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禹王社區居委會[510183104001]
- 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洗馬社區居委會[510183104004]
- 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安樂村民委員會[510183104200]
- 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東山村民委員會[510183104201]
- 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鶴林村民委員會[510183104203]
- 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金華村民委員會[510183104206]
- 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同樂村民委員會[510183104207]
- 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金河村民委員會[510183104210]
- 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關帝村民委員會[510183104211]
- 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東樂村民委員會[510183104214]
- 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馬流村民委員會[510183104219]
- 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大石村民委員會[510183104221]
- 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花楸村民委員會[510183104222]
長途區號:028 | 郵政編碼:611530 | |
車牌號碼:川A | 行政代碼:510183(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邛崍市 | 行政級別:鎮 |
平樂鎮是邛崍縣三個老建制鎮之一(其余兩個是火井和固驛),集鎮的形成期現尚無文字記載。隋朝建立后,場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邛州為臨邛郡,先后轄十縣,第一次在文字上提到火并縣轄區內有個平樂壩(按,壩字古義為村民聚居之處)。這是文字記載最早的平樂二字。初年,邛州臨邛挪轄七縣一監,平樂屬火井縣轄區、改名為平樂鎮,并在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將火井縣的治所遷到這里。《宋史》卷八十九,地理五,邛州條,火井縣注:“中,開寶三年移治平樂鎮。”這是正史對平樂鎮名的唯一記載。宋代時期成書的《九域志》,在書中也記載有平樂鎮。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立,平樂按照明代的行政建制改為鄉,稱平樂鄉。并分為上鄉下鄉。《邛崍縣志(舊)》“場鎮地道考”中對此記載為:“城西南三十五里平樂壩,明號為平樂鄉,分上下。”在《環球縣志》“湯鎮記”場鎮目錄中記載為平樂壩。《邛崍縣志(舊)》“古跡存亡考”中記載:火井縣本鎮也,鎮改縣,唐家異地,唐在今油榨論,來在今平樂壩。”從現存史料完全可以說明平樂鎮的樂字應為快樂的樂。平樂旅游景點有:秦漢驛道,鄧通,卓王孫冶鐵遺址,天官試劍石,金華山唐代摩崖造像,天官墓,江西會館,湖南會館,古碼頭,邛南第一橋,觀音院,蘆溝竹海,天然石佛,元帥井,綠寶石莊園,清代明居,臨河吊腳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