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新興街居民委員會[430626104001]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東北街居民委員會[430626104002]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西南街居民委員會[430626104003]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明勝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00]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新建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01]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金龍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02]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大水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03]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保豐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04]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付坪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05]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致富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06]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鄭段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07]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馬西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08]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太平段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09]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東一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10]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國付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11]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下付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12]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先鋒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13]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九嶺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14]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萬豐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15]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塘口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16]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洲上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17]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白沿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18]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大塘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19]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新港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20]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樓前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21]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聯升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22]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將民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23]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沙聯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24]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毛聯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25]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新聯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26]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揚坳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27]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陽坪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28]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道石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29]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永桂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30]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四聯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31]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東風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32]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胡坪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33]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揚泗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34]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汀油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35]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新湖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36]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三三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37]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邵陽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38]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花園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39]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豐和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40]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桂豐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41]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復建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42]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坳上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43]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共和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44]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光明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45]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朗溪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46]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四灣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47]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飛躍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48]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姜坳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49]
-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新園村民委員會[430626104250]
長途區號:0730 | 郵政編碼:414000 | |
車牌號碼:湘F | 行政代碼:430626(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平江縣 | 行政級別:鎮 |
長壽鎮域位平江縣域東南,當汨水上游,緊鄰1853線省道,北鄰龍門、木金、詠生等鄉鎮,東連南橋鄉,南接黃金洞鄉,西近嘉義鎮。
清代為鳳棲鄉20都,民國為長壽區、長壽鄉。建國初為第3區,后改長壽區。1981年置鄉級建制鎮。1995年4月撤區并鄉后由原長壽鎮、長壽鄉、桂橋鄉、邵陽鄉合并建長壽鎮。共有51個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6.3萬人,集雨面積220平方公里,耕地5.24萬畝。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24845萬元,各類稅收860萬元,財政收入1320萬元,儲蓄存款總額1.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685元。
長壽得名來歷,說法有二。
一說宋理宗時,有張袁氏、鄧黃氏、魏測三位老人壽過百歲,縣令申請以國典賜宴,因三壽同出一鄉,遂以長壽名鄉。一說古時有位翁姓老人,80歲時游方道士交給他一個錦囊,告知一百年后會有一位貴人來拆看。在老人180歲壽誕時,劉伯溫剛好路過此地。老人將錦囊取出,劉伯溫拆開一看,原是一偈:“壽高三甲子,眼觀九代孫;若問送終子,浙江劉伯溫。”老人聞言,哈哈大笑而逝。劉伯溫便將此地取名長壽。
長壽鎮不僅有美麗的傳說,而且有著獨特的歷史、區位和人文優勢。
這里是聞名全國的“將軍之鄉”,革命戰爭年代,這里走出了以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為代表的13位共和國將軍,有“五里十將軍”之說;這里是“群眾文化藝術之鄉”,群眾文藝異常活躍,1995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群眾文化藝術之鄉”;這里是“邊貿之鄉”。在明清時代,便初具集鎮規模,是當時有名的商品集散地,素有“小南京之稱”。改革開放以后,這里商賈云集,邊界貿易日益紅火,日成交額達200萬元;這里是“食品之鄉”,長壽醬干是歷史沿襲下來的傳統產品,以色、味、香飲譽海內外,是明清時期的皇室貢品,今天生產的黃酒、珍珠米酒、甜酸頭、菊花茶、豆干子等等,同樣深受用戶青睞,古今結合,形成了長壽食品系列。同時,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化零為整”的原則,集中財力,建立藥材、蔬菜、布匹、建材四大專業市場,形成了“小產品、大市場、高效益”的規模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