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袁沖鄉 竹林橋鎮 仙人渡鎮 張集鎮 薛集鎮 孟樓鎮 |
長途區號:0710 | 郵政編碼:441000 | |
車牌號碼:鄂F | 行政代碼:420682 | |
隸屬政區: 襄樊市 | 行政級別:縣級市 |
老河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漢水中游東岸。全市共轄2個鄉8個鎮5個辦事處,全市面積103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7平方公里,總人口52.9萬。1985年,被湖北省政府列為計劃單列市。老河口市歷史悠久,人杰地靈。老河口建城已有2000多年歷史,古稱贊陽,是春秋名將伍子胥的故里,漢代開國丞相蕭何的封地,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曾在此出任縣令,宋代科學家沈括在此寫下詩文。我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惲代英在這里渡過了少年時代,著名詩人張光年是老河口市路家巷人。抗日戰爭時期,著名作家老舍、姚雪垠、詩人臧克家,以及外國友人史沫特萊、路易·艾黎、朝鮮著名表演家金昌滿、金煒等名人曾薈萃于老河口。
此外老河口在抗日期間還是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司令部的所在地.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和他統率的戰區部隊,在極為復雜、嚴峻的局面中,經襄樊抵達老河口。
在鄂西北老河口6個年頭中,李宗仁統率五戰區部隊在正面戰場對日作戰中保衛了大片國土,使民眾免遭日寇蹂躪。
1945年2月李宗仁離開老河口時,民眾夾道簇擁相送,鞭炮聲由司令部門前鳴響數里直至漢江河邊。李宗仁下車步行走過浮橋,頻頻回首,與送行者依依惜別,離開了他曾馳騁數載、英勇抵抗日軍侵略而銘記于心的鄂西北大地。
老河口人為紀念李宗仁的抗日業績,特地在第五戰區司令部門前立下一塊上書“李上將軍德鄰公駐節之地”的雕刻石碑。
現在李宗仁長官司令部舊址已成為老河口市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對外開放窗口。
湖北省老河口--郵政編碼:441800 電話區號: 0710 行政區劃代碼:420682
老河口自然資源豐富。市內有天然巨型“六股泉”礦泉水,經國家鑒定,水中含有多種有益于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還有儲量豐富、品質高的石灰石、露天圓型砂、大理石,含釩量較高的幾條煤帶。更為可貴的是,該市處于漢水中上游,上游無大中城市污染,漢江水質清純,在生產加工無污染蔬菜等農副產品方面前景廣闊。
老河口交通、通訊發達,電力充足。漢江水運可以上至陜西,下抵東海,常年通航。漢丹、襄渝兩條鐵路和漢孟(武漢至老河口孟樓)、老白(老河口至陜西白河)兩條國家級干線公路穿境而過。市內程控電話和移動電話均具有國際國內直撥功能,現已通達全國各大中城市和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能提供電報、用戶傳真、無線尋呼等現代化的通訊手段。新建丹江口至老河口輸電線路和西關變電站。
老河口城市基礎設施完備,荷載力強。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總體規劃模型進京參展,受到各級領導好評,并榮獲全省一等獎。十多年來,老河口始終如一地按此規劃建設城市,發展城市,美化城市,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市衛生連續多年在全省城市衛生檢查評比中獲得最佳成績,被湖北省建設廳譽為“小城市建設的一面旗子”。1990年和1992年連續兩次被評為全國“十佳衛生城市”,先后多次被評為“全國城市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市轄仙人渡鎮被授予全國百顆星鄉鎮,孟樓鎮、光化辦事處被授予“楚天明星鄉鎮”。
老河口經濟發展迅速。近年來圍繞“版圖小市、經濟大市”的奮斗目標,解放思想,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全市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老河口為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和小麥商品糧基地。農作物以小麥、水稻、棉花、油料為主,其小麥單產居湖北省之首。近年來,老河口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狠抓農業綜合開發,形成了以糧食生產為基礎,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新格局。鄉鎮企業快速發展,成為老河口經濟新的增長點和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老河口工業門類齊全,體系完備。目前已形成以化工、機械汽車、紡織服裝、建材、冶金五大行業為支柱,以精細化工、精密機械、新型建筑材料、有色金屬冶煉、電子等新興產業為先導的產業新格局,生產千余種產品。近年來,通過不斷調整產業產品結構,推進技術進步,發展橫向聯系和大力開發新興產業,一大批骨干企業迅速崛起。近幾年來,老河口強化對外開放意識,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1994年7月獲自營出口權。出口產品有木雕、玉雕、檸檬酸、羊角錘、鋼鋸架、棉紗、棉布、水泥、玻纖紗等204個產品,遠銷美國、日本、巴基斯坦、俄羅斯等17個國家和地區。老河口流通活躍、市場繁榮。歷為鄂西北商業重鎮,素有“小漢口”之稱。建國后老河口商業得到迅速發展。
2006年城東工業區
湖北老河口經濟開發區是經國家發改委審核公告的省級開發區。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開發區起步區位于老河口市中心城東部,規劃面積4.23平方公里。
