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余坊鄉 大源鄉 安仁鄉 萬全鄉 南口鄉 漠源鄉 光明鄉 黃潭鎮 白蓮鎮 高唐鎮 萬安鎮 古鏞鎮 |
長途區號:0598 | 郵政編碼:365000 | |
車牌號碼:閩G | 行政代碼:350428 | |
隸屬政區: 三明 | 行政級別:縣 |
郵編:353300 代碼:350428 區號:0598 拼音:Jiangle Xian
將樂縣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北緯26°26′-27°04′,東經117°05′-117°40′。總面積2246.7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16.7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71萬人。通行閩贛方言將樂話。
縣人民政府駐古鏞鎮,全縣轄6個鎮、7個鄉:古鏞鎮、萬安鎮、高唐鎮、白蓮鎮、黃潭鎮、水南鎮、光明鄉、漠源鄉、南口鄉、萬全鄉、安仁鄉、大源鄉、余坊鄉。
行政沿革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析建安縣校鄉置將樂縣,屬建安郡。晉隆安三年(399)析西鄉置綏安縣,義熙元年(405)改綏城縣。隋開皇十三年(593)并入邵武縣,隸撫州。唐武德五年(622)恢復將樂縣;七年(624)又并入邵武,垂拱四年(688)再恢復;元和三年(808)并入邵武、建安二縣,五年(810)又恢復,屬建州。五代閩天德三年(945)升為鏞州,南唐時廢州為縣。宋后歷屬劍州、延平路、延平府、建安道。1950年l月18日解放,歷屬南平專區、三明專區(地區)、三明市。
1995年,將樂縣將樂縣轄古鏞鎮、高唐鎮、萬安鎮、南口鄉、白蓮鄉、黃潭鄉、萬全鄉、光明鄉、安仁鄉、大源鄉、余坊鄉、漠源鄉,7個居委會、124個村委會。
2000年,將樂縣轄6個鎮、7個鄉:古鏞鎮、萬安鎮、高唐鎮、白蓮鎮、黃潭鎮、水南鎮、光明鄉、漠源鄉、南口鄉、萬全鄉、安仁鄉、大源鄉、余坊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5849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 古鏞鎮 37327人、 萬安鎮 8702人、 高唐鎮 10790人、 白蓮鎮 12934人、 黃潭鎮 12041人、 水南鎮 18694人、 光明鄉 8829人、 漠源鄉 6402人、 南口鄉 11941人、 萬全鄉 6825人、 安仁鄉 8904人、 大源鄉 7657人、 余坊鄉 7445人。
2003年,將樂縣轄6個鎮、7個鄉:古鏞鎮、萬安鎮、高唐鎮、白蓮鎮、黃潭鎮、水南鎮、光明鄉、漠源鄉、南口鄉、萬全鄉、安仁鄉、大源鄉、余坊鄉。
將樂歷史
將樂在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縣,屬建安郡,為閩越地早期置縣的七個古縣之一。自建縣始,縣境與隸屬屢變。五代十國閩天德三年(公元945年),升縣為州,取名鏞州,簡稱“鏞”。翌年廢州為縣。明憲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后,縣界穩定未變,隸延平府。1950年,將樂解放,先后隸屬福建省第二專區、南平專區(地區)、三明地區。1983年至今,將樂為三明市轄縣。
地理環境
將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處武夷山脈東南麓,扼閩江支流金溪中下游,東臨順昌,西接泰寧,南連明溪,北毗邵武,東南與沙縣接壤,總面積2246.7平方公里。境內山峰林立,溪流密布,最高峰海拔1640.2米。巖溶地貌是本縣一大特色。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在19.8°C ,年平均降雨量2027毫米。
人口民族
2003年底統計,全縣有漢、畬、回、苗、滿、土家、侗、布依、壯、蒙古、彝、仡佬、高山、仫佬、納西、東鄉等16個民族,總人口為16.7萬人。
人文風情
將樂素有“文化之邑”的美稱。東晉時干寶《搜神記》中《李寄斬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被譽為“閩儒鼻祖”、“程氏正宗”的著名理學家、北宋龍圖閣直學士楊時(號龜山)也誕生于此,“程門立雪”的典故代代相傳。擂茶、龍池硯、西山紙堪稱“將樂三絕”。
自然資源
將樂資源豐富,全縣山地面積288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283萬畝,毛竹林4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4.5%,林木蓄積量1598萬立方米,立竹量4600多萬根,是我國南方重點林業縣、中國毛竹之鄉。全縣可開發水電資源31.5萬千瓦。已發現的地下礦產有石灰石、煤、鐵、螢石、石英等36種,其中石灰石遠景儲量達13億噸,居福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