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1区2区3区4区,8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久久电影tv

[登錄] [免費注冊]
中國電商物流網
首頁 物流新聞 物流公司 物流設備 物流專線 物流展會 同城物流 同城快遞 同城搬家 同城配貨 快遞網點 郵編查詢 行政區劃
當前位置:行政區劃 > 西藏自治區 > 昌都地區 > 芒康縣

更新時間:2021-02-20

芒康縣介紹


行政區劃:幫達鄉 如美鎮 曲孜卡鄉 木許鄉 納西族鄉 朱巴龍鄉 嘎托鎮 徐中鄉 索多西鄉 戈波鄉 洛尼鄉 措瓦鄉 昂多鄉 宗西鄉 莽嶺鄉 曲登鄉
長途區號:0895郵政編碼:854000
車牌號碼:藏B行政代碼:542129
隸屬政區: 昌都行政級別:縣

  芒康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橫斷山脈,昌都地區的最東部,介于東經 97 ° 48 ′至 99 ° 5 ′,北緯 28 ° 35 ′至 30 ° 39 ′之間,地處川、滇、藏三省區公路交匯處,是 214 、 318 兩條國道線的結合部,金沙江和瀾滄江流經縣境內,東與四川省巴塘縣,南與云南省德慶縣毗鄰,西與左貢縣接壤,北與貢覺、察雅縣相接。
  芒康縣政府網站http://www.mangkang.gov.cn/。
  芒康縣屬半農半牧業縣,縣駐地海拔 3870 米 ,幅員 11632.2 平方 公里 ,轄 2 鎮 14 鄉(含一個民族鄉) 60 個村民委員會 357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 76041 人,耕地面積 84904 畝,草原面積 9847860.2 畝,森林面積 6738853.1 畝,有各類牲畜 46 萬余頭(只、匹),礦產資源豐富,有銅、鐵、鋁、鋅、煤礦、沙金、大理石等。全縣居住的有藏、漢、納西、白、土、苗、僳僳等民族,其中藏族占 98% 。
  芒康縣是一個充滿神奇、靈性的凈土,不僅有豐富的農業資源、水能資源、礦產資源和林下資源,還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境內雪山林立,江河縱橫,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濃郁淳樸的民族風情,金碧輝煌的千年古剎和迷人的自然風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深奧的宗教文化等,形成了芒康縣多元的旅游資源。
  芒康自古就是西藏的東南大門,是“茶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古樸、典雅、悠揚、舒暢的“鍋莊舞”、“弦子舞”被譽為“古道神韻”,內容豐富的民間情歌、山歌、灑歌素有“歌的海洋”、“弦子的故鄉”之美譽。
  神奇的尼果,巖羊、雪雞、雉鶉的世界;迷人的高原湖泊—莽措湖,野生飛禽類的繁衍之地;紅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滇金絲猴的樂園;橫斷山脈的奇峰,達梅永峰;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曬鹽方式,鹽井鹽田;無須打針吃藥的醫療室,曲孜卡休閑中心;被遺忘的重鎮,南墩。
  五十三座寧瑪、噶舉、薩迦、格魯教派和西藏唯一的天主教的千年古剎鑲嵌在雪域高原芒康的雪山、林海、草原之間,具有三味真修、奧義、儀軌的神迷色彩。
  如果你踏上這片陌生神奇的土地,沿著朝拜者的足跡走上那古老而遙遠的年代,游覽那金碧輝煌的名剎古寺,欣賞那燦爛的文化藝術,飽覽那綺麗壯觀的山水湖泊風采,領略那雪域高原獨特的民風民俗,遨游那一座座冰山雪峰,定會使你如醉如癡,嘖嘖稱奇。
  歷史沿革
  芒康縣,前身為 1912 年所設的寧靜縣和鹽井縣。 1957 年 7 月分別成立了寧靜縣、鹽井縣人民政府, 1960 年 4 月兩縣合并稱為寧靜縣, 1965 年改稱為芒康縣至今。