依據“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突出特色、綜合配套”的要求,完善了開發區產業分區、功能分區和用地規劃,按照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招商的整體思路,開發區集中精力抓好招商引資和項目入駐工作。目前,開發區已形成 “三縱三橫”路網格局,即縱向漢口路、光年路、城東大道,橫向機場路、漢江大道、環三路。隨著路網及配套工程的完善,為企業和項目入駐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開發區內企業總數達到5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2家。已形成以東風創普、博大整車、蘇州仁和、東方金龍和光華組合機為主的機電汽車特色園,以港資國泰華精紡、君益精紡、富利華精紡和錦盛織布為主的紡織特色園,以華松辣椒堿、奧星糧油、仙仙果蔬、臺資金薯和梨花湖食品為主的農產品深加工高新科技園的格局。
2006年4月,老河口經濟開發區一期路網建設工程啟動,總投資1.2億元。工程包括新建光年路北段、漢江大道東段、城東大道,以及漢口路、環三路、機場路修整刷黑。整個工程呈現五大特點:一是建設規模大。新建三條道路全長4288.8米,建成后形成4.23平方公里工業集中區,可供工業項目建設用地2300畝,可吸納外來投資20多億,每年可新增產值40到60億元,同時拉動相關產業發展,安置大批勞動力就業。二是設計檔次高。無論是主體工程,還是配套的綠化、路燈、景觀,都是立足長遠,高標準設計,高起點規劃。其中,弱電入地、雨污分流體現了最新環保設計理念,綠化景觀聘請具有園林綠化國家一級資質的四川易園集團有限公司設計。三是配套設施全。按照城市發展規劃和建設新型經濟開發區的要求,配套完善了公共管溝、弱電管涵、供水管網、雨污分流管道、高桿路燈、交警信號燈、安全島、綠化帶、公交站臺等公用設施。四是推進速度快。工程從4月21日開始啟動,在20天內完成152戶拆遷、4個村16個組262.6畝的征地,并及時按政策補償兌付到位;道路建設從6月16日實施,主體工程于10月16日完工。五是建成效果好。目前,開發區已形成 “三縱三橫”路網格局,共接待咨詢、考察客商100多家,共有25個項目列入入駐計劃,投資總額20億元,目前新開工8家。
地形地貌
市地處秦嶺支脈伏牛山南支尾端,位于漢水中游東岸,南陽盆地邊緣,地貌形態多姿。地勢北高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呈若干條“雞爪子”狀丘崗伸向東南,形成丘陵、平崗、平原三種地形。平崗地高程在100米至150米之間,其面積占總面積的42. 94%;丘陵地高程在150米至450米之間,其面積占總面積的39.17%;平原地高程在100米上下,其面積占總面積的17.89%。境北朱連山東西橫斷,與河南省漸川縣、鄧縣相隔,為境內最高山脈;自西向東,高莊寨高346米(黃海高程,下同)。彭家寨高451米,煤鐵埡高402米,青杠扒北嶺高462米(為境內最高點),吳家莊東嶺高408米,大山寨高393米,至六股營北嶺高239米,再向東即為崗坡地帶,高程在200米以下。朱連山以南之崗嶺均為自北向南走向。其主嶺自二劈山向南經漁關廟、黃莊、孫家洼西嶺、梁崗、袁沖、郝崗、楊陳扒、韓家大堰、石碑崗、九里崗、張崗、晉公廟、土地嶺、西張灣西嶺、楊家山,再向南入襄陽縣境,嶺長57公里,沿線嶺高在186米至159米之間。這道崗嶺,將境內水系分為東西兩片,嶺西地形起伏較大,屬丘陵地帶,其間大小河流均直接匯入漢水;嶺東屬平崗地帶,其河流則分別匯入排子河、黑水河,再入小清河,至襄樊市北入漢水。朱連山主嶺以西的支嶺,均為自東向西南走向,由主嶺直至漢水邊。
行政區劃慨況
河口市轄1鄉:袁沖鄉;5鎮:仙人渡鎮、張集鎮、竹林橋鎮、薛集鎮、孟樓鎮;4個街道辦事處:酂陽辦事處、光化辦事處、李樓辦事處、洪山嘴辦事處。2006年,全市有村委會224個、社區居委會34個、1609個村民小組。
鄉鎮辦簡介
袁沖鄉] 轄村委會23個:袁沖、馬道崗、童灣、郝崗、下四河淤、槐樹灣、吳家橋、杜家莊、李文成、孟橋川、土地嶺、薛溝、紀洪、六官營、牧場、吳家營、吳家咀、劉灣、孫家洼、陡溝河、韓高樓、付家營、申家營。轄居委會1個:袁沖。
年末總人口33494人,其中男性29878人。
全鄉生產總值42578萬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22119萬元、16869萬元、359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2%、2%、-34%。農業總產值中,糧食作物2679萬元,畝平684元;經濟作物4519萬元;漁業621萬元。農產品總產量:糧食19969噸(其中小麥11081噸、水稻3006噸)、油料作物3563噸,肉類4069噸,水產品988.5噸,禽蛋1586噸。
全鄉稅收44.1萬元。財政收入631.8萬元,支出6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06元,比上年增長8.3% 。
全鄉個體工商經營戶253戶,經營總額865萬元,稅金8.6萬元。
始終堅持“科技引路,調整結構,開發石頭,引水修路,轉風整后”的總體思路不動搖,全鄉主業按照“二擴三增”的目標(即擴大煙葉基地面積、擴大花椒基地種植面積;增加科技投入、增加干部服務力度、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圍繞特色,抓好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在煙草生產上通過以專業村和專業大戶的引導和影響,不斷加強組織領導,真正把煙草生產“雙富工程”抓緊抓落實;大力抓好輻射全鄉的良種羊繁育基地建設,實現農民致富奔小康,財政增收見成效。二是圍繞科技,搞好品種改良,增加效益。重點實現兩個100%,即良種覆蓋率達到100%,新技術推廣率達到100%。全鄉煙葉、辣椒、花椒、干棗、畜牧養殖等高效種養業快速發展,初步建成了有規模、有效益、有可持續發展的種植和養殖基地,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實現了農村經濟發展靠調整、農民增收靠調整、財政增效靠調整的產業新格局。
[仙人渡鎮] 轄村委會32個:白鶴崗、張家竹園、王家樓、張崗、馬家沖、大張營、馬家崗、小張營、雷家牌坊、西張灣、靳家灣、南崗、茹家灣、李家染坊、范家營、杜家河、劉家營、王家營、龍王沖、莫家營、辛廟、北溝、安家崗、黃家莊、柴店崗、崔家營、鐘家寨、林崗、鄧家營、范家灣、黃家營。轄居委會2個:仙人渡、西街。
