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三陵鄉 鏡泊鄉 馬河鄉 江南朝鮮族滿族鄉 蘭崗市 海浪鎮 沙蘭鎮 石巖鎮 渤海鎮 東京城鎮 |
長途區號:0453 | 郵政編碼:157000 | |
車牌號碼:黑C | 行政代碼:231084 | |
隸屬政區: 牡丹江 | 行政級別:縣級市 |
寧安市總面積7870平方千米(簡冊)/7856平方千米。總人口44萬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駐寧安鎮。郵編:157400。代碼:231084。區號:0453。拼音:Ning'an Shi。
行政區劃
2005年,寧安市轄1個街道、7個鎮、2個鄉、3個民族鄉。境內有東京城林業局。
城區街道 轄6個社區:文廟社區、東關社區、樂園社區、西關社區、虹橋社區、鐵工社區。
寧安鎮 轄27個村委會:利民村、伊家村、河西村、紅城村、臨城村、臨江村、紅升村、新勝村、向陽村、興盛村、興林村、柳林村、教育村、三合村、長江村、橋頭村、富民村、聯合村、雙橋子村、黃旗溝村、上賒里村、福榮村、范家村、茂盛村、共和村、葡萄溝村、雙龍村。
東京城鎮 轄3個社區、15個村委會:和平社區、鐵東社區、建園社區、于家村、鎮興村、糖坊村、東京村、中馬河村、牛場村、興安村、光明村、下窨子村、東康村、下馬河村、大荒地村、哈達村、烽火村、紅興村。
渤海鎮 轄2個社區、28個村委會:"新園社區、古都社區、渤海村、上京村、龍泉村、雙廟子村、西地村、白廟子村、拐彎村、土臺子村、江西村、響水村、瀑布村、上官地村、東珠村、蓮花一村、蓮花二村、蓮花三村、杏山村、富安村、小三家子村、大三家子村、太平溝村、梁家村、小朱家村、上屯村、湖沿村、湖北村、青山村、繁榮村。
石巖鎮 轄18個村委會:石巖村、幸福村、四合村、愛路村、前進村、擁軍村、東和村、民主村、團山子村、腰嶺村、永富村、平安村、豐產村、和平村、東華村、建設村、樂園村、民安村。
沙蘭鎮 轄18個村委會:治安村、永明村、長安村、新富村、進榮村、二閭村、樺樹村、二道溝村、木其村、王家村、和盛村、臥龍泉村、三塊石村、閻家村、王豆坊村、井城村、小荒地村、同心村。
海浪鎮 轄32個村委會:海浪村、安青村、高家村、蘭旗村、牡北村、太平村、光榮村、東爐村、前陽村、后地村、敖東村、二洼村、五道梁子村、羊草村、安平村、三道梁子村、七道梁子村、八道梁子村、九道梁子村、寧西村、林富村、盤嶺村、慶城村、鎮北村、岔路村、大依蘭村、大牡丹村、小牡丹村、長勝村、大生村、北山村、依蘭崗滿族村。
蘭崗鎮 轄10個村委會:蘭崗村、文化村、東升村、新農村、民和村、牡丹村、新中村、依蘭村、自興村、永政村。
江南朝鮮族滿族鄉 轄31個村委會:江南村、新安村、新興村、鎮江村、新城村、勇進村、嘎斯村、榆林村、大唐村、寶山村、東安村、四方村、馬家村、小唐村、東升村、新順村、永勝村、明星村、黃旗村、張家村、永安村、解放村、雙富村、東興村、星光村、缸窯村、寧東村、清泉村、簸箕村、永樂村、福興村。
臥龍朝鮮族鄉 轄13個村委會:臥龍村、羅城溝村、前三家子村、三道灣村、新政村、勤勞村、明泉村、愛林村、杏花村、英山村、西崗子村、三道河子村、農場。
馬河鄉 轄16個村委會:馬蓮河村、新立村、馬河村、紅光村、黎明一村、金坑村、躍進村、東燒鍋村、后斗村、前斗村、頭道村、四道村、鹿道村、富路村、松嶺村、五道河子村。
鏡泊鄉 轄17個村委會:鏡泊村、灣溝村、復興樓村、后漁村、慶豐村、五峰樓村、永豐村、湖南村、金家村、褚家村、北石村、湖西村、城子村、良種場、東大泡村、小夾吉河村、江北村。
三陵鄉 轄18個村委會:三陵村、三星村、南陽村、西崴子村、東溝村、胡家村、連家村、貝家村、爬梨溝村、八家子村、北湖村、興華村、興隆店村、紅旗村、小蘭旗溝村、紅土村、泉眼溝村、胡家溝村。
東京城林業局 轄23個居委會:第一~第二十三居委會。
* 以上由根據《牡丹江市2005年代碼》整理 *
歷史沿革
寧安,原名“寧古塔”。清初流人方拱乾撰《絕域紀略》載:“相傳當年曾有六人坐于阜,滿呼六為寧公、坐為特,故曰寧公特,一訛為寧公臺,再訛為寧古塔矣。”新編《寧安縣志》稱:“‘寧古’為滿語,漢譯為‘六’或‘六個’,‘塔’是滿語‘特’的訛音,漢譯為‘居址’,合譯‘六居址’,是指當時寧古塔地面上的六個大部落而言。”
寧古塔是滿族的祖居地之一。漢晉為北沃沮之地,南北朝屬勿吉,隋初稱靺鞨。公元69 8年(唐圣歷元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據東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內),建立震國,仍稱靺鞨,史稱“舊國”。713年(唐開元元年),唐朝玄宗皇帝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遂去靺鞨號),以其轄區置忽汗州,授其都督實職,亦稱“渤海都督”。755年(唐天寶十四年),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從“舊國”遷都于上京龍泉府(忽汗城,今渤海鎮),歷時171年。