情理又合當時的施政背景,今依此說。
行政區劃
【面積】 1172平方公里
【人口】 65萬(2005年底)
【區號】 0534
【代碼】 371481
【郵編】 253600
【駐地】 市中街道辦事處
【區劃】 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
樂陵市設市中、云紅、郭家、胡家4個街道辦事處,朱集、鄭店、楊安鎮、黃夾、化樓、丁塢、孔鎮、花園8個鎮及大孫、西段、鐵營、寨頭堡4個鄉,共1089個行政村。人口主要是漢族,還有回、滿、蒙、瑤等少數民族。
歷史沿革
樂陵歷史悠久,據五里冢和惠王冢遺址出土文物證明,早在4千多年前,即有氏族部落聚居生息。春秋、戰國時期,當齊燕交界處,秦為齊厭次地,西漢始建縣治。歷代隸屬屢更,縣治數遷,資料參差,多處不清。現據史書、歷史地圖集和舊志所載及地下出土文物,整理考證,列述如下:
帝嚳及堯、舜禹時期 屬古兗州域。
夏、商 屬青州地界。“樂陵地”(未置縣前,“樂陵地”,指今樂陵地域,下同)屬其域。
西 周 屬幽州。“樂陵地”在其境之中部。
東 周 屬齊國。“樂陵地”當齊燕交界。
秦 為濟北郡地,屬厭次縣,“樂陵地”當其北境。
西 漢 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置縣,為都尉治。清宣統《山東通志》載:“故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今名魏王城。”址在今劉武官鄉大顧家村北。
東 漢 初治同西漢。至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置東陵郡,縣隨郡徙。清《續山東考古錄·武定府古跡》載:“樂陵故城在今樂陵西南三十里,其墟高丈余,周三里。”明《嘉靖武定州志》載:“樂陵郡,領縣三,日樂陵(帶郡)……”,“為侯邑,故城在今山東樂陵縣西南三十里。”按此,城當在今縣治西南楊盤一帶。
三 國 改群為樂陵國,治厭次(今陽信縣邵城洼,縣屬之。治回“魏王城”。
1988年9月1日,撤銷樂陵縣,以其行政區域設立樂陵市。
1988年9月1日,撤銷樂陵縣,以其行政區域設立樂陵市。
1990年1月1日,商河縣的奎臺鄉劃歸樂陵市管轄。
1993年12月10日,撤銷樂陵市王寨子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楊安鎮;撤銷樂陵市大徐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朱集鄉。
1996年12月25日,撤銷樂陵市朱集鄉,設立朱集鎮(魯政函民字[1996]58號)批復。
1999年,樂陵市轄5個鎮、20個鄉:城關鎮、黃夾鎮、孔鎮、楊安鎮、朱集鎮、郭家鄉、三間堂鄉、西段鄉、胡家鄉、楊家鄉、大孫鄉、茨頭堡鄉、楊盤鄉、丁塢鄉、張橋鄉、化樓鄉、張屯鄉、鄭店鄉、王集鄉、花園鄉、劉武官鄉、鐵營鄉、寨頭堡鄉、雙廟趙鄉、奎臺鄉。
2000年6月15日,樂陵市撤銷城關鎮,以原城關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市中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城關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胡家鄉,以原胡家鄉的行政區域設立胡家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胡家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雙廟趙鄉,以原雙廟趙鄉的行政區域設立云紅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雙廟趙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郭家鄉,以原郭家鄉的行政區域設立郭家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郭家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三間堂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朱集鎮;撤銷楊家鄉、茨頭堡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黃夾鎮;撤銷丁塢鄉、楊盤鄉,合并設立丁塢鎮,丁塢鎮人民政府駐原丁塢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花園鄉、劉武官鄉,合并設立花園鎮,花園鎮人民政府駐原花園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鄭店鄉、王集鄉、奎臺鄉,合并設立鄭店鎮,鄭店鎮人民政府駐原鄭店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化樓鄉、張屯鄉,合并設立化樓鎮,化樓鎮人民政府駐原化樓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張橋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孔鎮。
2000年,樂陵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總人口615833人,各鄉鎮人口: 市中街道 66518 胡家街道 25666 云紅街道 23083 郭家街道 21496 楊安鎮 42593 朱集鎮 56981 黃夾鎮 63051 丁塢鎮 35521 花園鎮 42050 鄭店鎮 59327 化樓鎮 37031 孔鎮 47130 西段鄉 25594 大孫鄉 21739 鐵營鄉 24700 寨頭堡鄉 23353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樂陵市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
地理位置
樂陵市位于北緯37°26′-37°52′、東經117°21′-117°56′之間,山東省西北部。北臨天津濱海新區,東依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處環渤海經濟圈與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半島城市群)結合部,北京、天津、濟南經濟龍脈的中心位置,是山東省的北大門和主要進京門戶,素有“齊燕要塞”、“魯冀樞紐”之稱。 2006年被列為魯北沿海開發城市。
境內有省級公路4條,干線公路19條,分別與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天津港、黃驊港、濟南機場相接。正在建設的德東高速,列入山東省“十一五”規劃的濟樂高速、德龍煙鐵路,均從樂陵穿境而過,是山東省重要的高速交通動脈,可實現“一小時到濟,兩小時達津,三小時抵京”。
地 貌
樂陵縣系華北平原的一部分,由黃河沖積而成。地勢平坦,海拔(黃海高程)10米至12米左右,自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地面坡降為8千到1萬分之一。縣北部的大孫、楊家、西段、三間堂、大徐5個鄉地勢高亢,大孫鄉素有“西北高原”之稱,最高點高程13.7米;縣東部的鐵營鄉,地勢低洼,洼中心高程僅6.3米,為全縣最低點。