年末總人口42689人,其中男性21537人。
全鎮生產總值45894萬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19494萬元、14400萬元、120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13%、11%。農業總產值中,糧食作物4958萬元,畝平1600元;經濟作物15740萬元;漁業2695萬元。農產品總產量:糧食31956噸(其中小麥10717噸、水稻19918噸)、油料作物2121噸,瓜果40984噸,肉類5571噸,水產品3454噸、禽蛋3027噸。
全鎮稅收600萬元。財政收入600萬元,支出5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00元,比上年增加190元。
全鎮個體工商經營戶1468戶,經營總額58606萬元,稅金500萬元。
位于老河口市南15公里,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十分便利,古有“千葉小舟云集,八方商賈過往”之稱。建成區面積2.8平方公里。城鎮化率53.3%,年增長率2.01%。通過興建省級工業園區,出臺優惠政策,全鎮民營企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紡織服飾、食品釀酒、汽車配件、反光材料四大支柱產業。“爵王”西服、仙人糧液、“楚仙牌”汽車配件、仙人毛巾等部分產品被評為“中國公認名牌”省優精品。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通過大力調整種植結構,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以產業化企業為龍頭,走“公司+基地+農戶”發展之路,全鎮初步形成湖區萬畝蓮藕經濟帶;洲地1.8萬畝水果、山藥經濟帶;沿316國道10萬只雞、萬頭豬、6000頭牛的畜禽養殖經濟帶;平原地區3萬畝優質糧油經濟帶。建立了襄樊市首家鄉鎮級光纖網絡。建有中心衛生院、標準化的中學、小學、中心幼兒園,鎮內設有汽車客運站、群眾文體活動中心,擁有萬門程控電話交換機,一座變電站、一個日供水5000噸的自來水廠,路網覆蓋率、硬化率均達100%,綠化覆蓋率達40%。鎮區建筑造型典雅,風格別致,清潔衛生,初步形成了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獨具江南水鄉特色的園林式小城鎮。
[張集鎮] 轄村委會32個:大房營、二房營、三房營、余劉、任崗、龍興寺、李崗、彭灣、尚崗、大王崗、閆家、張集、江營、羅營、油坊灣、杜灣、趙灣、孫樓、湯沖、蔣灣、鐘灣、陳樓、趙營、高莊、胡家寨、晉公廟、孫灣、羅灣、高灣、中楊灣、武崗、詹沖、張灣。轄居委會1個:張集。
年末總人口45200人,其中男性23000人。
全鎮生產總產值84500萬元(現價),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36000萬元、39500萬元,90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8%、15%。在農業總產值中,糧食作物12000萬元,畝平800元;經濟作物9000萬元;漁業2600萬元。農產品總產量分別為:糧食71800噸,(其中小麥分別為29000噸,水稻28100噸)、油料作物2330噸,瓜果4500噸,肉類3000噸,水產品2500噸,禽蛋4700噸。
全鎮各項稅收630萬元,財政收入1100萬元,支出10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90元,比上年增5%。
全鎮個體工商經營戶1300戶,實現經營總額7000萬元,稅金1400萬元。
2006年,著力打造完善農村“四大體系”,推動了全鎮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累計投資150多萬元,先后改造建設4所福利院,總占地12800平方米,集中收養五保老人258人,實現五保老人應保盡保,并配套劃撥菜地135畝,辦養豬場2個,年出欄80頭,養羊場2個,年出欄60只;全鎮全面實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參加人員達33000多人,占農業人口99%;農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0927人,其中3500退休農工已按月領取養老金。社會治安穩定體系:先后為政法部門配備2臺警車,投資18萬元在集鎮主要街道和路口安裝了16個電子監控器,實施全天候監視,并成立農家保安隊,在全鎮范圍內巡察,有效地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基礎設施建設體系:通過近兩年“跑省進京”,得到上級的大力支持,先后爭取項目與資金890萬元,整修境內7座水庫中的6座,維修泵站8處,渠系12千米,生產橋5座;新建通村水泥路32.8公里,沙石晴雨路63.5公里,有效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科技服務體系:根據農業部有關優質糧食和小麥種子生產的要求,5月成立了五谷豐種業公司,配備了地力、氣象、農情監測和配肥站等設施,添置1臺農業科技服務車,配套完善攝像機和多媒體教學設備,并按農業生產區域成立5個新農村建設服務中心,可以立體式地對農民群眾進行農業科技服務,先后累計培訓農村農業技術人員8000多人(次)。全鎮(場)社會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躍居全省農墾系統前列,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十一五”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示范農場。4萬畝標準糧田及配套農機裝備項目已順利通過農業部、省農墾局、省發改委的評審,將于2007年建設完工,形成了8.6萬畝優質專用小麥商品糧生產基地(2000年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十五”第一批商品糧基地);萬畝紅薯生產基地,建起了華明、金著兩個紅薯“三粉”深加工龍頭企業、1500畝優質烤煙生產基地和百萬只(頭)畜牧生產基地等四大產業基地。場辦企業全部完成了改制改革,實現了民營化,盤活存量資產2000多萬元。硬化路面30公里,集鎮新裝路燈47盞。糧食總產量達6.1萬噸,優質糧食產業日臻壯大,成為國家“十一五”重點商品糧基地農場;鄉鎮企業走出了連續多年虧損的惡性循環,扭虧為盈;農民人平純收入持續增長,農民工人平純收入3800元,居全市中上游水平;財政形勢日趨寬松,全年全口徑財政收入1200萬元。小城鎮建設飛速發展,由原來不足0.3平方公里、一條街道、近千戶、3000人的小集鎮發展成為今天的縱橫8條街、占地2平方公里、集鎮住戶3000多戶、12000多人的新型商貿性城鎮,并被湖北省政府列入全省中心城鎮。