遼屬東京道,金屬胡里改路,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屬奴兒干都司阿速河衛。清初,1653年6月(清順治十年五月),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1662年(清康熙元年),將寧古塔昂邦章京改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將軍衙門始駐寧古塔舊城(今海林市舊街鄉古城村),后因水患和為抗擊沙俄用兵需要,1666年(清康熙五年),于牡丹江邊覺羅城西南5里處修筑新城(今寧安鎮)。新城告竣后,將軍衙門從舊城遷至寧古塔新城,是清代邊外七大重鎮之一。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寧古塔將軍衙門移駐吉林烏拉城,留協領薩布素鎮守寧古塔地方。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薩布素升任寧古塔副都統,寧古塔正式設副都統衙門。1727年1月(清雍正四年十二月),于寧古塔設置泰寧縣,隸屬奉天府,專理漢人民事,與專理滿人旗務的副都統同城治事;因距奉天府甚遠,領屬不便,1729年5月(清雍正七年四月)裁撤泰寧縣。1903年1月11日(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奏準,于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的三岔口(今東寧縣三岔口鎮)設置綏芬廳,同年3月(清光緒二十九年二月)委官試署。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將綏芬廳升改為綏芬府,移駐寧古塔城。隸屬吉林省東南路道。與此同時,裁撤寧古塔副都統。1910年5月(清宣統二年四月),以府治移駐寧古塔城,就寧古塔取義,改為寧安府。中華民國成立后,1913年3月,將寧安府改為寧安縣。1914年6月,隸屬吉林省延吉道。1929年2月,撤銷道的建制,改由吉林省直轄。是時,全縣總人口17萬余人,為一等縣。東北淪陷后,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 1937年7月劃歸新設之牡丹江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4月,寧安縣隸屬綏寧省管轄。同年8月,將縣境北部的新安鎮、海林、橫道河子等地區劃出,設置新海縣(縣址海林街)。同年10月,撤銷綏寧省,改隸牡丹江專區。1947年5月,將世環鎮、鏡泊、沙蘭等地區劃出,設置鏡泊縣(縣址世環鎮)。同年10月,隸屬牡丹江省。1948年7月,撤銷牡丹江省,劃歸松江省管轄。同年10月,撤銷鏡泊縣,并入寧安縣。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并后,由黑龍江省直轄。195 6年3月,設立牡丹江專區,將寧安縣劃歸牡丹江專區管轄,同時將原海林縣西部地區劃歸寧安縣管轄。1960年1月至1962年9月,曾將寧安縣劃歸牡丹江市領導。1962年10月,將原海林縣并入寧安縣和林口縣的行政區域劃出,恢復海林縣。1983年9月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牡丹江地區,實行地市合并,寧安縣再度劃歸牡丹江市領導。
1992年,寧安縣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張廣才嶺和老爺嶺之間的牡丹江上游谷地。東鄰穆棱縣,東南與吉林省汪清縣接壤,西南與吉林省敦化市毗連,西與海林市以分水嶺分界,北抵牡丹江市。縣境南北長約100公里,東西寬約140公里,總面積7856平方公里。1992年底,全縣共轄19個鄉、鎮,其中建制鎮6個、朝鮮民族鄉3個;全縣總人口43.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7萬人。在總人口中,滿、朝鮮、回、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9% ,其中滿族和朝鮮族分別占總人口的8.8%和7.8%。縣政府駐地寧安鎮。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鏡泊湖市 黑龍江省擬設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寧安縣境內。 鏡泊湖是國家重點名勝風景自然保護區之一。為了加強自然保護區的管理,1986年7月1日,國務院批準,將寧安縣西南部鏡泊湖地區(包括鏡泊鄉、杏山鄉、沙蘭鎮山區的小北湖林場和爾站地區、渤海鎮的1個街道及8個村)劃出,設置鏡泊湖市(縣級),市政府駐渤海鎮。由牡丹江市代管。但因某些意見不一致,市的建制未正式設立。1987年11月27日,國務院根據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的請求,同意撤銷鏡泊湖市的建制,原擬劃歸鏡泊湖市管轄的行政區域仍歸寧安縣管轄。