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澤庫鎮 苘山鎮 汪疃鎮 澤頭鎮 侯家鎮 高村鎮 小觀鎮 張家產鎮 文登營鎮 米山鎮 葛家鎮 大水泊鎮 宋村鎮 |
長途區號:0631 | 郵政編碼:264200 | |
車牌號碼:魯K | 行政代碼:371081 | |
隸屬政區: 威海 | 行政級別:縣級市 |
文登市位于山東半島東部。總面積1645平方千米。
2004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54259戶、64603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5259人。漢族占全市總人口的99.6%,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0.4%。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是佤族、滿族和朝鮮族,分別是711人、618人和470人。
市人民政府駐地郵編:264400。代碼:371081。區號:0631。拼音:Wendeng Shi。
行政區劃
文登市轄3個街道、14個鎮:龍山街道、天福街道、環山街道、文登營鎮、大水泊鎮、張家產鎮、高村鎮、澤庫鎮、侯家鎮、宋村鎮、澤頭鎮、小觀鎮、葛家鎮、米山鎮、界石鎮、汪疃鎮、苘山鎮。
歷史沿革
文登,唐虞為嵎夷地。夏、商為青州地,春秋先后為齊國萊地、牟子國地,戰國為齊地。秦罷諸侯,置郡縣,文登為齊郡腄縣地。西漢,文登屬青州東萊郡東牟、不夜、昌陽三縣。東漢省不夜入昌陽,文登為昌陽縣地。三國時,屬魏國青州長廣郡昌陽縣地。晉及劉宋時,分屬青州長廣郡、東萊國牟平二縣。后魏,分屬光州東牟郡觀陽、牟平二縣。
北齊天統四年(568),析牟平、觀陽地置文登縣,因文登山而得名,屬光州長廣郡。周因之。隋時,屬青州東萊郡。唐時,屬河南道。武德元年(618),境內置登州,文登縣為其屬;貞觀元年(627),廢登州,屬萊州;如意元年(692),于牟平置登州,神龍三年(707),移登州治于蓬萊,文登均為其屬。五代因之。宋,文登屬京東東路登州。金,屬山東東路寧海州。元初,屬益都路寧海州;至元九年(1272),直隸都省山東寧海州。明,屬山東省登州府寧海州。清,屬山東省登萊青道登州府。
中華民國三年(1914)5月,屬山東省膠東道,1925年改屬東海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1934年1月,屬山東省魯東區。1936年1月,屬山東省第七行政區。
1940年6月,中共領導的文登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膠東區東海專區。1941年12月,文登析為文登(東)、文西兩縣。1945年春,文西縣改為昆崳縣。1950年6月1日,膠東行政區撤銷,東海專區改為文登專區,文、昆二縣為其屬。1956年3月,文、昆兩縣合并仍稱文登縣,屬萊陽專區。1958年11月,文登改屬煙臺專區。1967年2月,改屬煙臺地區。1983年8月,改屬煙臺市。1987年6月,改屬威海市。1988年10月24日,國務院批準文登縣改為省轄縣級市,仍由威海市代管。
元代至民國十二年以前,為都里制。清雍正十二年(1734)析置榮成縣前,文登縣轄7都69里;析置榮成縣之后,轄6都50里1318村。光緒二十四年(1898),英國強租威海衛345村,文登縣僅轄5都973村。1924年改都為區。1930年,設5區28鎮123鄉1047村。1936年,全縣分5區27鎮17鄉。1940年6月,抗日民主政府析第四區東部置第六區,全縣6區41鄉,同年12月取消鄉級建置。1941年2月,全縣8區61鄉,同年12月,再次取消鄉建置,文登縣領1鎮12區321個行政村;文西縣領13區253個行政村。
1952年初,文登縣領15區158鄉鎮;昆崳縣領15區137鄉鎮。1956年12月,合并后的文登縣設10區64鄉鎮。1958年9月,全縣成立21處人民公社。1959年7月,取消鄉建置。幾經變動,1966年4月后,全縣轄23處人民公社941個生產大隊4380個生產隊。1982年,文城人民公社改為城關鎮。(以上摘自“文登市政府網站”)