[竹林橋鎮] 轄村委23個:小賀營、梁曹洼、謝營、范沖、小陳營、大張洼、陳家營、小左崗、蓮花堰、丁樓、賀灣、溫崗、王李崗、王灣、馬灣、朱崗、大堰、孟灣、蘇家店、周崗、竹林橋、劉崗、鄧家營。轄居委會1個:竹林橋。
年末總人口35320人,其中男性為19641人。
全鎮生產總值為55188萬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25101萬元、29625萬元、453萬元。分別比上年7%、9%、11%。農業總產值中,糧食作物16764萬元,畝平1260元;經濟作物1311萬元;漁業1174萬元。農產品總產量:糧食37307噸、(其中小麥12507噸,水稻19570噸,)油料作物635噸,瓜果8165噸,肉類43881噸,水產品1638噸,禽蛋3538噸。
全鎮稅收17.5萬元,農業稅0萬元。財政收入550.4萬元,支出646.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0.38萬元,比上年增長9%。
全鎮有個體工商經營戶217戶,經營總額181萬元。
竹林橋鎮位于老河口市區東40公里,是鄂西崗地的中心腹地。全鎮版圖面積112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6.7萬畝。
在黨政班子及全鎮干部群眾的努力下,使三大支柱產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一是大力發展優質稻生產和精米加工產業。利用竹林橋有三座中小型水庫,兩條長渠系,西排子河臨近6個村,有較好的水資源的優勢,且有16家精米加工大戶,就號召農民發展優質稻生產,并組建老河口奇邁農業現代有限公司,政府為農民和企業之間架起了橋梁,使精米加工初具規模,已注冊的竹林橋牌精米已在全國12個省市建立了窗口和銷售點,農民年種優質稻在2萬畝以上,由此增加收入500萬元以上。二是大力發展崗桃產業。竹林橋崗坡地多,在鎮委、鎮政府的積極號召下,借助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沿孟土路兩旁的大堰、孟灣等8個村新開發大仙桃、甜油桃3600畝,花椒2000畝。同時,成立崗桃協會,為果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出了林果上品牌、上檔次、上包裝、上廣告、上效益的思路,對6000畝桃梨等產品統一印制了包裝箱,裝上了防護袋。僅油桃一項,全鎮桃農戶平增加千元以上。三是大力發展煙葉生產。兩年來,黨委政府一班人,把抓好煙葉生產作為富裕農村、富裕農民、富裕財政的重點抓緊抓好。首先,把落實面積作為基礎。每年初,大借市里出臺了種煙優惠政策,引導煙農擴大煙草面積,并采取機耕不出資、稅收返還等辦法,用激勵機制增強人們的認識,使全鎮煙葉面積有了大幅度上升。二是抓好煙葉生產環節的管理。協調市煙草局多次指導全鎮煙葉生產,使煙畦育苗、大田整地、大田移栽、科學施肥、病蟲防治、興建煙爐等工作有了很大提高。已建成千畝煙葉示范基地,專業村、專業組得到發展。
[薛集鎮] 轄村委會22個:薛集、馬崗、潘洼、陳家廟、天明齊、王崗、王堰、吳家洼、王河、齊崗、上寨、曾崗、南劉崗、關崗、秦集、韓營、余起營、趙崗、徐營、楊集、杜王營、張崗。轄居委會2個:薛集、振興街。
年末總人口4.4萬人,其中男性2.4萬人。
全鎮生產總值66279萬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27150萬元(現價)、90萬元、1091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0.9%、3.2%。農業總產值中,糧食作物5127萬元,畝平647元;經濟作物2031萬元;漁業3814萬元。農產品總產量:糧食40718噸,(其中小麥19261噸、水稻14208噸)、油料作物1749噸,瓜果305噸,肉類2650噸,水產品6833噸,禽蛋3324噸。
全鎮稅收106萬元。財政收入913萬元,支出9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28元,比上年增加120元。
全鎮個體工商經營戶648戶,經營總額2925萬元,稅金91萬元。
堅持“穩果擴煙、漁業當先,養雞種棉多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因地制宜,發揮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水產養殖和蛋雞養殖兩大支柱產業。按照市場加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經營模式,積極培植農業公司制企業,在沿河庫區大搞荒河開發,大力發展漁業生產,在交通便利的路邊大力發展蛋雞生產。實現漁業產值3814萬元,占產占農業總收入的比重達14%,僅此一項,人均增收120元。通過典型引導,該鎮養雞規模達50萬只,實現產值1200萬元,其產品“自然香”牌鮮蛋,遠銷省內外。
堅持以“工業立鎮、三產活鎮、統籌發展、富民強鎮”為目標,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己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健全招商機制,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引入河口籍珠海商人朱少杰的資金和技術,建起了以農村建筑用鋼材為主的鋼材市場,兼營農用機械、拖車、門窗生產,極大地方便了全鎮廣大群眾建房購材, 年銷售額達120萬元以上,實現利稅72萬元,為該鎮增加稅收6萬元。二是引入河南籍個體經銷商辦起的養殖肉豬為主的養殖場,成立了天順養殖廠, 該養殖場每年可飼養出欄肉豬500頭,創產值40萬元以上,實現利稅10萬元以上,創稅收2萬元。 截止2006年底,全鎮引進項目共11個,引進資金512.6萬元,