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寧安地名是由原名寧古塔而來。寧古塔為滿語“六個”之意。關于寧古塔名稱的由來,據史料記載,有多種說法:一日:明末清初,相傳在海浪河新安盆地有六個兄弟(或部落)居住于此,得名寧古塔。二日:相傳曾有六人坐阜,滿語稱“六”為“寧公”“坐”為“特”,故稱“寧公特”,一訛為寧公臺,又訛為寧古塔;三日:“寧古”漢語為“六”“塔”為“個”,相傳有一老人生了六子,遂以此為地名;四日:“寧古塔乃金阿骨打起兵之處,相傳有兄弟六人各占一方,而得名寧古塔;五日:從前有六祖各筑城,分層面住,被稱為寧古塔貝勒;六日:相傳有兄弟五人各筑城,不赫圖阿拉而居,遠者二十里,近者五、六里,故稱寧古塔。雖說寧古塔名稱由來不一,但就其“寧古塔”三字來說為滿語“六個”之意是無可非議的。
虞為息慎地;周為肅慎地;漢晉同為挹婁的屬地;北魏為勿吉之拂涅部;隋為靺鞨之拂涅部;唐初屬忽開州,后為渤海上京龍泉府地;還為天福城;金初為東京,后為會寧府南境海蘭路北境;元初為南京萬戶府,后為合蘭府碩達勒達路之呼爾哈萬戶府南境;明初為奴爾干都司及堅河(按寧古塔城東四里有珊延河,亦作商堅河,又作尚吉顏河,吉顏快讀便作“堅”)衛,后為窩集部之寧古塔等路;清順治十年(1653年),在海浪河南岸(今海林縣舊街公社)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更昂邦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康熙五年(1666年)將軍移駐今寧安,康熙十二年(1673年)修建吉林烏拉城,十五年(1676年)將軍移駐吉林烏拉城(即今吉林市),開始仍稱寧古塔將軍。雍正四年(1726年)設泰寧縣,旋廢。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寧古塔將軍改稱吉林將軍。設副部統于此。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設綏芬廳與副都統同治。三十三年(1907年)裁副都統。開綏芬廳為府,宣統二年(1910年)改名寧安府。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寧安縣。三年六月劃屬吉林省延吉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寧安隸屬吉林省,為一等縣;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實行省公署官制,寧安仍屬吉林省,為甲類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劃為十四省,寧安劃屬濱江省;康德四年(1937年)七月一日實行第二次行政機構改革,增設了牡丹江、通化兩省,寧安劃屬牡丹江省;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設置了東滿總省(包括牡丹江、東安、間島三省)和興安總省(包括興安東、西、南、北四省),寧安隸屬東滿總省牡丹江區域。東北光復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得偽省合并為九省,寧安縣隸屬松江省所轄。全國解放后劃東北為三省,又劃歸黑龍江省所轄。
1986年7月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6]85號)設立鏡泊湖市(縣級),市政府駐渤海鎮,以原寧安縣的鏡泊、杏山2鄉,沙蘭鎮山區(小北湖林場、爾站林場)、以及渤海鎮的8個村和1個街道辦事處為鏡泊湖市的行政區域。1987年11月27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7]183號)撤銷鏡泊湖市,將其行政區域并入寧安縣。
1993年2月12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3]9號)撤銷寧安縣,設立寧安市。
2000年,寧安市轄7個鎮、12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43732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寧安鎮 75064 東京城鎮 19639 渤海鎮 23793 石巖鎮 19322 沙蘭鎮 30285 海浪鎮 25467 蘭崗鎮 13677 范家鄉 18267 江東鄉 8114 江南朝鮮族滿族鄉 27063 寧西鄉 14584 平安鄉 9630 興華鄉 6108 臥龍朝鮮族鄉 21581 城東朝鮮族滿族鄉 20325 馬河鄉 21021 杏山鄉 13927 鏡泊鄉 26581 三陵鄉 13825 東京城林業局虛擬鎮 23020 寧安農場虛擬鄉 6035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