縣境內地貌形態,由古黃河的泛濫變遷所決定。據舊志載,公元前39年(漢元帝永光五年)黃河改道,行水時間達50年之久。因河水泛濫,歧流橫生,泥沙沉積,北支沿現漳衛新河一線,形成楊家、大孫兩張北部的決口扇形地;南支沿現前進溝一線,形成于林、齊河子、舊樂陵、鐵營等串珠式洼地。1060年(宋仁宗嘉祜王年),黃河再次改道,流經現馬頰河流域,行水時間21年,入樂陵后河槽狹窄,“兩邊坡地水勢較大而宣泄不及,即有漫溢之虞”,故在河兩岸近側形成河灘高地,遠側則形成大小不等的洼地。兩次黃泛,河流沖積物交錯分布,高洼零亂,加之長期以來,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的影響,構成了高、坡、洼相間的微地貌類型。根據地貌成因和形態相結合的原則分類,分為河灘高地、緩平坡地、淺平洼地、背河槽狀洼地和決口扇形地5個類型。
河灘高地 主要分布于漳衛新河以南及馬頰河兩側局部地帶,包括大徐、三間堂、西段3個鄉的全部,大孫、楊家、胡家、朱集、雙廟趙、城關、黃夾、郭家、孔鎮等鄉(鎮)一部。面積416,551畝,占全縣總面積的1/4。土壤質地較好,潛水多屬弱礦化水,地表和地下徑流暢通,土壤水分運動以下滲為主,地勢高而平,是糧、棉、棗生產的最好地區。
緩平坡地 處于河灘高地與淺平洼地之間,面積1,031,001畝,占全縣總積的61.5%。分高坡地、平坡地和洼坡地。高坡地分布在楊盤到城關及孔鎮、王集、花園等鄉(鎮),面積433,689畝;平坡地分布在劉武官、鄭店等鄉,面積298,432畝;洼坡地多在前進溝兩側及丁塢鄉周圍,面積與平坡地相等。高坡地潛水位低,宜灌宜排,是坡地中之最優,素有“糧倉”之稱;平坡地地勢平緩,質地良好,宜耕宜灌,是糧、棉產量較高的地區;洼坡地易澇宜堿,宜于發展林、牧、水產業。
淺平洼地 形如“碟狀”,分布于縣內幾個大洼之中,面積為88,562畝,占全縣總面積的5.3%。洼中汛期時有積水,但土壤自然淋洗作用較強,洼底鹽化土壤較少,邊緣則鹽化較重,稱為內澇外堿。
背河槽狀洼地 分布于三間堂、大徐、朱集鄉和孔鎮南部,面積38,500畝。鹽漬化較重,汛期易成內澇,可有選擇地種植葦子。
決口扇形地 分布于大孫、楊家、西段3個鄉的北部,面積為100,501畝,占全縣總面積的6%。質地為砂,漏水漏肥,是宜林宜果地區,歷史上就被譽為“水果之鄉”。
水 文
本縣有馬頰河、漳衛新河、德惠新河橫穿縣境,總流域面積為1,116.8平方公里。縣內還有控制流域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的河(溝)21條。全縣年徑流總量5,528.1萬立方米,人均109立方米/年。由于汛期降雨占年降雨時的79%,地表徑流大部產生在汛期。
地下水,縣境內地下咸水與淡水的分布極不規律。淡水少,中弱礦化水多,上部水質較好,深部水質較差。地下水質的變化,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相當復雜。
境內地下水位的變化,常帶有明顯的季節性。汛期升高,旱季下降有些地區引黃(水)灌溉時則有升高現象。據1975年至1982年對26眼井觀測,地下水平均埋深2.33米,平均年變幅1.65米。地下水流向基本與地面比降相吻合,滲入和蒸發是自然狀態下地水的主要運動方式。
經化驗,地下水水質酸堿度一般為中性,pH值在7至8之間。總硬度普遍偏大,多在20至25度(德國度);含鹽量一般在每升1至3克,鹽類的化學成份,陽離子主要是鈉,其次是重碳酸根、硫酸根。含鹽量小于每升2克的以碳酸鹽為主,大于每升2克的以氯化物為主。
地下水深層多為咸水,為防止揭穿水層,應控制開采。根據資料,按淺層淡水界面埋深、含水砂層厚度、單井出水量等情況,可將境內分為4個水文地質區:
Ⅰ區 以淺為主區。主要分布在大孫鄉西北部,耕地面積2.4萬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2.2%。宜井深度25至35米,砂層厚度15至20米,單井出水里每小時大于45立方米。
Ⅱ區 淺深結合區。分布在茨頭堡鄉大部,黃夾鎮西部,楊家、西段兩個鄉的西北部,大徐鄉東北部,朱集大部,城關鎮東南部及寨頭堡、花園、鄭店鄉的局部地區。耕地面積12.7萬畝,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12.2%。宜井深度15至25米,砂層厚度10至25米,單井出水量每小時35至45立方米。
Ⅲ區 以深為主區。分布在楊家鄉的后張、李壽村以西,經茨頭堡村至楊盤鄉的辛莊一帶;從茨頭堡村經黃夾鎮 邵家村至西段鄉的劉會主、胡家鄉的史家墳村一帶;劉武官鄉的大部、鄭店鄉的西北部、張屯鄉的東部、化樓鄉的南部。耕地面積31.7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0.5%。宜井深度10至15米,砂層厚度5至10米。單井出水量每小時20至35立方米。
Ⅳ區 為咸水區。分布在三間堂鄉東部,李廟、郭家、鐵營鄉大部,王寨子鄉西部,孔鎮西北部。耕地面積57.2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5.1%,其中,有25.33萬畝,勉強可以開采。宜井深度小于10米,砂層厚度3至4米,單井出水量每小時15立方米。
地質
地質構造 據1978年山東省地質局第二水文地質隊《德州地區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察報告書》記載:“樂陵縣在地質構造上屬華北地臺的東南部、遼冀臺向斜二級單元的一部分。由于陵縣——渤海農場等斷裂帶,使本縣在三級構造單元上屬埕寧隆斷區。根據省地質隊鉆孔資料分析,陵縣——渤海農場斷裂帶,在樂陵西南部入境,經馬頰河以南部分鄉(鎮),穿向慶云縣,在渤海農場附近插入渤海。
根據在鄭店附近的鉆孔資料,于917米揭穿第三系,下伏太古界的角閃石花崗片麻巖。境內普遍缺失老第三系,新生界厚度小。
自中生代白堊紀末期,由于受燕山運動的影響,隨著大斷裂的發生,樂陵縣逐漸形成沉降拗陷區,從此奠定了平原的基本輪廓。
地層
據省地質隊有關資料分析,樂陵縣自中生代,由于逐漸形成沉降拗陷區,大量風化物質隨水面來,加之黃河沖泛淤積,構成了復雜多變的第四系地層,厚度達數百米。當黃河改道流經本縣某一地帶時,在較長時期內,形成了河道帶的較為穩定的砂層沉積,由于河流泛濫和三角洲散流的影響,則又形成了不太穩定的窄條狀砂層沉積以及大片地區的粘性土和薄層砂層相間沉積,因而在0至40米深度埋藏著厚度和分布范圍各不相同的粘性土、粉砂和粉細砂層。
根據全縣水文地質資料綜合分析,0至4米和4至8米的地質巖性分別是:
0至4米地質巖性以砂粘互層面積最大,分布在張屯、化樓、王寨子、楊安鎮、花園、郭家、城關、黃夾、大孫、楊家、西段、胡家、朱集13個鄉(鎮);其次是粘砂互層,分布在三間堂、大徐、城關、雙廟趙、鐵營、劉武官、花園、王集、張屯、孔鎮、李廟、楊盤、茨頭堡、寨頭堡14個鄉(鎮)范圍之中;還有亞砂土、粉砂土、粘土、亞粘土等。
4——8米地質巖性以粘砂互層面積最大,集中在王集、劉武官、寨頭堡、花園、王寨子、楊安鎮、孔鎮、張屯、李廟、楊盤、郭家、鐵營、西段13個鄉(鎮);砂粘互層面積次之,分布于鄭店、化樓、李廟、楊盤、茨頭堡、大孫、花園、朱集、胡家,大徐、三間堂、楊家12個鄉(鎮)。還有粉砂、亞粘土、亞砂土、粘土、細砂土。