[孟樓鎮] 轄村委會20個:柴崗、秦家莊、黃老營、曹營、熊河、畢莊、王樓、鄧家崗、余家溝、田營、孟樓、楊崗、朱家莊、朱家寨、大周營、李河、申家樓、韓堂、小黃營、曹坡。轄居委會1個:孟樓。
年末總人口36985人,其中男性18987人。
全鎮生產總產值59844萬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16888萬元、32100萬元、10956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1.2%。農業總產值中,糧食作物4776萬元,畝平500元;經濟4882作物萬元;漁業1626萬元。農產品總產量:糧食30828噸,(其中小麥12310噸、水稻12080噸)、油料作物1317噸,瓜果2064噸,肉類4312噸,水產品2920噸,禽蛋1655噸。
全鎮稅收149.8萬元。財政收入671.5萬元,支出6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87萬元。比上年增加339元。
全鎮個體工商經營戶1048戶,經營總額56000萬元,稅金320萬元。
孟樓鎮位于老河口市東北部,河南省鄧州市的西南部,是湖北省的省際邊緣城鎮,北與河南孟樓鎮連接成為一體,分別與河南省的林扒鎮、彭橋鄉和老河口市的竹林橋鎮、薛集鎮、袁沖鄉相鄰,距老河口市中心城區25公里,距河南省鄧州市30公里,是鄂西北重要的交通要塞、鄂豫邊界商貿重鎮、老河口市的區域中心鎮。鎮域地形地貌屬丘陵向平原的過渡地帶,大部分是平崗平原地貌,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海拔最高點140.07米(黃海高程,下同),最低點131.03米;鎮區地理位置為東經111°55′,北緯32°21′,屬北西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30℃,極端最高氣溫41℃,極端最低氣溫-17.20℃是,全年無霜期236.3天,年平均降雨量845.6mm。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棉花、芝麻等,鎮區內的六大專業市場輻射兩省、三縣(市)、十個鄉鎮。年商品零售交易額突破5.6億元,日均上市交易人口2萬人,形成了繁榮的商貿,聚集了旺盛的人氣,是鄂西北、豫西南較大的農產品物資集散地之一。
[李樓辦事處] 轄村委會22個:王營、亢家營、陳家埠口、鄧崗、王家湖、劉營、必位崗、火星廟、楊家道子、朱樓、何營、李家河、賈湖、黎家卡子、黃家寨、黃龍廟、張莊、大張溝、鮑河、付家堤、方營、李樓。轄居委會1個:紅廟。
年末總人口42015人,其中男性21128人。
全辦生產總產值73852萬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22661萬元、48966萬元、222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2.5%、1%。農業總產值中,糧食作物4823萬元,畝平722元;經濟作物189萬元;漁業430萬元。農產品總量:糧食30771噸,(其中小麥9880噸、水稻17444號噸)、油料作物604噸,瓜果15800噸,肉類3428噸,水產品468噸,禽蛋1590噸。
全鎮稅收450萬元,財政收入735萬元,支出7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30萬元。
全鎮個體工商經營戶705戶,經營總額1514萬元,稅金60萬元。
李樓辦事處位于老河口市南郊,距城區3公里,版圖面積89.4平方公里,耕地4.5萬畝,316國道、漢丹鐵路、老石公路穿境而過,漢江王甫洲電站、老河口機場位于境內,自然資源、水利、交通、通信條件十分優越。李樓辦事處有兩家規模以上企業(老河口市梨花湖食品有限公司和襄樊金薯食品有限公司)。2006引進了三家重點企業(茂盛面業有限公司、217棉業有限公司、萬順汽車配件有限公司)襄樊茂盛面業有限公司購買了原付老館管理區閑置土地,占地面積15畝。日加工小麥180噸,年產面粉45000噸,成為湖北省第二大面粉加工企業,主產品面粉年銷售額6000萬元,副產品年銷售額1000萬元,年利稅突破300萬元,解決周邊剩余勞力200余人。另有6家中小企業,其中李樓丹河酒業有限公司、錦繡紡織有限公司最有成為規模以上企業的發展潛力。農業種植布局按照“一縣一品”建設思路形成了沿河林果蔬菜、沿山花椒畜牧、沿湖優質糧種植這一布局。全辦沿河5000畝優質梨、5000畝蔬菜、3000畝山藥、沿山2000畝花椒和湖地20000畝優質糧產業帶初步形成。擴大“三高”作物面積,利用沿河沙州地的特性,擴大山藥種植面積,畝平收入在6000元以上,全辦山藥種植面積達3000畝,為農民創收1800萬元。全辦經濟類作物的比重已達到50%左右;全辦畜牧業產值實現4300萬元,占農業產值的40%。對5條主渠道長20公里進行清淤整治,完成土石方7000方,投入8萬多元,修復水毀建筑物、涵閘30處,硬化渠道2公里;認真組織落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保障農民身體健康,全辦25000多農民全部加入合作醫療,占農業人口的98%。全力實施“村村通”工程,解決農民行路難,全辦90%村通水泥路。認真組織落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全辦25000多農民加入合作醫療,占農業人口的98%。
[酂陽辦事處] 轄村委13個:八一、太山、晨光、府洲、漢濱、臨江、鄭營、龍崗、酂南、楊營、盧營、楊寨、黃營。轄居委會11個:大橋路、牌坊街、和平路、航空路、仁義街、洪城門、友誼路、東啟街、三環路、童營、高潮。
年末總人口49962人,其中男性25708人。
全辦生產總產值180863萬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20668萬元、105940萬元、5425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0.5%、0.5%、0.3%。農業總產值中,糧食作物398萬元,畝平730元,經濟作物17593萬元;漁業161萬元。農產品總產量:糧食2549噸(其中小麥1574噸、水稻975噸)、油料作物954噸,瓜果21159噸,肉類780噸,水產品259噸,禽蛋602噸。