  芒康縣境內雖未經考察研究早期人類活動的情況,但周圍地區、縣挖掘出的遺址、墓葬情況看,芒康境內很早就有人類的活動。1977年昌都卡若遺址的發現,說明了早在“新石器時代”在瀾滄江沿線就有人類活動。芒康縣相鄰的云南德欽和四川巴塘1974年發掘的共32座石板墓的葬品和文物上看,都屬于戰國至秦漢之際的墓葬,說明戰國至秦漢時期,在瀾滄江、金沙江流域就有人類活動。從地理位置上分析,芒康周邊都有古代遺址墓葬,可以推斷,芒康境內自古就有人類活動,也就是戰國以前芒康土著居民在金沙江、瀾滄江沿線活動。
  三國、晉、南北朝時期,芒康縣境內是土著居民和古代羌族部落的混雜區。
  隋朝芒康境內屬于白狼國。
  唐朝時期吐蕃三十二代贊布松贊干布統一了西藏(公元617年)以后,芒康境內被吐蕃占領。此時期以后,由于弘揚佛法,創立寺廟和吐蕃流官管理,藏傳佛教隨著政治力量的深入而得于人心。吐蕃與芒康境內諸部落和土著居民融合為同一個民族————藏族,現芒康的藏族因此延續下來。
  唐朝時期芒康境內開通了“茶馬古道”,芒康隨之成為吐蕃東南部對外政治、經濟、文化等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元朝時,芒康屬于吐蕃等路宣尉使可都元府管轄,后為亦思馬甘樂萬府地。
  明洪武年(1372年)至正德年(1508年),芒康為招討磨爾勘(茫康)萬戶刺宗(巴塘)管轄。
  明正德四年(1509年),由于云南麗江納西民族的逐步強盛起來,納西木竿王采取了“屠其民,而徙麼些外”的政策,沿著“茶馬古道”與吐蕃爭戰。占領芒康大部分地區,芒康成為納西民族的占領區。
  明崇禎十五年(1639年),蒙古族和碩特部落首領固始汗派兵南下,打敗納西木竿,芒康成為蒙古和碩特固始汗的控制范圍。現在芒康藏族所說的“索布本卡交結”即十八蒙古土司,就是那時所封。
  清順治五年(1648年)至康熙年始(1665年)芒康境內又歸屬于西藏統治。
  清康熙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1716——1720年),內蒙古準噶爾部落侵擾西藏,芒康境內被占領,而后清朝自青海、四川、云南派兵三路進攻西藏,平定了西藏的動亂。芒康境內歸屬于巴塘管轄。
  清雍正四年(1726年),芒康境內招募為四川管轄。光緒三十一年三月(1905年)發生了馬巴唐事件,鳳全及駐巴兩法國傳教士被殺,巴唐天主教堂被焚,事件發生后,四川總督錫良,成都將軍綽哈布奏四川提督馬維騏,建昌道員趙爾豐合同“剿辦”。6月克復巴唐。馬維騏回川,趙爾豐被任為爐后督辦,從此開始了“改土歸流”。隨后清廷勘定川、滇、藏界,芒康境內的東、南部建立碑,此碑以東為四川管轄,以西隸屬西藏,芒康為臺吉地。
  中華民國1911年在芒康設立了江卡委員會。
  中華民國1912年設立寧靜縣和鹽井縣、屬川、滇、藏邊務大臣管轄。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后,由于國內局勢的緊張,芒康又歸屬西藏管轄。
  1950年1月,黨中央、毛主席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同年十月上旬,十八軍一五七團、十四軍一二六團分別進抵寧靜、鹽井宗(縣)。
  1950年10月12日,藏九代本德格·格松旺堆在芒康率部起義,人民解放軍解放寧靜、鹽井。
  1951年初,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向寧靜、鹽井(宗)派出了軍事代表,建立代表處。
  1956年10月鑒于準備進行民主改革,為了加強黨的建設、領導,根據西藏工委指示,把寧靜、鹽井代表處改為宗黨委會,正式建立了寧靜、鹽井縣。
  1956年11月,芒康十八土司之首普巴本·次旺多吉指揮叛匪公然襲擊竹卡守橋部隊和包圍榮許軍需站的嚴重流血事件,公開發動了武裝判亂。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上層反動集團撕毀“十七條”協議,發動了全面武裝叛亂,芒康境內部分寺院參加了叛亂。如鹽井崗達寺、拉貢寺也參與叛亂,遭成了崗達戰役。同年六、七月,大批地方部隊進入寧靜、鹽井地區。
  1960年4月9日,國務院決定指示將寧靜縣、鹽井縣合并為寧靜縣,組建七區、三十六個鄉農牧協會。
  1963年,芒康縣進行普選建政工作,1965年結束,把行政七區重新劃為十一個區、六十個鄉。