本縣境內砂層主要是淡水層。大于5米的較厚砂層,因受古河道影響,一般以規律性的從西南向東北呈條狀帶分布。在40米以上的不同深度,單層或多層并列存在著小于5米的砂層,但穩定性較差。深層淡水頂界面多埋藏在100米至200米之間,其基本趨勢是西部埋藏較深,東部較淺。
土 壤
樂陵縣土壤成土母質,為黃泛沖積物,耕層質地以輕、中壤為主。由于古黃河泛濫沖積,土層變化較復雜,土體構型以厚粘心、厚粘腰、均質壤為主。依據土壤發生學分類原則,綜合考慮自然和社會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及屬性,將土壤分為潮土、鹽土、風沙土三大類。潮土類 分布面積最大,占可利用面積的95.2%,是直接發育在河流沖積物上,受潛水作用形成的。成土母質顆粒粗細不一,中下部土層(80至150厘米)有明顯的銹紋銹斑或有細小的鐵錳結核。土壤多為中性至堿性,pH值一般在7至8之間。由于縣境內潛水條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其作用下,潮土分成了3個亞類:在潛水條件大致維持土壤水鹽平衡狀況下,形成典型潮土亞類;在潛水條件變化,使土壤的水鹽來量大于去量的狀況下,形成鹽化潮土亞類;在土壤水鹽來量小于去量的狀況下,形成褐土化潮土亞類。
1、典型潮土:分布面積遍及全縣,面積較大的是楊家、西段、城關、孔鎮、楊盤、鄭店等鄉(鎮),占可利用土壤的70.18%。
潛水埋深平均2.71米,礦化度為每升1.83克。土體中、下部有銹紋銹斑,潛水位狀況左右著這個亞土類的變化,出流減弱,水位上升,失去土壤中水鹽平衡時,將導致土壤鹽化,反之向好的方面發展。
2、鹽化潮土:分布于鐵營、王寨子、蛤蟆洼等大型洼地的邊緣、丁塢、郭家、胡家、楊安鎮、花園等鄉(鎮)的緩平坡地中、下端及洼坡地帶,面積占可利用土壤的20.5%,輕、重度鹽化潮土面積小,中度鹽化潮土面積大。潛水埋深平均2.74米,礦化度為每升2.28克,土壤 中還有過量的可溶性鹽分,氯離子達到了6.93ML/100克土,加之土壤容重偏大到1.38克/立方厘米,有機質含量低到0.7%,孔隙度小到47.9%,毛管孔隙度大到38.6%,造成土壤脊薄、板結、通氣性差、蒸發量大、地表積鹽過多,抑制作物出苗和正常生長。
3、褐土化潮土:分布在三間堂鄉以以南、大徐鄉以西、朱集鄉以北的河灘高地上,馬頰河沿岸也有零星分布,面積為58,224畝,占全縣可利用土壤的4.45%。潛水埋深平均3.29米,礦化度為每升1.73克。地下水出流量大,表、心層淋溶作用強,沒有鹽化威脅,是農業土壤的精華。
鹽土類 多分布于洼坡地、淺平洼地和槽狀洼地上。鐵營 洼邊緣,胡家鄉局部分布較集中,楊安鎮、劉武官、張屯、寨頭堡等鄉(鎮)有少量分布,可利用土壤占全縣可利用面積的4.27%。根據鹽分組成成份的不同,分為白潮鹽土和油潮鹽土:白潮鹽土地表積有白結晶物,鹽分組成以氯化物、硫酸鹽為主。油潮鹽土俗稱油堿,鹽分以氯化物或硫酸鹽氯化物為主,吸濕性強,呈灰暗色,孔隙狀況不良,土壤板結,水、氣、熱失調,不從根本上改良不宜耕種。
風砂土類 分布在決口扇形地上,由河流決口歧流沉積物形成。可利用土壤占全縣可利用面積的0.53%。潛水埋深平均5.18米,礦化度每升0.89克,有機質含量很低,僅0.33%,土壤容重太大。土地脊薄,不保水保肥,風蝕嚴重,易受風災和干旱威脅。
植 被
樂陵縣按生態環境,屬闊葉落葉林帶。因耕作歷史悠久,天然植被被破壞殆盡,以次生植物為主。據1982年農業資源調查,林木覆蓋率為4.85%。
氣候和土壤條件宜林,次生植被種類豐富。據統計,境內以楊、柳、榆、槐等用材樹種為數最多,其次,桐、臭椿等,數量較大。在經濟林中,棗樹為大宗,遍及全縣。此處,水果林、香椿林、枸杞林等在部分鄉(鎮)也占有一定地位。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地引進了許多農作物和經濟作物。
縣境內河岸、村落以夏綠闊葉樹木及喬木為主;鹽堿地有鹽生植物群落;荒地上多自然復蘇的禾木科白草、黃管草(毛草)等。
樂陵風土文化
傳統節日
春節 我國古代以臘月初八為年,南北朝以后改為歲末一天過年。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宣布使用公歷,同時將舊歷年正月初一改為春節。解放前,“除夕,易門神,換桃符,貼春聯,祀天地、祖先”,外出不歸視為不孝。是日,早起去村頭“請已故先人回家過年”;中午“供祭天地神靈”;傍晚湊柴于街前、村頭點火,老幼圍烤,謂之“烤末陽”以示延伸時日,象征興旺之日;晚上全家聚飲,吃花生,謂之“守歲”與“分歲”,至半夜吃水餃,謂之“辭歲”。吃水餃前,幼輩叩拜父母尊長,謂之“拜年”,飯后同族鄉里互拜,下午或次日清晨同族聚至祖墳燒紙叩頭,鞭炮齊鳴,謂之“上年墳”。解放后,易門神,祭天地等迷信活動逐漸廢除。除夕全家聚飲暢談于半夜方眠,吃水餃多改為黎明。飯前,鞭炮齊鳴,幼輩給長輩拜年,飯后同族鄰居互相走拜問好。機關、團體、學校于節前多舉行春節茶話會,開展擁政愛民,擁軍優屬等活動。正月初一多舉行團拜或互相走訪。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亦稱上元節,始于西漢文帝元年。解放前,“元宵節張燈火,放花炬,酒筵樂歌競為歡會凡三日。十四日主麥,十五日主谷十六日主豆,月明風,收燈也,有風為歉,無風為豐”。是日“女子以跳繩為戲,名日跳百索”。十四至十六日3天,男子盛飾游街登城過橋,日昕始散,名日“走百病”。富裕之家,晚上吃元宵。解放后,城鄉多進行各種文娛活動,如龍燈、獅舞、高蹺、秧歌、小戲、武技等。棉區則多放煙花以慶棉花豐收。亦有放燈者,但不普遍。
填倉日 解放前,于正月二十五日,“黎明羅灰末于院中,畫地作囤,置谷少許于內為豐登兆,名日打囤,以糕祭倉神”。解入后,仍沿舊習,但不普遍。
二月二 解放前,每逢農歷二月初二,為“龍 抬頭之日”,以菜因子謂之“龍球”,以面條或飴餉謂之 “龍須”供祭龍神。解放后,此節逐漸消除。
寒食節 汪明節前一天。解放前為紀念春秋時期介子推偕母陷于綿山,晉文公重耳求之不得,入火促其出山,不料焚死,故此日禁火寒食。是日,老幼習吃事前做的“炒面”。解放后,此俗逐漸消除。
清明節 解放前,為祭祖掃墓之日。解放后,家村仍有此習。而機關、學校為緬懷先烈,到革命烈士墓、烈士陵園舉行紀念活動,已成習俗。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逝世紀念日,亦稱天中節。解放前“戴彩符艾,虎節門符,插艾葉于戶,以紅綠線造百索系兒童臂,日“長命縷”,以竹葉裹黍糯做粽名角黍(粽子)相饋。飲葛莆雄黃酒,用酒灑墻壁以避五毒,午時采面草為膏療諸毒”。解放后,仍有吃棗粽子的習俗。
天貺節 解放前,每逢六月初六“曝書帙、及服,農家掛線于田間”以祭孫光賜福。解放后,該日在農村仍有曝曬衣物、糧食,以防蟲蛀之習。
中元節 谷稱七月十五。解放前,每逢農歷七月十四(謂之鬼節)。祭祖先、用蒸包上墳。解放后,農村少數人仍有祭祖習俗。
仲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解放前,“設瓜果月餅祭月,婚姻家饋送瓜餅為應節時物,會親朋月下歡嘗”。解放后,仲瞅佳節,金家團聚,慶祝豐收,改善生活,夜間飲酒“圓月”,親朋互相饋贈月餅的習俗很盛。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解放前,“登高游玩,賞菊,飲茱萸酒,又用面為糕五色錯雜”,以除“不祥”。解放后,多在此節前后舉行物資交流大會,開展敬老活動等。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解放前,“八日為臘,是日,雜五谷果食合而煮”謂之臘八粥,食之可“避災去病”。討飯人至可賜其一碗,亦稱善粥。解放后,農村仍有以棗、粘米和諸豆煮粥吃的習俗。