全辦稅收1625萬元,財政收入1514.1萬元,支出1513.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276萬元,比上年增長4.7%。
酂陽辦事處位于老河口市城區,東臨老河口機場,南臨李樓辦事處,西臨漢江,北為城區,是老河口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內有國家重點水利水電工程————王甫洲水電站,老河口飛機場,42平方公里的梨花湖。轄區內民營企業3482家,其中工業企業539家,形成了以紡織工業、汽車機械工業和化工工業三大支柱產業為主的工業格局。
初步形成了王甫洲萬畝梨園基地、新奇特瓜果菜基地、千畝山藥基地、花生基地和藥材五大產業基地。為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提供了豐富的原料。畜禽養殖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光化辦事處] 轄村委會11個: 宋營、老縣城、徐家灘、明家山、柳樹湖、查營、雷祖殿、賈溝、馮營、西關、辛店崗。轄社區居委會9個:濱江、勝利路、太平街、秋豐路、小東門、望江樓、光明、 攔馬河、三岔路。
年末總人口75721人,其中男性37274人。
全辦生產總值69901萬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16421萬元、32088萬元、21392萬元。分別比上年2%、2.1%、1.9%。農業總產值中,糧食作物1712萬元,畝平590元;經濟作物9317萬元;漁業393萬元。農產品總產量:糧食10789噸,(其中小麥4095噸、水稻3290噸)、油料作物518噸,瓜果7968噸,肉類2561噸,水產品596.3噸,禽蛋2574.4噸。
全辦稅收420萬元。財政收入420萬元,支出3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60萬元,比上年增收50元。
全辦個體工商經營戶683戶,經營總額1100萬元,稅金13萬元。
光化辦事處位于老河口市北郊、漢水之濱。總面積4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萬畝。光化辦事處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東臨老河口機場、西臨漢水,北通國家級名勝風景區——武當山、南接襄樊,316國道、漢丹鐵路穿境而過,漢十高速公路驅車十分鐘即可到達。轄區內通訊設施先進,電辦供應充足,淡水資源豐富。
光化辦事處文化底蘊豐富,城市水平高,轄區內有建于宋代的黌學院、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遺址、望江古樓碼頭、太平老街、濱江公園、漢水山莊等自然人文資源,市委、市政府等主要行政、金融、教育部門位居其中,是老河口市行政、金融、教育、文化的中心。光化辦事處工業基礎雄厚,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汽配、化工、建材、紡織四大產業競相發展的經濟格局。全力現有工業企業171家,其中規模企業4家。全辦生產總值完成69901萬元,同比增長1.6%,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2%、2.1%、1.9%;實現利稅5398萬元,增長3.5%;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420萬元,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71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60元,別分增長80元和50元。
[洪山嘴辦事處] 轄村委會26個:傅家寨、楊家灣、艾家溝、石門、高樓、李家寨、六股泉、余家灣、莊家溝、軍對河、蘇家河、洪山嘴、太山廟、袁莊、池崗、蘭家崗、牛王廟、尚灣、興隆寺、紅樹木溝、瓦城溝、黃龍泉、小黃楝樹、楊化崗、肖灣、荊家棚。轄居委會5個:江山、寶石水泥廠、電器廠、工具廠、洪山路。
年末總人口58943人,農業人口32621人,全辦生產總產值92580萬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33000萬元、52680萬元、6900萬元。農業總產值中糧食作物3996萬元,畝平540元,經濟作物6260萬元;林業486萬元;漁業956萬元,農業總產量:糧食26453噸(其中小麥10560噸、水稻4544噸)油料作物3668噸、瓜果11469噸、肉類5685噸、水產品2215噸、禽蛋2636噸。
全辦稅收819.7萬元。財政收入1323萬元,財政支出10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50元。全辦個體工商經營戶592戶,年經營總額4979萬元,稅金28萬元。
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農業發展重點突出大力培植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仙仙果品公司、太山廟養殖公司、老河口花椒協會等已成襄樊市乃至全省重要龍頭企業。在龍頭企業的引領下,農業產業化呈現明顯的區域化、基地化、特色化的優勢。發展成沿河林果蔬菜、崗地花椒、花生、菜豌豆、山區畜牧業三大板塊產業。其中林果20000畝,瓜菜50000畝。搶抓國家退耕還林優惠政策,發展花椒50000畝,成為鄂西北最大花椒基地,在養殖公司帶動下,養殖業走公司、農戶道路,全辦年出欄生豬32000頭、羊24300多只、牛8000頭。
工業經濟發展呈現強勁態勢。辦事處采取以“品牌招商、資源招商、依托大廠招商、依托南水北調招商”,呈現招商引資突飛猛進的發展格局。除原有的十八家建材企業呈現勃勃生機外,新招引進的紫金盟鋅公司、重鼎鍛壓公司、洪山陶瓷公司,總投資1.5億元,生產的氧化鋅、鍛壓件、琉璃瓦遠銷廣州、武漢等20余家大中城市,全辦工業經濟快速、健康、穩定發展。