  1965年7月20日,寧靜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
  1965年11月將寧靜縣改名為芒康縣。
  1966年中央“五一六”通知的下達,拉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2月“北航”紅衛兵串聯到芒康縣,成立了紅衛兵總部,縣機關和農牧區都先后成立了造反派組織。
  1968年5月4日,經西藏軍區黨委批準,成立了芒康縣革命委會。
  1971年至1974年遵照中央關于開展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批示精神,芒康縣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社改運動,實現了人民公社。
  1972年5月召開了芒康縣首屆黨代會。
  1972年開始“農業學大寨”運動。
  1982年初,芒康縣全縣范圍內開展了“生產承包制”進行包產到戶。
  1988年,芒康縣進行“撤區并鄉”,把全縣十一個區、六十個鄉,重新劃為二十四個鄉鎮,兩個保留區即鹽井區、竹巴龍區。
  行政區劃
  嘎托鎮
  總人口11310人。
  如美鎮
  總人口4985人。
  曲登鄉
  總人口2975人。
  徐中鄉
  總人口5158人。
  曲孜卡鄉
  總人口3045人。
  納西民族自治鄉
  總人口4382人。
  朱巴龍鄉
  總人口4350人。
  嘎波鄉
  總人口2788人。
  昂多鄉
  總人口1716人。
  洛尼鄉
  總人口3191人。
  措瓦鄉
  總人口7766人 。
  里商鄉
  總人口4499人。
  自然地理
  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與云貴高原接壤,屬三江流域峽谷區。平均海拔4 317米。寧靜山脈是境內主要山脈,呈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達拉涅峰、達馬壓山、卡孜西卡沖山、達拉涅峰、旺秋占堆山等。橫斷山脈由北向南縱貫縣境。主要河流有金沙江、瀾滄江及兩江支流70多條。金沙江和瀾滄江境內總流長1 661千米,流域面積250平方千米。主要湖泊為莽錯。屬高原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區,夏季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氣溫10℃,年均降水量350~4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無霜期95天。自然災害有洪水、干旱、霜凍、凍土、泥石流等。礦產主要有金、銀、鉛、砂、錫、鋅、煤、鹽、石油、硫磺、石膏、石墨等。野生動物主要有雕、鷲、鹿、獐、鷂子、黃猴、野豬、狐貍、猞猁、狗熊、金錢豹、蘇門羚、小熊貓、大青猴、滇金絲猴等。藥用植物主要有黨參、秦艽、大黃、柴胡、麻黃、貫眾、薄荷、木賊、靈芝、黃連、丹參、天南星、胡丹皮、千里光、報春花、大葉石帶、洋金花、前胡等。
  經濟發展
  芒康縣屬半農半牧縣。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2 51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2 846萬元,第二產業3 239萬元,第三產業6 425萬元。①農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 048萬元,其中農業7 678萬元,林業757萬元,牧業7 613萬元。農作物播種面積6 548公頃,其中糧食作物5 631公頃,油料作物180公頃。糧食總產量2.14萬噸,油菜籽0.02萬噸,農作物主要有青稞、大麥、玉米、蕎麥、谷子、圓根、豌豆、油菜、冬小麥、春小麥等。有草場20余萬公頃,主要飼養馬、驢、騾、牦牛、綿羊、山羊、黃牛等,年末牲畜存欄45.54萬頭(只),肉類總產量6 050.58噸,奶類產量5 437.15噸,羊毛產量66.75噸。芒康縣作為西藏和長江上游實施天保工程的三個縣之一,擁有森林面積最大,林業用地面積596 991公頃,占全縣面積的51%。