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佛曇居委會[350623102001]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園東村委會[350623102201]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石埕村委會[350623102202]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岸頭村委會[350623102203]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石門村委會[350623102204]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下坑村委會[350623102205]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先鋒村委會[350623102206]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下蘇村委會[350623102207]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吟兜村委會[350623102208]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港頭村委會[350623102209]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新安村委會[350623102210]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人坪村委會[350623102211]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后社村委會[350623102212]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大白石村委會[350623102213]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后許村委會[350623102214]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軋內村委會[350623102215]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井美村委會[350623102216]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東坂村委會[350623102217]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洞野村委會[350623102218]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花林村委會[350623102219]
- 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岱嵩村委會[350623102220]
長途區號:0596 | 郵政編碼:363000 | |
車牌號碼:閩E | 行政代碼:350623(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漳浦縣 | 行政級別:鎮 |
佛曇是歷史悠久的古鎮。因芙蓉山下從前有一口清潭,映現山頂一塊狀如佛頭的天然巖石,稱佛潭,以至成為地名。橫跨在鴻儒江上的橋梁稱佛潭橋,以后橋名又成為地名。早在唐代,“開漳”刺史陳元光已經寫下壯麗詩篇《曉發佛潭橋》,當時陳元光奏準設立漳州和漳浦縣,立行臺于四境,其中東行臺設在漳浦縣佛潭橋。自唐至清朝,官方的文書、地方志都稱現在的佛曇鎮為佛潭橋,群眾訛音為“浮南橋”,文字上則簡寫為佛潭,民國初年,開始將佛潭寫成佛曇,沿用至今。
佛曇是漳浦縣東北部重鎮,東臨臺灣海峽,近海稱佛曇灣,海岸線長2.5公里。歐厝、花林、東坂、下蘇、先鋒、下坑、岸頭、石埕、大白石、后社、后許、軋內在海岸線上,岱嵩為海島,井尾為半島。鎮境北至歐厝場隔虎形山(海拔129米)與前亭鎮大社村交界;至洞野村,隔西山(海拔103米)與馬坪鎮文安村交界。西北至下坑村、港頭村,隔大薈山(海拔142米)與馬坪鎮林埭村交界。西至新安村,隔臺山(海拔240米)與湖西鄉后溪村交界。西南至松仔嶺,與白竹湖農場古山作業區交界。南至軋內村,隔巖山、蓮花山與赤湖鎮半石村交界。源自石過陂諸山的鴻源溪流經林埭,至本鎮境內稱鴻儒江,流經港頭、下坑、先鋒、岸頭、石埕等村,入于佛曇灣海域。又有庵前溪流經石門、吟兜至大白石村匯入佛曇灣海域。南部有軋內小溪流入佛曇灣海域。
佛曇經濟自古以來以農、漁為主,并以港口的優勢發展商業及榨花生油等農產品加工業,尤其自清末廈門辟為對外貿易口岸以后,佛曇以接近廈門而成為漳浦縣東北部商業重鎮。
自清末至民國時期,由舊客帶新客,佛曇一帶很多人前往荷屬東印度(今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謀生,有的經商有成,僑匯成為佛曇一大經濟來源。
農業漁業佛曇耕地較少,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開荒、圍墾,至20世紀末,扣除基建用地,共有耕地28170畝(其中水田1042畝,農地17758畝)。原來農地主要種花生、番薯,水田主要種稻,靠山的一邊大都是山園、山垅田,靠海的一邊大都是沙園、埭田,產量較低。改革開放以來,推廣種植蘆筍于沙園,一些易受咸淹的埭田改為魚蝦池,效益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