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別拉洪鄉 抓吉鎮 通江鄉 濃橋鎮 濃江鄉 寒蔥溝鎮 海清鄉 撫遠鎮 鴨南鄉 |
長途區號:0454 | 郵政編碼:154000 | |
車牌號碼:黑D | 行政代碼:230833 | |
隸屬政區: 佳木斯 | 行政級別:縣 |
撫遠縣地處黑龍江烏蘇里江交匯的三角地帶,地理坐標是東經133°40′08″至135°5′20″,北緯47°25′30″至48° 27′40″,是我國最東部的縣級行政單位,也是我國最早見到太陽的地方。東北兩面與俄羅斯隔黑龍江、烏蘇里江相望,南鄰饒河,西接同江。全縣邊境線長275千米。總面積6262.48平方千米。總人口11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撫遠鎮。郵編:156500。代碼:230833。區號:0454。拼音:Fuyuan Xian。
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2℃,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
行政區劃
撫遠縣轄4個鎮、5個鄉:撫遠鎮、寒蔥溝鎮、濃橋鎮、抓吉鎮、通江鄉、濃江鄉、海青鄉、別拉洪鄉、鴨南鄉;前哨農場、前鋒農場、二道河農場。
歷史沿革
撫遠縣,原名“綏遠”,意為“綏撫邊境”。后因與山西省綏遠縣重名,遂以縣城附近之撫遠山改名撫遠縣。秦漢屬肅慎,魏晉屬挹婁,唐屬黑水都督府,遼屬女真五國部,金屬胡里改路,元屬水達達路,明屬奴兒干都司,清屬吉林將軍三姓副都統管轄。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于拉哈蘇蘇(今同江)設置臨江州,隸屬臨江州管轄。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照準,于臨江州東境烏蘇里江附近設置綏遠州,隸屬吉林省東北路道。同年12月30日(農歷十一月十八日),吉林行省民政司使委派官員前往試辦。綏遠州設治委員席慶恩于1910年4月29日(清宣統二年三月二十日廣到任視事”,并啟用關防。中華民國成立后,1913年3月,按“府、廳、州名均改為縣”的規定,改綏遠州為綏遠縣。1914年 6月,隸屬依蘭道(東北路道改稱)。1929年2月,撤銷道制,由吉林省直轄。同年9月,因與山西省綏遠縣重名,行政院命令吉林省綏遠縣改為撫遠縣。因行文郵遞失誤,直至1930年1月始正式改稱撫遠縣。是時,全縣總人口7392人,為三等縣。東北淪陷后,初隸吉林省,1934 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1938年將饒河縣撓力河以北地區劃歸撫遠縣管轄。1945年“九三” 抗日戰爭勝利后,劃歸合江省管轄。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劃歸松江省管轄。1951年4月,改為撫遠特區。同年6月,將撓力河以北之東安鎮等地劃歸饒河縣管轄。1952年8月,恢復撫遠縣。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并后,隸屬黑龍江省合江專區。1959年4月,將富錦縣同江區(包括同江、三村、樂業3個鄉)劃歸撫遠縣管轄,并將同江區改為同江鎮,撫遠縣人民委員會由撫遠鎮移駐同江鎮。1965年8月,將西部的同江鎮和樂業、三村、街津口、八岔公社及勤得利農場鄉劃歸新設置的同江縣管轄,撫遠縣人民委員會遷回撫遠鎮。1985年1月1日,合江地區正式撤銷,劃歸佳木斯市領導。
1992年,撫遠縣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祖國的東北角,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流的三角地帶。南與饒河縣毗鄰,西與同江市接壤,北、東以黑龍江、烏蘇里江與俄羅斯分界,并與俄羅斯遠東最大城市哈巴羅夫斯克(伯力)隔江相望。全縣總面積6262.5平方公里,邊境線總長275 公里。全縣共轄9個鄉、鎮。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5.5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2萬人,占4 0%;滿、朝鮮、赫哲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5%。縣政府駐地撫遠鎮。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撫遠縣,原為綏遠縣,位于邊境,為使此地能永遠安撫、平定,故命名撫遠。
唐代時,渤海的撫遠府曾設置于這一帶,金代為臨江的轄境;明代歸使犬部的黑哲喀喇所屬;清宣統元年(1909年)在伊加嘎地方設綏遠州,隸屬臨江府管轄。民國二年(1913年)改綏遠州為綏遠縣,劃歸吉林省依蘭道所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綏遠縣更名為撫遠縣,直隸吉林省為三。等縣,康德元年(1934年)偽滿州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劃東北為十四省,撫遠縣劃歸新設的三江省所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改東北為九省,將偽三江、東安兩省合并為合江省,撫遠縣為合江省管轄。全國解放后,恢復東北三省,本縣又歸屬于黑龍江省所轄。
?年,撫遠縣轄:撫遠鎮、濃橋鎮、抓吉鎮、別拉洪鄉、海青鄉、鴨南鄉、濃江鄉、通江鄉、寒蔥溝鄉。
2000年,轄4個鎮、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747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撫遠鎮 20847 寒蔥溝鎮 5451 濃橋鎮 5736 抓吉鎮 4281 通江鄉 2469 濃江鄉 2341 海青鄉 5071 別拉洪鄉 2316 鴨南鄉 1807 前鋒農場虛擬鄉 11577 前哨農場虛擬鄉 11777 二道河農場虛擬鄉 3801
撫遠縣轄五鄉四鎮,一個縣屬國營農場,一個縣屬國營漁場,三個省屬國營農場,102個自然村。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