全縣森林覆蓋率48%,林木蓄積量3 300萬立方米,主要樹種有冷杉、柏木、紅松、云杉、白油松、落葉松等。②工業。以民族手工業為主,主要生產卡墊、氆氌、籃子、篩子、筐子、酥油盒、砂鍋、砂罐、火盆等,工業總產值302萬元。有縣級水電站2座,鄉村水電站10余站,總裝機容量5 134千瓦,年發電量1 564千瓦時。1996年由天津市投資3 100萬元援建的芒康縣鹽井水電站建成投產,電機設計裝機容量1 849千瓦,是1994年中央確定全國支援西藏62項工程項目之一。③交通通訊。滇藏公路、川藏公路穿過境內,東連云南德欽縣,北鄰四川巴塘縣,南經川藏公路與八宿縣相通,西經滇藏公路與昌都縣相聯。境內總長350千米。還有數條連接鄉村的一般公路,縣鄉通車率達80%。縣郵電局開辦電報、傳真、郵政業務,有程控長途電話可與外界聯系。
  文教體 全縣22個鄉(鎮)、村安裝了廣播電視單收和收轉站,縣城通閉路電視。1989年有初級中學2所、完全小學4所、初級小學8所、民辦小學33所。小學教學以藏語文為主。1995~1998年,國家和天津市共投資90多萬元在吾巴、登巴、曲登、尼增鄉修建了4所希望小學。此外,國家投入芒康縣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290余萬元,興建和改建14個鄉中小學校舍。民間體育運動有賽馬、摔跤等,現代體育運動有籃球、乒乓球、象棋等。
  民俗旅游
  縣內群眾多信仰藏傳佛教,僅鹽井一帶信奉天主教,并建有天主教堂。鹽井區傳統節日有圣誕節、那帕當節。民間舞蹈有“弦子”和“鍋莊”。主要旅游景點以茶馬古道為主線,上鹽井境內有被當地人稱為文成公主的吐蕃時期摩崖雕塑,有古井田、天主教堂、雪山、大峽谷、曲孜卡溫泉休閑中心、芒康滇金絲猴自然保護區、莽錯風景區和尼果寺等。尼果寺為縣內主要寺廟。曲孜卡鄉境內有大小溫泉近百眼,其流量大小和溫度不同,最高溫度可達70℃,每年春季吸引當地和云南德欽人前來溫泉沐浴。
  芒康縣位于西藏的東南部,處于藏、川、滇三省交界處,東與四川的巴塘縣隔江相望,南與云南省德欽縣毗鄰,北、西與西藏昌都地區的貢覺縣、察雅縣、左貢縣相連。在這 1 萬 1 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的芒康人民,在生產勞動和對外交往過程中,創造和發明了獨具濃郁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民族歌舞藝術,尤其是芒康“弦子舞”和“鍋莊”號稱為“古道神韻”,在區內外頗具聲譽,芒康被稱贊為“弦子的故鄉”。弦子與芒康這兩個名字緊緊連在一起,芒康既是弦子的故鄉,弦子代表著芒康,成為人們的共識。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稱,西藏人民能歌善舞,被譽為“能說話就能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翩翩起舞。芒康的弦子舞又是西藏民族文化花團錦簇中的奇葩,它那古樸、典雅、飄灑、悠揚而歡快的特點,使人百看不厭。并且芒康弦子舞反映自己的生活、抒發思想感情、表現出的審美觀和藝術情趣具有獨到之處,是藏民族文化中繼承和發展下來的一個寶貴文化遺產之一。
  一、概述芒康弦子舞
  在西藏,弦子舞是芒康唯一特有的民族舞。芒康弦子舞歷史悠久,據考證唐朝時期芒康就有跳弦子舞的歷史,但那時的弦子舞是個單一的拉唱為主,家庭形式的小型歌舞。唐朝時期“茶馬古道”的開發,給芒康弦子舞注入了創新和發展的生機,聰明才智的芒康人民在其它民族和周邊地區的交往中不斷地吸收其它地區、民族的文化,不斷地增色滋補,不斷地發展創新,以至于現在的歌舞相結合,以悠揚歌聲伴隨著優美的舞蹈,以一切生活為題,人人創作,人人唱跳,人人加工,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的獨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是群眾性的一種愛好和娛樂,成了藏民族文化藝術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珍寶,被譽為“茶馬古道”上的“古道神韻”。
