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三陽港鎮 漳江鎮 凌津灘鎮 馬鬃嶺鎮 架橋鎮 桃花源鎮 沙坪鎮 西安鎮 車湖垸鄉 剪市鎮 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 龍潭鎮 觀音寺鎮 理公港鎮 漆河鎮 黃石鎮 熱市鎮 盤塘鎮 陬市鎮 茶庵鋪鎮 太平橋鄉 鄭家驛鄉 寺坪鄉 楊溪橋鄉 牯牛山鄉 太平鋪鄉 興隆街鄉 泥窩潭鄉 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 浯溪河鄉 蘆花潭鄉 佘家坪鄉 牛車河鄉 鐘家鋪鄉 黃甲鋪鄉 九溪鄉 郝坪鄉 雙溪口鄉 木塘垸鄉 深水港鄉 |
長途區號:0736 | 郵政編碼:415000 | |
車牌號碼:湘J | 行政代碼:430725 | |
隸屬政區: 常德 | 行政級別:縣 |
桃源縣,歷來被譽為“世外仙境”。域內生活著以漢族為主以及回族、維吾爾族、土家族、滿族、侗族、壯族、瑤族等13個民族,人口97.6萬(農業人口84萬,非農業人口13.6萬)人,180余個姓氏在這塊“仙源樂土”上休養生息,和睦相處。桃源地理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對發展農業、工業、商業和旅游等其它各種事業,都是得天獨厚的黃金寶地。
(一)地理位置
桃源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其地理位置:西起牛車河鄉高峰村萬家河,東至木塘垸鄉仁豐村草鞋洲,直線距離約75公里;南起西安鎮薛家沖村獅子嶺,北至熱市鎮老棚村,直線距離約118公里,縣域面積4441.22平方公里,其縣域在湖南省縣(市)中居第四位。耕地面積為134.29萬畝,在全省縣(市)中居第一位。縣西與懷化市的沅陵縣、張家界市的慈利縣、永定區交界,東與常德市的臨澧縣、鼎城區接壤,北枕石門縣,南抵益陽市的安化縣。該縣經度:111° 29' 東,緯度:28° 55' 北,縣人民政府駐漳江鎮,郵編:415700。代碼:430725。區號:0736。拼音:Taoyuan Xian。
(二)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桃源地域屬楚國洞庭郡(洞庭郡郡治位于今桃源縣青林回維鄉黃楚村的采菱城遺址);秦朝時,屬黔中郡;西漢時,為武陵郡臨沅縣的一部分。東漢建武二十六(公元50)年,桃源地域從臨沅縣析出,置沅南縣,隸屬武陵郡。其縣治設于武陵縣治西南70里的古城山(今鼎城區長茅嶺鄉),漢殤帝延平一年(公元106年)遷至潯陽坪(今漳江鎮潯陽坪村)。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縣名均為沅南縣。隋文帝開皇三(公元583)年,合臨沅、沅南、漢壽三縣為武陵縣,隸屬朗州。唐、五代時期,今桃源地域均為武陵縣的一部分。 宋太祖乾德一(公元963)年,轉運使張詠根據朝廷析武陵縣之政令,在實地考察之后,建議置桃源縣。其理由是:其地有一風景秀麗、道觀雄偉的勝地,此勝地因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所作《桃花源記》傳頌于世而得名桃花源。早在晉代,桃花源的桃源山即建有道觀,名桃源觀。隋、唐兩代,屢毀屢建。由于張詠的建議,是年,從武陵縣中析出的有桃花源勝地的這一地域正式成為桃源縣,縣治設于沅水北岸,即今漳江鎮。至今,桃源縣名已有1045年歷史。
1949年l0月,新中國成立后,桃源縣隸屬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1950年8月,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改為常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桃源縣隸屬其下。1969年,常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被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取代。1980年撤銷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常德行政公署,1988年4月改為常德市,桃源縣仍屬其治下。
(三)自然氣候
縣域為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段,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冷熱四季分明,干濕兩季明顯,多年平均氣溫為16.5℃。年平均氣溫分布除南部和西北部山區低于16.0℃之外,其余均在16.0—16.5℃之間。月平均氣溫以1月
最低,為4.5℃,7月最高,為28.5℃,3—10月皆在10.O℃以上。縣域位于雪峰山北端以安化縣為中心的多雨區邊緣,雨量由南向北遞減。年平均降水量為1437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2% 。年日照時數1529小時,年平均日照率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