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潞城村委會[140524106200]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義門村委會[140524106201]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后西溝村委會[140524106202]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嶺南村委會[140524106203]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嶺北村委會[140524106204]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槐樹嶺村委會[140524106205]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余家溝村委會[140524106206]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沿溝村委會[140524106207]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社葡萄村委會[140524106208]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侯家嶺村委會[140524106209]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楊家嶺村委會[140524106211]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郊底村委會[140524106212]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圪塔村委會[140524106213]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上背村委會[140524106215]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洪河頭村委會[140524106216]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東腰振村委會[140524106217]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西腰振村委會[140524106218]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上郊村委會[140524106219]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四義莊村委會[140524106220]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白棧掌村委會[140524106221]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梨樹掌村委會[140524106222]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九光村委會[140524106223]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石圪巒村委會[140524106224]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東井郊村委會[140524106225]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石掌村委會[140524106226]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天池村委會[140524106227]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東八渠村委會[140524106228]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西八渠村委會[140524106229]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侯莊村委會[140524106230]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嶺后底村委會[140524106231]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大河西村委會[140524106232]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東掌村委會[140524106233]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鄭家嶺村委會[140524106234]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倉掌村委會[140524106235]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葦水村委會[140524106236]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秋子掌村委會[140524106238]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東大佛掌村委會[140524106240]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西大佛掌村委會[140524106241]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佛堂掌村委會[140524106242]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冶南村委會[140524106243]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洼窯村委會[140524106244]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莊頭村委會[140524106245]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腳頭村委會[140524106246]
- 山西省陵川縣潞城鎮婁頭村委會[140524106247]
長途區號:0356 | 郵政編碼:048000 | |
車牌號碼:晉E | 行政代碼:140524(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陵川縣 | 行政級別:鎮 |
潞城鎮于2001年撤鄉建鎮,是一個是由原潞城鄉、侯莊鄉撤并而設的新建鎮,總面積144平方公里,轄44個行政村,16582口人,鎮人民政府駐地潞城村。
潞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地處北緯35°37′——47′,東經113°13′——27′,位于縣境中部,陵修線(陵川——河南修武)貫穿全境,陵輝線(陵川——河南輝縣)檫界而過,是陵川與河南、陵川東部與西部進行經濟貿易的必經之地。
潞城景色宜人,文化燦爛。處于陵川旅游熱線的中心位置,“一山一區一景一寺一址”聞名遐爾,是旅游觀光、尋古覽勝的好地方。“一山”為舉世聞名的圍棋發祥地棋子山;“一區”為燦若云霞的槐樹嶺金秋紅葉主景區;“一景”為景致奇絕的古陵川八景之一義門“錦屏朝霞”,“一寺”為白玉鑒人的隋代古廟郊底白玉宮,“一址”為中共陵川縣縣委第一次黨代會天池會址。
潞城山大地廣,資源豐富。全鎮共44910畝耕地、70900畝林地、32000畝牧草地。耕地飼草資源頗豐,玉米、谷子、羊、豬產量較大,歷來是我縣的糧食主產區和重點牧區;中藥材資源極具優勢,共11科、50個品種,以連翹、黃芩、柴胡、山桃、五花芯黨參最為著名;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石灰石、鐵礦石分布廣、儲量大,開發價值高。另外,境內還有水庫4座(上郊、石景山、豬頭山、洪河頭),有開發各種優勢產業的潛在優勢。
潞城人民崇尚進步,渴求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鎮人民,以富民強鎮為目標,全面實施“加快農業調產,擴大工業規模,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戰略,使各項工作步步上臺階,年年有突破。2003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達7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94元。
農業林茂糧豐、六畜興旺。果桑、蔬菜、中藥材、養殖四大主導產業初具規模,全鎮年果品產量達165噸,蠶繭達12噸,蔬菜達2280畝,中藥材達6992畝,羊達23500只,豬達4000頭,牛達2500頭,蛋235噸,一村一業的生產經營格局初步形成,其中,洪河頭的蠶繭、侯家嶺的核桃、大河西的蘿卜白菜、社葡萄的柴胡、四義莊的小尾寒羊、潞城村的波爾山羊義門村的蛋雞、冶南的山雞等產業基地獨具規模,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