  弦子舞是以弦子為樂器,伴隨著音樂男女聚集翩翩歌舞。藏語叫“蕃諧羌”,“蕃”藏語為藏族,“諧”為歌舞,“羌”為跳。弦子叫“白央”,也就是以當地老百姓自己發明的一種二胡,比起其它地區的二胡短而粗,在歷史書中稱為“胡琴”。跳弦子舞不受任何限制,不管人有多少,場地大小,或臺上臺下,均可以跳弦子舞。跳弦子舞一般都圍著篝火圓圈起舞,人多也可圈中套圈,男女分開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頭,帶領人群拂袖起舞,時而圓集,時而散開,時而繞行而舞,邊唱邊跳,唱詞為“諧”體的民歌,也可即興創作,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落,借以抒發內心的情感。跳舞的節奏快慢都以男子拉弦子的音樂節奏為準,每首歌舞的節奏一般都是先慢后快,在悠揚緩和的弦子中開始,流暢而歡快之中表現,升騰而在熱烈中結束。
  排列也有次序,有舞頭有舞尾,排頭,即“諧本”一般都是在弦子舞中有影響的人,即能舞又能歌,并且能作詞作曲、編舞的人。每首歌舞都有其樂曲、詞和跳法,跳一天一夜也跳不完弦子舞,因為弦子舞內容太多,也可以借題發揮,它是一個唱不完跳不完的舞蹈。在芒康有這樣的一個說法“有結束的不是弦子舞”。
  跳弦子舞,舞者隨著弦子的晃動而發出的陣陣“顫聲”,舞蹈上相應產生一股股“顫法”,多以模擬一些善良、吉祥的動物姿態動作為其形體特征,如:《孔雀吸水》、《兔子歡奔》等等。舞步圓潤、舒展、曲調悠揚流暢,弦子舞的“拖步”、“點步轉身”、“晃袖”、“叉腰顫步”等動作,尤其是長袖飄飛很有特色。弦子舞舒展中有股矯健奔放,在流暢之中有優美開放,在舞蹈中表現出康巴人剽悍的氣質。
  弦子舞唱詞表達的內容非常廣泛,有歌唱勞動生活的;有描繪自然景色的;有傾吐愛情的;有祝酒祝愿的;也有歌頌宗教、高僧活佛、寺廟的;解放以后,歌唱黨、歌頌毛主席、歌頌黨的政策和贊美社會主義新生活、新氣象的也較多。由于內容的不同,弦子舞有豪情壯語的歌舞;有情語綿綿、海誓山盟的愛情歌舞;有歡樂的勞動生活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歌舞等等。弦子舞不僅給人于音樂上的享受,而且它是一個民間語言的精華,奔放馳騁的民間自由詩,測試智力的民間游戲,給人于向上的精神食糧,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深刻的教育意義。
  二、芒康弦子舞的流派和特點
  芒康地處橫斷山脈腹地,高山峽谷是芒康最主要的地理特征,巍峨的雪山,洶涌澎湃的江河,豐富的自然資源,優美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芒康風格的民族文化——弦子舞,豐富了絢麗多彩的藏民族文化。同時由于自然條件上的差異,民俗民風上的差別,發展、創新了各地自己獨特的藝術表演風格,如按地區分為:端莊穩重的鹽井弦子舞(包括有上、下鹽井、曲孜卡、木許、玖龍等);瀟灑飄逸的徐中弦子舞(包括徐中、格南西、麥巴、卡布等地);動作難度較大而輕松舒展的索多西弦子舞(包括索多西、朱巴龍等);自由開放的曲鄧弦子舞等種。按地域分:輕快流長鮮艷的谷地弦子舞;粗獷樸質雄渾的半農半牧區山地弦子舞;古樸莊嚴豪華的牧區高山弦子加鍋莊舞(諧瑪卓)等。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自己的特點。
  鹽井弦子舞端莊穩重,在端莊穩重中表現出自己的特點,有瀾滄江的氣勢,有高山流水的神韻,有氣度恢弘的唱詞。使人于一種豪情壯志,奮發向上的感覺。曲孜卡的三弦舞又獨具瀾滄江江西的風格,有“茶馬古道”的神韻之感,恢弘的音調配合粗獷的舞姿,原始、古樸、典雅。
  徐中弦子舞瀟灑飄逸,長袖拂揚,歌聲悠揚,旋律悠美,腳步拖點、轉身瀟灑,動作優美開放。音樂與舞步緊密結合,豐富的唱詞,悠揚的歌聲,給人于一種原汁原味的感受。
  善于模仿的索多西弦子舞,動作難度大而又輕松舒展,給人于一種生力、活力,奔放活潑。長袖拂揚,動作幅度大,音樂舒暢歡快,腳步輕松,身體舒展,突出了長袖舞的特點。《兔子歡奔舞》是索多西弦子舞的代表作,表達了索多西人民向往自由,追求愛情,熱愛生活、歌頌家鄉的美好愿望。