小年節 農歷臘月二十三。解放前,以麥芽糖瓜和棗粘糕祭灶王,祝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地隆吉祥”,謂之矢灶神,家人處出如有不歸者不辭灶,節后清掃房間。解放后,祭灶活動逐漸消除,而農村逢此節蒸食棗粘糕,清掃房間,準備過年的較為普遍。
喜慶婚事
傳統喜慶 民間的傳統喜慶:一是“送喜”,即婦女生小孩后,親朋攜帶雞蛋等營養食品登門送喜慶賀。還有慶“十二”的習俗,即小孩生下12天,親朋登門送喜慶賀。二是慶“百歲”,嬰兒滿一周歲,其外祖 將嬰兒母子接去過生日,謂之走“百歲”和慶“百歲”。三是祝壽,老人到60歲后,每逢生日,其子女親朋帶酒肉和長壽糕等登門慶壽。
婚事 解入前,訂婚靠“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其方式是“通媒的結姻緣,男家投啟日通啟,女家回啟日允啟,男家納幣女家日聘禮”,講的是門當戶地,論的是身世田園,并多系早婚,男十一二歲即娶,女十六七歲即嫁,有的貧家之女不足10歲就去婆家當童養媳。迎親,男家備官轎各1乘,男乘官轎,伴隨鼓樂到女家迎娶,謂之大娶。只備花轎1乘,無鼓樂則謂小娶。婚禮,在院內天地堂前設香案、置香斗、插弓箭、系紅綢,新娘蒙頭服、蹈紅毯,拜天地后,方得入洞房行“合包禮”。二日拜家廟及翁姑與夫家尊長。三日拜同族與鄉里,謂之“拜三”。“女家送酒饌進舅姑,謂之送大飯”等等繁雜禮節。解放后,青年男女逐漸做到婚姻自主,在工作或學習中建立感情,經他人介紹,互相了解。訂婚形式,多數以互贈禮物,照訂婚像,男女互相走房認親,亦有沿用舊習的,謂之“過號”,借以酬謝介紹人。結婚儀式改為騎馬騎驪,騎自行車。近年來,乘汽車結婚者漸多,也有的旅行結婚或舉行集體婚冖,還有的女娶男。喜事新辦的習俗,深受群眾稱贊。但也存有多要彩禮,設紅柜收喜禮,大宴賓朋等不良風氣。
社會新風
城關鎮趙胡同村退伍軍人卞建華,退役前在涴是軍區某部任代理排長。1974年元旦,他在吉林省福松縣萬良公社向陽村值勤,聽到在山上勞動的群眾高呼:“猛虎吃人了”!他立即和戰士王洪學沖上山去。當他倆從老虎口里救人時,老虎又咬住了王洪學的腿。這時卞建華毫不憂豫,縱身沖到近處,將虎擊斃,救出了王洪學。沈陽軍區司令部給卞建華記了二等功,并頒發了“英勇打虎,為民除害”的嘉獎令。
1985年2月4日,縣委機關兩名兒童在冰灣里玩耍,落于冰窟之中,被樂陵一中初二二班學生劉勝德、王強發現,他倆和適遇的一名工人跳入冰窟,把兩個兒童拖向灣邊脫險。劉、王身上被冰劃傷多處。被救兒童家長和廣大干部群眾深受感動,縣人民政府和學校給予表彰獎勵,《大眾日報》對其事跡進行了報導。
1984年5月,國勞交通飯店臨時工杜茂武拾到提包1個,內有現金3000元和一些購銷憑證;1985年4月10日,城關建筑隊青年工人張云會在上班途中拾到現金5000元;同年10月4日,楊家鄉楊家村農民楊支農拾到錢包1個,內有1,000元的存款折,20元現金和時找到了失主,受到了有關部門的表揚。
朱集鄉大常村孤獨老人常梅村,年過八旬,一只眼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常玉貞、劉秀娥等13名婦女,幾年來把照料老人的任務包了下來,輪流給老人做飯、挑水、拆洗衣服,老人病了爭相侍候。
丁塢鄉宋家村婦女崔子和是烈士家屬,因年老孤身,于1967年被接至縣烈屬,因年老孤身,于1967年被接至縣烈屬養老院公養。她進院后一身不閑,經常替20多名老人拆洗 被服,照料腿腳不便的老人。更可跺的是她還先后承擔撫養了4個孤兒,現有的已經參加了工作,有的已入校讀書。
朱集鄉小田村楊蘭香父母雙亡,拋下她和兩個弟弟。為了照料弟弟成長,自愿晚婚。1967年,她已38歲,先后給兩個弟弟辦完婚事后,自己才結婚。其丈夫前妻病故,拋下2男1女。蘭香對3個孩子視如親生。自己婚后懷孕主動流產,做了絕育手術。現3個孩子已長大成人。
黃夾鎮安子楊村魏秀蘭,其婆母病故后,為使公爹安度晚年,說服老人,托人給公爹找了個老伴。婚后,她外外關心體貼二位老人。
城關鎮楊少白村張鳳閣,自幼癡呆,并患有癲癇風,4歲喪父,母親改嫁,長期流浪在處。1981年臘月二十三日,本村社員除金生把他領回家中撫養。新家庭的溫暖 ,使他的病情逐漸好轉。
縣委、縣府文明單位建設:1982年3月,全縣開展了第1個“全民文明禮貌月”活動。先后建立了1,000多個學雷鋒小組,涌現出好人好事2萬多人次,評選出先進集體250個,先進工作者1,500多名。1983年10月,縣委、縣府貫徹了“積極領導,熱情支持,講求實效”的建設文明單位(村、鎮)的方針。1984年,具體規定了創建文明單位(村、鎮)“五抓五治五變”的要求(即:抓思想教育,治舊變新;抓文明科學,治愚變智;抓環境衛生,治臟變凈;抓社會秩序,治亂變安;抓行產發展,治窮變富)。1985年,全縣評選出文明村鎮211個,文明單位66個。
樂陵教育
全市現有學區以上小學113處,初中29處,高中3處,成職教中心1處,在校生81577人,教職工6528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廣大教職員工緊緊圍繞建設教育強市這一目標,以“教育質量快速提高,人民群眾稱心滿意”為宗旨,以“當堂達標教學”為突破口,扎實推進教育三項工程,抓管理、促質量、求發展,促進了樂陵教育事業健康快速發展。在2006年德州市教育綜合督導評估中,該市取得了各縣市政府教育工作發展水平督導評估第四名和教育工作年度發展督導評估第二名的好成績。
教育教學水平明顯提升。全市參加高考3022人,專科以上錄取1622人,其中本科錄取345人。高中在校生由2000年的2700人增加到現在的9100人,提高了3.5倍,形成了以一中文理科為重點,二中、四中小學科辦學為兩翼,亮點突出、特色鮮明、整體推進的高中發展新格局。教育科研碩果累累。該市現承擔著國家級教育科研課題1個,省級課題5個,德州市級課題5個。
“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進一步落實。投入“兩免一補”救助專款176.5萬元,救助貧困生8200人次;投入課桌凳更新資金316.21萬元,為中小學購置課桌凳21658套(雙人套),現已到位13229套。 “兩免一補”工作和課桌凳更新工程,都走在了德州市前列。并順利啟動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1775萬元的改革資金已全部到位, 07年春季起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的雜費。
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投入中小學危房改造資金876.75萬元,維修B、C級危房10124平方米,新建樓房7棟,9162.64平方米; 順利啟動了一中新建、三中擴建和一實小遷建工程;又爭取07年危房改造建設資金994萬元,明德小學建設資金40萬元,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設資金40萬元。新建校舍面積與07年爭取資金數均列德州各縣市區第一位。投資100多萬元,配備微機361臺,為中小學新建成微機室32處;投資20萬元,為部分學校購置了電視機、DVD、攝相機、投影機等電教設施。投入293.6萬元,實施了“實驗教學普及縣”工程,順利通過了省驗收組的復驗。
