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南街村村委會[410223101200]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東街村村委會[410223101201]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北街村村委會[410223101202]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西街村村委會[410223101203]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北關村村委會[410223101204]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棗陳村村委會[410223101205]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丁莊村村委會[410223101206]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紙坊村村委會[410223101207]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灣里河村村委會[410223101208]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王莊村村委會[410223101209]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翟胡同村村委會[410223101210]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陳莊村村委會[410223101211]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宋莊村村委會[410223101212]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桑樹廟村村委會[410223101213]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劉春桃村村委會[410223101214]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養馬寨村村委會[410223101215]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過莊村村委會[410223101216]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沙沃村村委會[410223101217]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仝莊村村委會[410223101218]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英內村村委會[410223101219]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英外村村委會[410223101220]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張莊村村委會[410223101221]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花橋劉村村委會[410223101222]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四合村村委會[410223101223]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倉劉村村委會[410223101224]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倉李村村委會[410223101225]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董莊村村委會[410223101226]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許寨村村委會[410223101227]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東三趙村村委會[410223101228]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大三趙村村委會[410223101229]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西三趙村村委會[410223101230]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老莊王村村委會[410223101231]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魯灣村村委會[410223101232]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灣李村村委會[410223101233]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關莊村村委會[410223101234]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裴寨村村委會[410223101235]
- 河南省尉氏縣洧川鎮興龍崗村村委會[410223101236]
長途區號:0378 | 郵政編碼:475000 | |
車牌號碼:豫B | 行政代碼:410223(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尉氏縣 | 行政級別:鎮 |
洧川鎮位于尉氏縣的西南邊陲,東連朱曲,西接崗李,北鄰大馬,南與長葛縣隔雙洎河相望,鎮政府駐地洧川距縣城25公里。鎮境南北長6.?公里,東西寬12公里,總面積55.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39人,耕地面積62948畝,人均耕地1.36畝。
洧川,因處于洧水下游一片平川地帶而得名。戰國時分屬鄭、韓、魏三國。隋唐置洧州,唐貞觀元年州廢,宋因唐舊制。金置宋樓鎮,設惠民倉于此。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以宋樓鎮置洧川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河患北遷十里于今址。景太二年(公元1451年)修土城,周長九里四十步。清沿明制。康熙十年洧川轄區由原來的四坊二十四保均并為八保,以后額定為編沿襲之,故過去洧川有八保小洧川之稱。民國時期洧川縣轄六區,洧川稱城廂鎮。建國初期洧川仍設縣,1954年長葛洧川兩縣合并,洧川稱區屬長葛縣,1965年洧川公社劃歸尉氏,1983年改人民公社稱鄉,1988年改鄉稱洧川鎮。現轄35個行政村,55個自然村,226個村民小組,10217戶,46406人。除回族406人外其余均系漢族,共有52個姓氏。
洧川屬尉氏西南部的高平地地帶,大部為平原,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為北部崗陵區到東南部大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形及土壤結構較為復雜,北部為沙崗屬風沙土類,西部為低洼平川多為粘土,東、南部平原多為兩合土。境內最高點在卜莊北崗海拔高度為90米,最低點在劉春桃村北海拔高度為70.3米。雙洎河為境內最大河流,又是洧川與長葛縣的分界河,流經鎮境長度17公里,但在境內流域面積不大。杜公河橫穿鎮境北部,過境長15公里,其流域面積約占洧川總面積的80%。
農業 小麥、玉米是該鄉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一般穩定在5.3和1.9萬畝,平均單產達到247和292公斤。花生、棉花、煙葉為主要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分別占耕地面積的13.2%、16.3%和5.2%。1988年全鎮作物復播面積達到116498畝。復種指數為185%,糧食總產2396,5萬公斤,分別是1978年和1965年的1.7倍和3.5倍,農業總產值1500.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