  曲鄧弦子舞的自由開放,輕松歡快,鮮明的節奏,熱烈的情緒,表現出了曲鄧人民熱愛自然,想往自由、和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芒康弦子舞由于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等各方面差異,流派也較多,但總的特點是古樸、粗獷、雄渾、健壯、質樸,它與當地的自然布景:藍天白云、雪山草原、峽谷急流、險灘奔馬等藏東高原特有的壯麗景色渾然為一體,形成了芒康獨有的人文風景線。
  在芒康弦子舞已經成為群眾性愛好和娛樂,成了“人人能跳,家家歡樂的歌舞”。每逢佳節,熱情而活躍的芒康人民紛紛出動,傾家、傾村、傾城地出動,帶著食宿品,趕來日以繼夜地觀看和演出,自演自樂和歌舞狂歡,形成了“歌舞的海洋”、“弦子的天下”。在農牧區,農牧民們一邊勞動,一邊唱歌,休息時圍圈起舞。即使是三個人也可圍舞篝火起,自尋歡樂。弦子舞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繼承、發揚優秀民族文化,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藝術,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芒康弦子舞歷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獨特,民族氣格強烈,高原特色濃郁,歌舞內容豐富,流派也較多,其歌舞傳統彌足珍貴。經過上一輩們的不斷地發展、創新,尤其是黨的民族政策和“百花齊放”等的文藝方針的深入貫徹落實,芒康弦子舞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極其深厚的群眾基礎,已經成為一套較完整的表演體系,放射出藏東南特有文化的特有光輝,為促進、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繼承和發展了優秀的民族文化
  十四屆六中全會的召開,跨世紀精神文明建設行動綱領決議的出臺,給文藝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已成為文藝工作的首要任務,“弘揚主旋律,使我們的精神產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進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發展宣傳文化事業,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的主題”。芒康弦子舞是最具廣泛性、最具群眾性、大眾性的優秀文化藝術,深受廣大農牧民群眾的歡迎。“堅持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不斷地發展創新,創造出芒康弦子舞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歌舞”是芒康文化事業的指導思想。在這個指導思想的指導下,努力發揮廣大群眾的創造性、積極性,端正創作思想,樹立精品意識,努力創作出一批批思想健康、形式活潑、格調清新、廣大農牧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弦子舞。同時以芒康弦子舞以媒體廣泛地宣傳芒康,使得芒康的知名度得到提高。如:今年的“茶馬古道”旅游文化藝術節,就是以弦子舞為主要藝術節目的文藝匯演,突出“古道”的神韻,發揮優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提高了芒康知名度。更重要是為芒康乃至西藏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