街道建設向亮化、綠化、美化、凈化發展。全年共投入300多萬元對220多米洪趙路進行整治,街道拓寬至24米,下水道、人行道整治達到城市化標準。村村通工程進展順利,現已完成140多公里,90%村已通水泥路。精神文明建設、綜合治理、文教衛生、社會保障事業都有了長足發展,走在全市前列。
老河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邊緣,地理坐標東經110°30至120°00,北緯32°10′-32°38′,東北部與河南省鄧州市接壤;北部與河南省淅川縣相鄰;東部、南部毗鄰襄陽縣;西北部連接丹江口市;西部和西南部以漢水為界與谷城縣相望。老河口因地處漢江故道口而得名,扼鄂、豫、川、陜四省要沖,素有“襄隕要道、秦楚通衢”之稱。東南至省會武漢市418公里,距襄樊市71公里,西至十堰市133公里。版圖面積市境東西最寬47公里,南北最長51公里。總面積1032平方公里。2006年全市常年耕地面積39.79千公頃,比同期增加2.34千公頃。
民俗文化
老河口民俗
(一)衣食住行
1.服飾
清末、民國時期,城鄉勞動人民服裝,以自紡自織粗棉土布為主。多以鍋煙、塘泥或藍靛煮染成色縫制。式樣以長衫、對襟短褂、折腰褲(無前后之分)為主。夏季粗布開胸背心,草鞋或布鞋。入冬長筒布襪、布鞋。鞋式有“一道臉”、“三塊瓦”、“大圓口”等。戴氈帽頭、瓜殼或“猛一挎”線帽。雨雪天多穿木屐或油鞋(布質外涂油料)。民國初年機織布做衣料已普遍。市民、店員多著長衫、短褂,紳商則長袍、馬褂、禮帽、線襪,雪雨天著膠鞋。公務人員和學生著制服。婦女多穿大襟寬邊布衫,袖寬8-12寸,褲腿“吊8寸”,系褶裙。服裝制作多系手工。在發型上,進入民國后,男子多剃光頭,知識青年中開始流行分發和平頭。少兒剃搭毛。少女梳“劉海”拖單長辮,出嫁時挽發髻,戴卡子、耳針等裝飾品。1919年“五四”運動后,婦女開始剪辮、放足,留齊耳短發。1931年,城市中青年婦女服裝時興長旗袍、短袖短衫、白襪、帶絆圓口黑布鞋。中高跟皮鞋開始出現。抗日戰爭中,因避空襲,白色服裝多改用有色布料,為便于奔跑,長衫在青少年中逐漸淘汰。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干部職工男著中山服,女著延安服,多為藍黃兩色。長衫、馬褂、旗袍、長短裙被淘汰。解放跑鞋廣銷城鄉。80年代初,市場開放,市民服裝的款式色調發生巨大變化。五光十色的T恤衫、夾克、登山服、獵裝、西裝、喇叭褲、牛仔褲、連衣裙、長短裙、風衣、健美服己成為男女青年的流行時裝。
2.飲食
本市居民世代重農力耕,生活儉樸。自老河口形成商業城鎮后,市民生活條件較優越,城鄉居民飲食上的差距逐漸拉開。建國前家境貧困的農民,多以雜糧、瓜菜摻合作主食。紅薯成為農民半年之糧。城市居民一日三餐,干稀粗細,因家境而異。建國后,城鄉人民主食均以米面為主。解放前,農民終年缺菜少油,僅靠粗菜野菜佐食,除年節外,少有葷腥。解放后,農戶分有自留地,可種植蔬菜調劑生活。平時招待來客,城鎮居民較為講究,農家比較簡便,因條件所限,多為蛋湯、油饃。夏季,市民喜食“酸漿面”,酸辣可口,祛暑開胃。冬季,“羊肉糊薄”最愛歡迎,爽口松軟,驅冷避寒。
3.居住
建國前,農村建房多為單家獨戶。用茅草上頂,四壁為“干打壘”或土坯砌成。前后兩坡,兩側為硬山,上開一小洞為窗,后墻無窗。數口之家,床灶相連,陰暗潮濕。王府洲居民住房多用巴茅上頂,四壁用巴茅涂泥圍成,遇大風天常常禁火冷食。城鎮市民住房多為磚木結構,一般低矮狹窄。富裕之家青磚上頂,多為“四合院”。商店多用鋪板門便于營業。70年代,本市開始修建居民住宅樓。進入80年代,農民建房開始出現新式二層水泥樓房。
建國前,農民和城市平民室內家具極為簡陋。神柜幾乎每家必備,用于祭祀。一般有木桌、條凳、木箱、木板床等物件。農戶人家多用睡柜,柜內裝糧,上面作床。或砌土坑,上面睡人,下作雞舍。富裕之家家具多用土漆描金,式樣古樸笨重。80年代市民所用家具多為鋼木制品,式樣趨向輕便、美觀大方。
4.行具
清末、民初,農村婦女出門,多用牛車、毛驢代步。少數富裕之家備有騾車。城市富人多乘雙人轎。1918年,黃包車開始出現,成為城區內主要代步工具。解放后,黃包車被取締。60年代自行車逐漸增多,成為職工、學生上學上班和農民趕集的主要交通工具。
(二)歲時
春節俗稱陰歷年,為群眾最隆重的節日。進入臘月后,各家即著手準備新衣和食品,俗語“吃了臘八飯,就把年貨辦”。同時清除室內積塵,俗稱“打堂廊灰”,設祭神供器。臘月23日晚“送灶神”,過小年。28日發面蒸饃,農家多蒸供享饃。29日張貼春聯、年畫。除夕日吃團年飯以示全家團聚。城區商民有守歲之風,搶“彩頭”以兆來年財運亨通。午夜接“灶神”。初一日早餐食餃子。飯后親友往來拜年祝賀。解放后,原有的迷信禁忌和祭祀活動己逐漸消失,規定春節放假三天。節前搞衛生,除夕團年,春節拜年等習俗不變,并新增了“春節茶會”、“擁軍優屬”和“擁政愛民”等團拜活動。
上九節 農歷正月初九為上九節。老河口玉皇閣(在南城門上)有廟會,多為婦女前往
進香朝拜祈求平安。30年代以后廟會消失。
上元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又稱元宵節或燈節。自十三日晚起,連續五夜,各家門口張燈掛彩。兒童提燈上街游玩,各色花燈爭奇斗妍。晚上食湯元。祭祀時以土盅或用面捏成小盅,內盛香油、燈草點燃,遍置室內陰暗處以照邪祟,向往光明。十六日城區市民往老縣城游玩,稱為“游百病”。解放后,這一節日仍為群眾所重視,吃元宵、玩花燈的習俗仍保留下來。
清明節 舊時清明節家家掃墓祭祖墳。各行幫有做“清明會”,以聯絡同行、同鄉情誼。解放后“清明會”消失,掃墓悼念之風仍相沿襲,并形成悼念革命烈士的新風。
端陽節 又稱端午節。舊時,民家門口插艾枝、營蒲,室內張貼張天師像。早餐食粽子、雞蛋、大蒜,飲雄黃酒。小孩佩帶香荷包,可避汗氣。午后市民涌向河邊看龍舟竟賽。現在節日中的迷信祭祀已破除,龍舟競賽迄未恢復。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俗稱鬼節。舊時各廟設壇做法事,名為“盂蘭會”,以超度亡靈。晚上有放河燈的迷信活動。現在上墳習俗仍有,迷信活動已廢止。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晚上祭月,以月餅、棗子、柿子、核桃、山植果、清茶供于月光下,祈求平安。解放后己無祭月活動,食月餅的習俗一如既往。
(三)禮儀
1.交往