干部教師隊伍得到加強。全市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全部上劃市級管理,三年內按“三三四”調整辦法逐步執行到市級財政供養人員標準,30%的市鄉工資差額部分已落實到位。并為鄉鎮教師全部落實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安置了2003、2004、2005年師范類專科畢業生141人,2006年本科畢業生51人;啟動了“樂陵名師”評選工程,三年評選一次,市政府每年為每位名師發放崗位津貼5000元,帶動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在四年一度的特級教師評選中,有四名教師被評為省特級教師。
樂陵教育事業取得的成績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和肯定。一年來,市教育局被評為山東省教育紀檢監察工作先進集體、德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德州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德州市文明單位、德州市文明機關、德州市青少年敬老愛老助老教育活動先進單位、德州市教育財務管理先進單位、德州市學校衛生工作先進單位、樂陵市年度工作先進單位和爭取上級扶持先進單位。
城市建設
一、高起點規劃,科學描繪城鄉發展藍圖
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龍頭和先導,是城市建設的框架和藍圖,決定著城市資源的運行效率、城鎮的整體布局和品味。樂陵市城市建設工作始終堅持把規劃放在第一位。一是系統地搞好城區規劃。在完善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的基礎上,高度重視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區域規劃和地下管網設計規劃的編制工作。在編制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統籌好城鄉發展全局,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體現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和市場規律的要求,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方便市民群眾,完善城市功能。突出道路規劃,對環城路、興隆大街、振興路等城市交通主干道,精心構思,精心策劃,搭好城市的交通骨架。精心塑造城市風格,突出城市的特點,注重建筑造型、色彩風格的協調一致,力爭每一座建筑都有特色,每一塊綠地都有品味,每一片區域都很和諧,使我們的城市家園更加美麗,更加顯示出棗鄉人文、自然景觀的特色。二是認真搞好鄉村規劃。按照“強化功能、突出特色、繁榮經濟、聚集人口”的要求,充分考慮到鄉鎮駐地的區位、交通、經濟特點,加快鄉鎮駐地的規劃進程。規劃中把鄉鎮工業園區、民營經濟創業園規劃建設考慮進來,突出中心鎮的發展帶動作用,把鄉鎮駐地規劃建設成鄉鎮經濟發展的“龍頭”和民營經濟的“繁榮帶”,目前16個鄉鎮、街道的駐地規劃已基本完成。同時,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重點,加快了村莊規劃進程。加大對強村、大村、區位好的村莊規劃編制的投入力度,年內可完成全市30%以上村莊的規劃編制,到2008年全部完成1089個行政村的規劃編制。三是理順規劃管理體制。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評審、政府決策“三位一體”的規劃審批機制,積極推行“陽光規劃”。樹立“規劃一支筆,規劃一盤棋”的思想,理順市區規劃、建設、管理體制,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強化規劃的剛性約束作用,實現整個城市科學、有序建設和快速發展。按照“窮建設、富規劃”的原則,突出規劃的前瞻性和科學性,舍得花大錢,敢于請名家高手,確保了城市發展藍圖的高水平、高起點、高定位。
二、高品位建設,打造優美的城鄉環境
一是跳出城建抓城建。全面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鄉建設水平。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同等資源條件、同樣的優惠政策,哪個地區的發展基礎環境好,就越能吸引資金、人才等各類要素向這個地區流動。因此,市委、市政府號召全市上下、各級各部門都要放開眼界,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把城鄉建設推向全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前沿,緊緊把握城鄉建設為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這一根本宗旨,全力實施“帶動型”城建,下大氣力,花真功夫,全面加強城鄉建設,增強載體功能,以良好的城建環境來改善投資環境,依靠高品位的城鄉環境,帶動高質量、高速度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二是著力打造優美的城市環境。下大力氣解決違法違規建設、“城中村”拆遷改造等城市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注重抓好城市重點工程建設,實施了城市“藍天”工程、“碧水”工程、“綠化”工程、“暢通工程”和“美化”工程。通過實施以上幾大工程,全面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檔次;強化精品意識,建設精品工程。做到一磚一瓦精挑細選,一石一棱精雕細刻,一草一木精養細護,達到建一物、亮一點,建一路、亮一線,建一組、亮一片的效果,充分體現城市風貌和建設水平;同時,高度重視施工安全和建筑質量,安全生產沒有禁區,城區內各類工程,無論是自建還是招商引資來的,都嚴禁無資質施工、無圖紙施工、無檢測施工。堅決實行建筑工程招投標制度,對層層轉包、坑害群眾利益的違法行為堅決查處,以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