1984年3月,原23處公社改建為9鎮14鄉,共952個村。
1988年10月24日,撤銷文登縣,以其行政區域設立文登市。
1989年12月18日,撤銷草廟子鄉,設立草廟子鎮;撤銷侯家鄉,設立侯家鎮;撤銷小觀鄉,設立小觀鎮;撤銷界石鄉,設立界石鎮;撤銷曬字鄉,設立曬字鎮;撤銷苘山鄉,設立苘山鎮;撤銷鋪集鄉,設立鋪集鎮鄉;撤銷米山鄉,設立米山鎮。全市17鎮6鄉952村。
1992年5月23日,撤銷澤庫鄉、張家產鄉、天福山鄉、口子鄉,分別設立澤庫鎮、張家產鎮、天福山鎮、口子鎮。8月成立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3年10月19日,撤銷文登營鄉,設立文登營鎮;撤銷黃嵐鄉,以原黃嵐鄉的行政區域設立北郊鎮,鎮人民政府駐西床村。全市共23鎮1區952村。
1994年6月23日,將初村,草廟子鎮2鎮整建制劃歸威海市環翠區,文登轄21鎮1區872村。8月16日,設立雙龍街道辦事處,將文城鎮的梁家溝、九里水頭、畢家疃、林家嶺4個村和文登營鎮的崖東頭、峰北、杜家泊、營西、林家泊、楊家產、于家產、趙家產、崖子頭9個村劃歸雙龍街道辦事處管轄,街道辦事處機關駐龍山路。9月,經濟技術開發區屬13村改為居民委員會,全市轄21鎮1區859個村民委員會和13個居民委員會。
1998年8月13日文政發49號文件決定在市建成區撤銷香水庵等31個村委會,以原村為基礎改為31個居委會,仍以文城鎮政府管理為主,業務受城市居民管理委員會指導。全市轄21鎮1區(經濟技術開發區)828個村委會和44個居民委員會。
2000年,文登市轄1個街道、21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675061人,其中:雙龍街道 16890人、文城鎮 162689人、文登營鎮 16513人、天福山鎮 14892人、大水泊鎮 24161人、口子鎮 15964人、張家產鎮 20250人、高村鎮 32112人、埠口鎮 17303人、澤庫鎮 27035人、侯家鎮 26786人、宋村鎮 43695人、澤頭鎮 39453人、小觀鎮 37700人、鋪集鎮 22747人、葛家鎮 33924人、曬字鎮 9917人、米山鎮 26009人、界石鎮 23273人、汪疃鎮 28896人、北郊鎮 17061人、茼山鎮 17791人。
2001年5月,撤銷文城鎮和雙龍街道辦事處,所屬區域分設為天福路、環山路、龍山路3個街道辦事處;撤銷口子鎮,所屬區域并入大水泊鎮;撤銷天福山鎮,所屬區域并入文登營鎮;撤銷北郊鎮,所屬區域并入苘山鎮;撤銷曬字鎮,所屬區域并入界石鎮;撤銷鋪集鎮,所屬區域并入葛家鎮;撤銷埠口鎮,所屬區域并入張家產鎮。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轄屬雙龍街道辦事處更名為經濟技術開發區街道辦事處。原44個居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并增加鳳凰臺、橫山、大觀園、五龍、西濠、雙橋、北山、德賢、香山、學府、峰山、棋山、桃園、溫泉、文星、爬山、秀山、豹山、南山等19個社區居委會。文登市轄1區14鎮3個街道辦事處,828個村委會、63個社區居委會。
2002年7月,設立雙龍社區居委會。2003年2月,撤銷經濟開發區街道辦事處,雙龍等14個社區居委會隸屬經濟開發區管轄;4月,撤銷鳳凰臺社區居委會,設立西鳳凰臺社區居委會,隸屬龍山路街道辦事處管轄;設立東鳳凰臺社區居委會,漩夼村改為漩夼社區居委會,隸屬經濟開發區管轄。7月9日,將苘山鎮的北徒埠村和王埠莊村劃歸龍山路街道辦事處管轄。至此,文登市轄1區14鎮3個街道辦事處,827個村委會、65個社區居委會。
截至2004年12月31日,文登市轄3個街道(龍山路、環山路、天福路)、14個鎮(文登營、大水泊、張家產、高村、澤庫、侯家、宋村、澤頭、小觀、葛家、米山、界石、汪疃鎮 苘山),共有72個社區居委會、827個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