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留耕社區居民委員會[511523105001]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三塊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01]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方石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02]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四重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03]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牟家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04]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銀錠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05]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人民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06]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新場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07]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黃龍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08]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留耕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09]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東勝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10]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八一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11]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重興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12]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楊廟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13]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民權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14]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中心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15]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長征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16]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黃土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17]
- 四川省江安縣留耕鎮大橋村民委員會[511523105218]
長途區號:0831 | 郵政編碼:644200 | |
車牌號碼:川Q | 行政代碼:511523(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江安縣 | 行政級別:鎮 |
留耕鎮位于江安縣中部,縣道江紅公路穿鎮而過,地形屬四川盆地盆周邊緣地形,全鎮地勢北高南低,西北兩面的低山將留耕圍成一個小盆地,淺丘和平壩交錯分布在盆地內,土壤肥沃,主要是紫色土,氣候為長江中上游流域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于1934年建鄉,1958年為留耕公社,1992年撤區并鄉建鎮,由原留耕、中壩、三塊三鄉合并而成至今,幅員面積47.0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655畝,共有1個居委會,18個農業村,107個村民組,2000年末總人口為26845人,農業人口25399人,主要民族為漢族,主要農副產品有水稻、小麥、玉米、高梁、油菜、柑桔、蠶桑、生豬、禽蛋等,是一個典型的糧豬型農業鄉鎮。
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漸提高,但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特別是近年來,農產品價格低迷,銷路不暢,農民增收較少,而政府花去較大的時間和精力去應付日常的工作事務,對經濟發展思路摸索顯得較為滯后,針對這一現狀,二十一世紀初新成立的黨政領導班子,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出臺許多優惠政策的背景下,提出了挖掘自身資源優勢,開展可行性項目研究,大力招商引資,著力抓鎮域經濟的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可行性理論研究,確定了留耕鎮目前存在有以下幾項優勢:
一、擁有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優勢。
留耕鎮系長江上游流域范圍,地形北高南低,北面的低山分水嶺南側所有水量,均紛紛自北向南流下,自然形成牟家河、洗布河和留耕河三條溪流,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六十年代,人們根據獨特的地形優勢,在北面的低山間,投資投勞修建了仁家壩(小一型)水庫和小巖口(小二型)水庫,水利渠堰4條,總長度約95公里,溪河和水庫的總蓄水量有565萬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為留耕人民的農業生產及人畜飲水提供了保障,同時也為水資源的開發和水產養殖創造了條件。
二、極具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
其一,“金仙洞”寺廟是江安縣除洪佛寺以外的第二大宗教人文景觀,位于留耕西部邊緣海拔約500米的山崖,相傳,西天金仙圣母曾在此廟中山洞吃齋念佛,以佛理傳教感化世人后得道成仙而得名,后人依山崖地勢立廟緬懷、祭祀,祈求平安吉祥,每月均要舉行廟會和各種宗教活動,而金仙洞素食又是廟里一絕,師傅面粉、青油、豆類、蔬菜等原料制成各種形狀、不同風味的食品,吸引了遠近眾多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