三是打造和諧的人文環境。市民是城市建設管理的主體,是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建設管理水平的高低,形象的好壞,除了硬件設施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市民的素質和文明程度。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八榮八恥”的先進思想提高市民素質,實現人與自然、人與城市、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樹立文明城市的形象。在市電視臺開辟了《社會公德》欄目,大力褒揚關心城市、愛護城市的先進典型,抨擊破壞城市環境、阻礙城市發展的反面典型,逐步提高廣大市民建設美好家園的意識,為創建和諧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高效能管理,打造全新的城市面貌
管理是建設的深化和延伸,城市“三分在建設、七分在管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是提升城市品味、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城市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注重把突擊性集中治理和經常性日常管理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四個提高”,全面做好“三個強化”,確保廣大市民生活在一個整潔、干凈、優美的環境中,能夠長期享受環境整治帶來的實惠。
“四個提高”:一是抓好綠化“量”的提高。以創建“森林式、生態型、景觀化”的綠色城區為目的,以增加綠量為突破口,打開透景墻,綠化好辦公區及其門前區域,大力實施綠化工程,借助各方力量,倡導全民參與,實現了城市綠化工作的新突破。二是抓好凈化“面”的提高。以消除無主垃圾、根治亂倒垃圾為突破口,在衛生保潔、垃圾清運、環衛隊伍建設、環衛設施改造等四個方面狠下功夫,使凈化從景區向小區延伸、從中心向城鄉結合部延伸、從大道向小道延伸,爭取大路小路一個樣,街區小區一個樣,市區郊區一個樣。三是抓好亮化“點”的提高。在市區內大力實施亮化工程,改造部分路段的路燈,規范廣告燈箱、探燈及霓虹燈的管理,打造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四是抓好美化“質”的提高。抓住市民關心、領導關注的車輛亂停亂放、墻外亂搭亂建、垃圾亂扔亂倒、道路坑坑洼洼、探頭店、馬路市場等頑癥進行綜合治理,實現了城市面貌質的變化。
“三個強化”:一是強化執法管理力度。要求建設、城管、交通、公路、公安、工商等部門在各自的法定職責范圍內,全面提高執法水平和執法效能,對破壞城市環境的人敢管、真管、管住,對影響城市環境的事敢處理、嚴處理、處理好。在“管而不死、活而不亂”的工作方法上下功夫,做到依法執法、嚴格執法、文明執法、公正執法,使城管執法工作有了新起色,形成了配套聯動、齊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機制。二是強化對各商貿市場的管理。把“劃行歸市管理”作為繁榮商貿流通市場的有效手段,在建設好“十大市場”的同時,加強對各專業市場的管理。注重市場內外環境綜合整治,徹底改變以往專業市場內“商品亂擺放、廢物就地扔”的“臟、亂、差”和專業市場亂搭亂建、占道經營的不良現象,為市民休閑購物提供了優美的環境。三是強化市民的城市意識。以開展“花園式小區”、“文明單位”、“環境優美商店”等創建活動為載體,強化城管教育,開展文明宣傳,組織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識。同時,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包衛生、包秩序、包綠化,加強門前、院邊和單位內部衛生,確保垃圾隨產隨清,全日保潔。對門前亂停亂放車輛進行規范,做到秩序井然。引導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到城市管理中來,努力在全市形成“人人關心城市家園,人人愛護城市家園,人人管理城市家園”的濃厚氛圍。
四、高水平經營,增強城市建設管理事業發展的活力和后勁
城市資產經營是城市建設管理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城市建設管理發展的“助推器”。針對城市發展與資金不足的矛盾,全市上下創新投資理念,拓寬城市建設管理投資融資渠道,用市場經濟的辦法解決城市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努力探索以城養城,以城促城,市場化、社會化的路子。一是搞好城市經營。積極搞好城市國有土地經營,堅持政府高度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經營性建設用地全部實行公開招標拍賣,土地出讓全部實行掛牌交易。健全了國有土地儲備收購制度,對城市建設用地堅持“一個池子蓄,一支筆審批”,最大限度地盤活城市國有土地,促進土地升值、增值,為城市建設管理集聚了資金。同時,充分發揮城市無形資產的經濟效益,經營好城市基礎設施開發權、冠名權、廣告權、特許經營權,實現城市資產的滾動發展。二是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對城市基礎設施中的道路、橋梁、供熱、供水、排水、綠化、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方面招商引資上,我們不設禁區,在上級政策允許范圍內,能放開的全部放開。招商、發改、建設等部門,精心包裝篩選有潛力、有價值、有吸引力的項目,不斷充實城建招商項目庫,鼓勵和吸引外資、民資及其它社會資金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經營,借助外力加快城市建設事業發展的步伐。三是倡導市民積極參與。廣大人民群眾既是城市建設的受益者、消費者,更是城市建設的主體和建設成果的維護者。積極引導廣大市民、經營業戶強化超前意識,開闊視野,放遠眼光,積極為樂陵城市建設事業獻一份愛心,出一份薄力,凝聚全市力量,推動城市經濟的繁榮。四是創新思路,增強自身發展活力。市委、市政府要求各職能部門克服計劃經濟下的舊思想、舊條條、舊框框,“多找市場,少找市長”,積極開動腦筋,努力創造條件,到市場上找財路,千方百計挖財源,走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之路。
五、高質量服務,全面創建人民滿意的城市
