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途區號:0458 | 郵政編碼:153000 | |
車牌號碼:黑F | 行政代碼:230705 | |
隸屬政區: 伊春 | 行政級別:市轄區 |
西林區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伊春市中部,小興安嶺中段南坡,距省會哈爾濱市370千米,伊春市區52千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26°03′-126°24′,北緯47°22′-47°36′。東、南與金山屯區交界,西與南岔區相連,北與美溪區接壤。南北長26.5千米,東西寬24千米,面積457平方千米。總人口5萬人(2004年)。漢族占絕大多數,還有滿、回、朝鮮、蒙古、達翰爾、錫伯、鄂倫春等少數民族。
郵編:153025。代碼:230705。拼音:Xilin Qu。
是伊春市所轄兩個純行政區之一,較為發達的工礦業和非政企合一的行政體制是西林區不同于伊春市其他區(局)的顯著特征,是伊春市唯一的工礦區,主要以冶金,建材為主。屬于低山丘陵地貌。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差較大,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氣溫在1℃左右,年降水量500至650毫米,多集中在6至9月間。
行政區劃
西林區轄3個街道:西林街道、新興街道、苔青街道。
西林街道:轄 繁榮社區、前進社區、鐵西社區、三公里社區、燈塔村、東豐村。
新興街道:轄 鋼城社區、興榮社區、松勝社區、強達社區、富發社區、民華社區。
苔青街道:轄 苔青社區、白林社區。
歷史沿革
西林區名源于境內的小西林河名。大、小西林河均發源于美溪區境內,故有大、小西林之稱。小西林河盛產細鱗魚,“西林”取其諧音得名。原屬湯原縣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這里只住有少數獵戶。1947年10月,從佳木斯市移民47戶來此開荒種地,始建佳林村,隸屬湯原縣南岔區管轄,1950年改隸第五區。1952年10月劃歸伊春縣,1953年劃歸第二區管轄。1956年并村劃鄉,設置佳林鄉。1957年撤縣設市后,劃歸美溪區,設置西林街道辦事處。1968年8月,改稱西林公社。1969年10月13日,將美溪區管轄的西林地區劃出,設置伊春市西林區。
1992年,西林區 伊春市管轄的市轄區。位于市境南部,小西林河從境內通過。東、南與金山屯區、南岔區接壤,西、北與美溪區毗連。南烏線鐵路通過境內設站。區政府駐地距市區中心41公里。全區總面積457平方公里,區內分設西林、三公里、新興、白林、苔青5個街道辦事處。1992年末全區總人口5.4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03萬人;回、蒙古、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3%。區政府駐地西林街。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鏈接:《西林區志》
2000年,行政區劃面積381平方公里。轄5個街道辦事處,39個居委會,3個村委會。全區總戶數18 355戶,總人口54 133人。(《伊春年鑒·2001年版》)
2000年,西林區轄5個街道。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48054人,其中(人): 西林街道 12089 新興街道 22337 白林街道 3362 瞢青街道 2941 三公里街道 7325
?年,西林區轄西林街道(繁榮社區、前進社區、鐵西社區、燈塔村、東豐村)、新興街道(鋼城社區、興榮社區、松勝社區、強達社區、富發社區)、三公里街道(三公里社區、民華社區)、白林街道(白林社區)、苔青街道(苔青社區)5個街道。
2004年,全區轄3個街道辦事處、12個社區,總人口為52 818人,農業人口為1 086人。
地圖
鄉鎮簡介
繁榮、前進、鐵西共同構成西林城區。三公里是一個獨立的自然屯。鋼城社區、興榮社區、松勝社區、強達社區、富發社區、民華社區共同組成西鋼集團生活區。十八是一個小的自然屯, 但這里是原西林鉛鋅礦礦區的駐地。苔青、白林各自為一個小自然屯,苔青是黑龍江省美溪建材有限公司駐地,白林是西林區工業小區駐地。(peter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