封建時代崇尚舊禮法,敦序長幼之節,規定“明禮讓以厚風俗”。后來迭經演變,或揚或棄,逐步形成本市禮儀之風。城鄉大家小戶重視家庭教育,教育子女和睦鄉鄰、尊老愛幼,養成勤勞樸實、彬彬有禮的美德。在對人稱謂上,老者稱大爺、老奶奶;年如父母者稱大伯、叔叔、大媽;與己年近者稱大哥、大嫂、大姐。客人來起立迎接,說聲“稀客”,然后讓坐、遞煙、泡茶。客走送出門外,說聲“慢走”。請人幫忙后和借物歸還時應說“難為”、“麻煩你”、“謝謝”。對人間事應冠以“請教”、“請問”。語言或行為有失禮之時應說“對不起”、“請原諒”、“多包涵”。與長輩和老人說話應稱“您老”。客未食畢主人不能先放杯箸。解放后,禮儀有揚有棄,待人接物隨時代的發展有所變更,但尊老好客,睦鄰友誼之風仍表現在日常生活中。
2.婚嫁
舊時男婚女嫁聽憑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一般在少年時期即訂下親事。亦有出生前雙方父母即予訂婚約者,稱為“指腹婚”。“侄女隨姑”、“姨娘開親”的頗為風行。富家論婚講究“門當戶對”,互相攀緣。提親先由男家托媒說合。女家同意后,用庚帖送去女兒生辰。男方接到生辰后即請算命先生“合肖”,占卜吉兇。如無“沖克”即備彩禮到女家“放定”,即所謂“拿八字”,完成訂親手續。子女成年后,男方托媒至女家請期,俗稱“看日子”。嫁奩由女家陪送。男家婚前一日待客,夜間設“陪郎宴”,邀未婚少年陪新郎宴飲以守洞房。次晨備花轎由接親娘代往迎親,亦有新郎親臨接者。新娘上轎前“開臉”(用線將臉上汗毛捻去)、梳妝、拜別父母,搭紅蓋頭由兄弟背人轎內。至男家“拜堂”后,入洞房坐床飲交杯盞。新人床上放斗一,內裝糧食,上插木尺一,以示男耕女織豐衣足食。斗旁置秤,以示稱心如意。床上遍撒白果、紅棗、花生,象征白頭到老,早生貴子。夜宴后親友“鬧洞房”取笑。次日家宴,新娘拜見諸親。三日回門拜女方親眷。
“五四”運動后,青年學生在民主思潮推動下,開始抵制包辦婚姻,提倡自由結婚。抗日戰爭時期開始出現“文明結婚”、“集團結婚”,簡化結婚儀式,廢除繁褥禮節。訂婚時,分別有訂婚人、介紹人、證明人和雙方家長在訂婚書上簽字。結婚時改行鞠躬禮,由家族中或地方有資望者證婚,然后設宴慶賀。有的訂婚、結婚時在報上刊登啟事,以告知親友。
解放后,政府頒布了《婚姻法》,舊的婚嫁習俗逐漸革除。隨著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優生優育,晚婚逐漸成俗,近親結婚者已不多見。男女雙方建立愛情后,征得家長同意,到政府辦理結婚登記手續,領取結婚證書,婚姻即生效。結婚儀式簡單,僅以一糖果招待來賓。進入80年代,婚嫁鋪張之風、“婚嫁論財”的舊俗有所抬頭。
3.喪葬
舊時喪葬禮儀之繁簡,因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而異。父母死,子女有在外地者必回
家奔喪。人死后即移尸地上,尸體入棺謂之“大殮”,富家除裝飾品外另放入隨葬品。亡母,大殮時必請娘家人到場親視入殮,以免挑剔,俗語“父死好葬,母死難葬”即是此意。子女披麻戴孝,舉行“點主”、“家祭”。親友往吊皆贈一條孝布系于腰間。婿家全豬全羊設祭,雖貧家亦備豬頭、豬蹄、供享、火紙,俗稱“燒頭蹄紙”。三日后出殯,途中常有至親好友設“路祭”。葬后三日,親屬到墳前培土“圓墳”,每隔七日為一期,到墳前燒紙,直到七期。葬地先請風水先生看地、點穴,貧民多葬于“義地”內。各商幫會館均置有“義地”為本幫人死后葬埋之處。建國后仍沿用土葬,廢除了迷信儀式,提倡“深埋薄葬”,改孝服為佩黑紗,親友往吊改獻花圈。60年代開始推行火葬,現已普及。
4.壽誕
老人壽誕以六秩為榮慶。后凡10年為大壽辰。親友祝賀,送壽面以示長壽。凡壽誕,前
一晚例食“長壽面”,飲“壽酒”,俗稱“暖壽”,次日宴客。子女生日謙稱“母難日”,有禁食一天者。解放后,壽儀從簡,贈送“壽糕”表示敬賀。
(四)禁、忌
解放前,民間禁忌頗多,尤以年節喜慶時最為注意。故年節時恐兒童在言語、行為方面犯忌,于庭院中張貼“童言無忌”四字以表示不忌、不諱,不予計較。一般禁忌有:
年節喜慶不說不吉利語言。
除夕夜水缸必裝滿水,以示來年財旺(滿)。忌半缸水。
除夕夜灶前多堆放木柴,以示來年財運亨通。忌無柴(財)。除夕夜火盆炭火要旺,以示來年興旺。忌無火。
除夕夜撰面杖用畢后藏好,初一忌見。
團年酒宴上忌食全魚,以示年年有魚(余)。春節三天掃地由門口往內掃,以示進財。
垃圾不外倒,以示聚財。
父母死后一年內忌炸食品。
孝未滿時,年節忌至親友家拜年。
孝子進入朋友和鄰居家時必先去掉孝巾,忌戴孝巾入室。借別人藥罐用后忌立即還
須待對方用時自己來取。
產婦忌入外人家。
婦女忌坐、跨扁擔。
婦女上船,忌從船頭上,忌立于船頭。鄰人忌入產婦臥室。
喜慶宴席忌用豆腐湯。
食飯后,忌筷子架到碗上。早飯前忌說夢。
行船跑馬不問路,忌問時間。
船民忌“沉”、“翻”、“干”等字音。“盛飯”改“添飯”。藝人忌“夢”字音,改夢字音為“混”字音。
坐席忌坐上下各一,左右各二。
解放后,隨著教育與科學的普及,上述禁忌凡屬漏俗,尤其有些輕視婦女的漏俗已全部廢除。
老河口教育
老河口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科教興市步伐加快,全市現有獨立的科研機構30多所。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先后被省政府命名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制教育市”、“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市”,被國家教委命名為“幼兒教育先進市”。醫療技術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城鄉群眾文化生活豐富,體育活動廣泛普及,市民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建成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體育館、電視調頻發射等。被評為“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連續兩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城市”稱號。自1990年以來,連續三次被評為全國“十佳衛生城市”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還先后榮獲“全國規劃管理先進城市”、“全國房地產管理先進單位”、、“湖北省綠化先進城市”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