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經營工作直接面對每個市民,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是建設管理的立足點和著力點。一是拓寬聯系渠道,廣泛傾聽群眾呼聲。將市民通過市長公開電話反映的問題、人大代表議案和政協委員提案、群眾來信來訪等作為促進城市建設管理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有效途徑,能采取措施立即整改的馬上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采取措施逐步完善,從而激發了市民群眾的參與熱情。二是為市民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大力開展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活動,發展壯大社會服務組織。以提高市民的基本生活質量為目標,大力發展城市供水、供熱、供氣等市政公用事業,提高居民小區物業管理水平,為市民生產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集中力量解決行路難、入廁難、停車難、取暖難等問題,讓人民群眾舒心、滿意。三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服務隊伍。城市管理執法部門牢固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思想,把城市管理和轉變作風、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結合起來,把服務作為城市管理的著力點和出發點,在執法和管理中提高服務水平,在真誠服務中提升執法能力。不斷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嚴格內部管理,提高人員素質,努力打造一支素質高、作風好、效率高、能打硬仗、能打勝仗的城市管理干部職工隊伍。四是大力推進行業作風建設。在電視臺開通了社會服務承諾熱線,各有關部門努力做到有諾必踐,不斷在增加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標準、拓展服務領域、配套服務措施上實現新突破。同時,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突出抓好文明行業、文明工地、文明示范窗口等創建活動,提升各行業的整體形象。
六、主要措施
(一)強化責任抓調度。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級各部門和各單位都要從全市大局出發,把城鄉建設管理工作當作一項政治任務和責無旁貸的職責,全力關心、支持和參與城鄉建設和管理,為城鄉建設和管理“撤籬笆”、“清障礙”、“開綠燈”。只要是市委、市政府安排的工作,都必須不計條件、不遺余力、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市委、市政府隨時調度工作開展情況,對在城市建設中涌現出來的正面典型,通過市報、廣播、電視等媒體大力宣傳,通報表彰;對進展不力、工作失職或者阻撓破壞城鄉建設和管理的反面典型,公開予以曝光,并進行嚴厲處罰,通過調度逼出進度、催出水平。
(二)強化督查抓落實。市目標管理辦公室和兩辦督查科制定了城市建設管理工作的分級考核辦法,將各項指標細化、量化,并定期檢查,定期考核,建立起城鄉建設管理的決策目標、執行責任和考核監督三個體系,靠上督、盯上查、跟上辦,把各級各部門的責任分清楚,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追究哪個環節負責人的責任。
(三)協調聯動聚合力。各職能部門配合程度的高低決定了城市建設工作的好壞。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只要是城鄉建設的事情,無論哪個職能部門,都必須積極配合,快辦辦好,不能推諉扯皮,更不能人為設置障礙。對職能交叉的工作,各職能部門都要積極主動地搞好協調,絕不能因自身不協調而影響工作大局,絕不能因推諉扯皮而損害黨委、政府的形象。各職能部門間建立起了配套聯動、密切配合的協調機制,形成了加快城市建設管理的強大合力。
商貿流通
樂陵是一個物產豐富、商貿發達的地方。近年來,樂陵大力推進現代化流通業態,著力打造魯北冀南物流中心,上海聯華、全友家私、三聯家電、佳寶乳業、寶利來鉆石等一批名品名牌物流項目先后落戶該市。全市年交易額過億元的市場26處,紅棗市場是全國最大的紅棗專業批發市場,年市場交易額過10億元。樂陵調味品專業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調料市場,有“中國調味品之都”之稱,已形成“買全國、賣全國”的大流通格局,并遠銷韓國、日本、俄羅斯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年市場交易額13億元。2005年該市被國家商務部列為全國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市。
樂陵農業
農業是樂陵市的基礎產業,全市耕地面積100萬畝,糧食、油料、棉花、蔬菜、林果、畜禽等農業產品資源十分豐富,是國家定點小棗出口創匯基地、商品糧食生產基地、山羊板皮生產基地、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和國家經濟林示范市。
樂陵特產金絲小棗,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蛋白質、鐵、磷和人體所必需的18種氨基酸,有“棗中之王、果中之冠”、“活維生素丸”之譽,具有保肝健脾、補血養顏、延年益壽的顯著功效。通過大力實施“棗樹富民戰略”,全市100萬畝宜棗耕地全部實現了棗糧間作化,棗樹總株數已達2500萬株,年產干棗1億公斤以上,并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金絲小棗之鄉”。
2005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26億元,占GDP的19.5%。其中,種植業占66%,養殖業占31 %。棗制品、調味品、畜產品等主導產業已成為該市的特色優勢產業,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目前已發展到48家,2家企業躋身“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行列。
樂陵工業
樂陵市工業經濟發展迅速。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達到了136家,從業人員達到2.9萬人,實現銷售收入88.26億元,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51.1%,工業資產占社會資產總量的比重達67.5%。
在骨干企業中,金麒麟集團已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汽車剎車片生產企業;華樂集團列全國棉紡織行業最具競爭力企業20強、效益第九,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是亞洲最大的帶芯、全國最大的化纖和全國知名的高檔紡織生產企業;泰山體育產業集團是全國最大的體育器材生產企業,成為北京2008奧運會供應商,全國同行業利潤排名第一;希森三和集團是全國最大的肉牛養殖加工企業;國強集團是亞洲最大的小五金生產企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同志來樂陵視察時,稱以上五家企業為樂陵的“五朵金花”。金藏煌藥業是全國最大的藏藥生產企業;星光糖業是全國最大的精制幼砂糖生產企業;飛達集團是江北最大的調味品生產企業。同時,金麒麟集團、華樂集團、泰山集團三家企業進入“全國千家最具成長性企業行列”。2005年,8家骨干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 59.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的68.2%。