  (二)、以弦子舞為主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繁榮文化市場,豐富、活躍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芒康弦子舞已經成為群眾性的一種愛好和娛樂,為了更加發揮好芒康弦子舞的作用,提高芒康各民族素質,促進芒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經常性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提高了廣大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增強了祖國感、民族感,增強了對家鄉的熱愛,為家鄉做貢獻,開創美好家鄉的偉大理想。
  芒康十六個鄉(鎮)每逢佳節,都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以弦子舞為主,跳鍋莊、賽馬、抱沙袋、拔河等活動。這些多彩的活動豐富和活躍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素質,增強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家鄉的熱愛。同時也取締了一些不良的、低級的、腐朽的一些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市場和環境。
  (三)、藏東芒康文藝的“輕騎兵”
  在西藏的昌都地區有一支中央文化部被授予全國烏蘭牧騎先進團(隊)的文藝演出隊,它就是芒康縣烏蘭牧騎宣傳隊,它是一朵在雪域高原永開不敗的格桑花。它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它深入群眾、深入生活,汲取了芒康豐富多彩的創造民間文藝營養,繼承和發揚了芒康的優秀文化,創造出了生動精美,引人入勝,貼近群眾,美觀大方,自然流暢,具有民族特點和地域特色的文藝精品。演員以精湛的技藝,不怕困難,振奮向上的精神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熱情,豐富多彩的節目內容,繁榮了文藝,發揮了文藝啟迪人們智慧,陶冶人們情操,美化人們心靈,提高人們文化素質,振奮民族精神的社會作用。芒康縣烏蘭牧騎宣傳隊的英姿經常在西藏電視臺的節目中出現。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芒康,促進芒康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芒康縣烏蘭牧騎宣傳隊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經常深入農區牧場群眾中演出,豐富了農牧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農牧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深受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熱烈歡迎。被群眾譽為藏東雪域高原上文藝“輕騎兵”。
  芒康烏蘭牧騎宣傳隊在全國、全區的文藝比賽中以其精湛的技藝、獨具特色的歌舞節目榮獲了各種表彰和獎勵。在南寧國際全國民族民歌比賽中《扎西熱巴》獲全國第十屆“群星獎”舞蹈大賽金獎、《山歌》獲得特等獎。其它《弦子舞——最最美麗的地方是我的家鄉》、《弦子的故鄉》、鍋莊舞等在自治區文藝調演中都榮獲了獎。可以說碩果累累。它是雪域高原東南部永開不敗格桑花。
全國城市行政區劃查詢
Copyright © 2012-2025 sd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電商物流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游戏| 富顺县| 永兴县| 泸溪县| 伊春市| 镇坪县| 上饶县| 桃园市| 阜宁县| 吉林省| 绵阳市| 修水县| 湘阴县| 托克托县| 会泽县| 孟连| 洛阳市| 龙井市| 乌鲁木齐县| 博白县| 双江| 青州市| 会泽县| 太谷县| 原阳县| 大关县| 奉节县| 陕西省| 鄂托克旗| 昌江| 呼图壁县| 广水市| 习水县| 阳谷县| 永城市| 宜兰市| 浦北县| 高台县| 泉州市| 洛扎县| 策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