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高大鄉 里山鄉 四街鎮 興蒙鄉 河西鎮 納古鎮 九街鎮 秀山鎮 |
長途區號:0877 | 郵政編碼:652700 | |
車牌號碼:云F | 行政代碼:530423 | |
隸屬政區: 玉溪 | 行政級別:縣 |
通海縣(Tonghai Xian) 云南省蒙古族聚居地,烤煙高產縣之一,玉溪地區轄縣。位于省境中部偏南,杞麓湖畔的湖積平原上,石灰巖山地圍繞四周。面積721平方公里,人口23.4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0. 9人,是省內人口密度最大縣。以漢族為主,有彝、回、蒙古、傣、哈尼等少數民族。其中,蒙古族4600余人,約占全省蒙古族總人數的74%,多聚居在鳳山腳下杞麓湖畔。縣府駐秀山鎮。唐置通海鎮,元改通海縣。歷史上工商業發達。縣境土壤肥沃,水熱條件好,復種指數約177%,可一年兩熟。農產有稻、小麥、油菜籽、煙草、甘蔗、薯類。工業有紡織、五金、食品加工等。縣境位于云南山字型構造的前弧地帶,地質構造活動較強烈,歷史上地震頻繁,6級以上強震曾發生6次。1970年1月曾發生7.7級大地震,震中在峨山、通海與建水曲江之間,人畜傷亡較多,財產損失巨大。
通海縣地處滇中,東與華寧縣接壤,南與石屏縣、建水縣交界,西連峨山縣,北鄰江川縣,古為滇南重鎮和交通要道,商賈云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較為發達,文化興盛,人杰地靈, 素有“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禮樂名邦”的美譽。1998年末,全縣轄區總面積721平方公里,轄六鎮三鄉,69村(辦),509個合作社,360個自然村,總人口258451人,居住漢、彝、回、蒙、傣等19個民族。全縣由盆地、中山和河谷三大地貌構成,海拔1350-2441米,平均氣溫15.6度,雨量869.2毫米,四季如春,群山環抱,杞麓湖鑲嵌其中,湖光山色相映,風景名勝眾多。
經濟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通海縣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解放思想,開據進取,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1998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141643萬元,為1978年的45.1倍,第一、二 、三產業結構發重大變化,由 1978年1.47%、14.24%、4.29% 變化為 26.5%、50.7%、22.8%,財政收入達12536萬元,比1978年增24.9倍,連續兩年被列為“ 云南省農村經濟實力十強縣” ;糧食總產達8584.64萬公斤,比1878年增16.28%;烤煙生產連續十四年榮獲“全國烤煙生產購先進縣”稱號;養豬業現代化示范縣建設成效明顯,肥豬出欄17.15萬頭,為1978年的4.08%倍,榮獲省“金豬杯”、“豐收杯”獎;國有工業保持連續17年無虧損,初步形成彩印包裝、建筑建材、變電器等生產體系;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營業收入由1978年的429萬元發展到47.76億元,個體私營企業從無到有 ,營業收入達35.42億元。
基礎設施
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加大,杞麓湖綜合治理、滇中農業現代化示范縣建設成效顯著,全縣通車里程達736.83公里,公路網絡四通八達;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電力、通訊、廣播電視覆蓋全縣,電話普及率達8.59部/百人,電視覆蓋率達99.8%;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榮獲“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通過了省、市“基本無文盲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縣”和“普及實驗教學縣“驗收,初級衛生保健達85.89%,計劃生育率達94.14%,科技貢獻率達35%;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93元,比1978年增24.64倍,人均儲蓄由14.40元擴大到 3425.58元。
對外來放、民主與法制建設不斷增強,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