高新技術企業方面。目前已發展起熱超導元器件、陶瓷材料剎車片、血紅素、凝血酶、醫藥級氨基酸等15個高新技術產品。企業品牌優勢凸顯。金麒剎車片LPB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泰山體育產業集團“泰山”牌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飄”牌調味品等11種產品榮獲“山東省著名商標”和“山東省名牌產品”。希森三和集團生產的“魯西黃牛”牌鮮凍分割牛肉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希森三和集團是“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希森中聯馬鈴薯集團躋身“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擁有“國家級馬鈴薯種薯育種研發技術中心”。
歷史文化
樂陵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居住,周代以前為青兗地界,西周屬幽州,春秋戰國為齊燕地界。秦為齊郡地,屬于厭次縣。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縣,屬青州部平原郡。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置樂陵郡,縣屬之。三國初同東漢,后改國,治厭次,縣屬之。晉屬樂陵郡,北魏初屬義興郡,后改屬滄州樂陵郡,隋初廢樂陵郡,縣屬渤海郡,開皇年間先后改屬滄州、棣州,大業年間又先后改屬滄州、渤海郡。唐屬棣州,后改屬滄州。宋屬河北東路他州景城郡。元屬河間路滄州郡。明屬山東布政司濟南府武定州。清屬武定府。民國初期屬山東省府。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先后屬津南署、渤海行署一專署和滄南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屬滄南專署,德州專署和惠民專署。1958年12月,樂商合縣定名商河縣,先后屬聊城專署、淄博專署。1960年1月,改名樂陵縣,1961年9月,樂商分縣,屬德州專署。1988年 9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
樂陵人才輩出,代有名人。漢有名書法家朱燈,東晉有文學家王歡,南寧有右丞呂頤浩,清有經學家董養性、著名中醫牛履祥。民國時期,有著名抗日將領宋哲元,著名武術家尚云祥。現任中國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楊文昌,原國家文物局長、當代著名書法家孫軼青均是樂陵籍人。
文物古跡
明洪武二年文廟大成殿
樂陵文物古跡較多。古遺址主要有龍山文化遺址“五里冢”、西漢樂陵故城“魏王城”、東漢般縣故城、北宋樂陵故城“咸平鎮”、隋代永州城和金堤遺址等。其中“五里冢”遺址,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有11處,現存的有惠王冢、夷王冢、三女墳、二冢子、三冢子和董養性墓等。古建筑有明洪武二年修筑的文廟大成殿,殿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康熙平定準噶爾叛亂《御制太學碑》。市文化館庫存和私人收藏的歷代陶古書畫達3百多件。其中惠王冢出土的漢代陶樓、陶雞,造型精致,為山東省歷史博物館收藏;原楊家鄉(現屬黃夾鎮)小史家村出土的北齊《刁薄墓志銘》磚,明末大書法家邢侗《來禽館真跡》、《瑞露館刻石》,義和團所用寶劍,抗日戰爭時期二十九軍的大刀片等,都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旅游景點
咸平城故址
咸平城故址原為咸平鎮,在市西南50里鄭店鎮舊樂陵村,址長、寬皆500米。唐、宋時,縣城在故黃河(鬲津河)南,1069年(宋熙寧二年)河決,倉卒遷此,草草創城。城辟三門而無南門,原城墻內至今存一高丘,是南宋副相呂頤浩讀書處“萃賢亭”遺址。
清鄉人張繆有《呂相.“萃賢亭”》詩。至元,平章余潛曾重修城池,于北郊(今樂舊樂陵村)筑“看花臺”,臺高丈余,可容百人,為觀花飲宴之所。明鄉人張鵬南《元臺春草》詩即詠此。1369年(明洪武二年),縣丞何恒以城址洼下為由,遷富平鎮(即今治),城池亭臺遂廢。
五里冢遺址
五里冢遺址在城區西南,五里冢村北30米處。冢為臺形,東西長83米,南北寬31米,臺高2.3米,為一阜狀。出土有石斧、石鐮等新石器時期的遺物;有骨錐、鹿角、卜骨、陶紡輪、鬲足等商、周兩代的遺物;還有漢磚、唐罐等。址西側和南面,已露出漢磚墓壁。
經省社會科學院考古隊考察,石斧、石鐮等出土處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的發展和遺存,突破了山東省新石器時期文化分布界限,擴大了認識原始社會物質文明的視野,對研究當地歷史有一定價值。1956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宣布為樂陵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2月23日,被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里冢遺址,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有11處,現存的有惠王冢、夷王冢、三女墳、二冢子、三冢子和董養性墓等.
魏王城
故址在樂陵市城東南30里處,長720米,寬420米;南北東三面有殘城斷續相連,墻高2~3米不等。為漢初樂陵第一城,兼都尉。出土有:五銖錢、銅箭頭、布紋瓦、唐佛像等。
碧霞元君故里
碧霞元君故居,是泰山奶奶生活過的地方,有近千年的精神文化滲透其中,被譽為民族文化之縮影。項目景區內有公元前280年修筑的“魏王城”,現古城墻遺跡尚存,為樂陵之來歷;景區內的“三女冢”為畢霞之胞妹畢仲之墓地,出土了很多戰國末、西漢初時期的文物。正在修繕、恢復中的碧霞元君故居項目占地100畝,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建大殿二座(王母殿、碧霞祠)、偏殿六座、廂房二座、廣場、四大天王、明橋、轉運亭、藥王殿、財神殿、日月潭、觀音殿、文昌殿等古址
樂陵奇異---海市蜃樓
清乾隆二十七年《樂陵縣志》載:“馬家洼積雨初晴,煙霧繚繞,幻化如層,城出沒隱見,恍惚人煙景象,望之如蜃樓海市,然不可數遇也。”
1962年4月某日,大韓家村北洼,黎明前煙霧繚繞,隱現一片黑糊糊的城市。隨天色發亮,現影越來越遠,建筑物線條開始清晰,顏色逐漸變淺。日出后,煙霧全消。此次海市蜃樓近3個小時。
奇光
1984年,農歷七月下旬一天晚9點在左右,楊盤西北方向,由地面浮出1束綜紅色煙霧,東西寬1公里許。后變蘑菇云樣緩慢浮動上升,逐漸呈紅色,頃刻又變為菊黃色,升高百余米,村民出屋仰觀。約10分鐘后,變為1道彩虹般光環,慢慢向東南方顫抖移動,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