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虹橋社區居委會[330503101001]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愛國路社區居委會[330503101002]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新街社區居委會[330503101003]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和睦社區居委會[330503101004]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板橋社區居委會[330503101005]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顯洪村[330503101200]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跳家扇村[330503101201]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東雙林村[330503101202]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豈山圩村[330503101203]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邢窯村[330503101204]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后壩村[330503101205]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黃泥村[330503101206]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西陽村[330503101207]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塢塍村[330503101208]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三田漾村[330503101209]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鎮南村[330503101210]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雙林水產村[330503101211]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漾灘村[330503101212]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趙家兜村[330503101213]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新豐兜村[330503101214]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曹橋村[330503101215]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周家兜村[330503101216]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土山村[330503101217]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千畝山村[330503101218]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勤裕村[330503101219]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黃龍兜村[330503101220]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倪家灘村[330503101221]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雉頭村[330503101222]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吳家莊村[330503101223]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箍桶兜村[330503101224]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七星橋村[330503101225]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花盤兜村[330503101226]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儒林村[330503101227]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花城村[330503101228]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向陽村[330503101229]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俞家埭村[330503101230]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華橋村[330503101231]
-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蓮花兜村[330503101232]
長途區號:0572 | 郵政編碼:313000 | |
車牌號碼:浙E | 行政代碼:330503(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南潯區 | 行政級別:鎮 |
[概況]雙林鎮地處杭嘉湖水鄉平原金三角中心,全鎮區域面積99.6平方公里,下轄33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8.28萬人。雙林鎮水陸交通十分便捷,橫貫東西的長湖申航復線、湖嘉申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之中,交通條件、區位優勢將更加突出。雙林是典型的水鄉文化古鎮,舊鎮區古跡名勝甚多,古橋、小巷、臨河廊棚隨處可見。北柵塘河,萬元、化成、萬魁“三姐妹”橋同跨塘河并峙鼎立,氣勢雄偉,為中外橋梁史所罕見。雙林鎮是浙江省首批教育強鎮、浙江省首批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單位、湖州市十大經濟強鎮之一、浙江省“綜合實力百強鄉鎮”(2004年列68位)。2005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27.4億元,增長36%;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31億元,增長30%;實現財政總收入1.52億元,增長12%。
(一)創新技術,強化特色,工業經濟實現新突破。立足雙林實際,按照“工業立鎮、經濟強鎮”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雙林的工業基礎和產業優勢,大力實施了“835”和“136”工程戰略,規模企業進一步做大做精做強,塊狀經濟進一步做特做優做廣;在積極爭取了省特色機電產業集聚區和市級重點工業功能區的基礎上,積極做好招商引資和科技創新,不斷擴大總量、提升質量;積極營造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為企業出點子,當參謀,提供優質服務,充分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一心一意謀發展。幾年來全鎮各項經濟指標完成情況持續上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工業總產值從2003年的72.5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28億元,年均增速為32.7%。
(二)調優結構,打實基礎,農業經濟取得新成績。緊緊圍繞“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的主題,不斷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促進了農村經濟效益的提高。以著力推進農業生產基地規模化、產品品牌化、產業特色化、發展生態化為目標,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現已形成了黃花梨、青蝦、珍珠、苗木、葡萄、牛蛙、獺兔、甲魚等特色產業。加大了農村基本設施建設的投入,近三年來累計投入國家和集體資金6000余萬元用于“百千”工程、“康莊”工程、“土地整理”工程。這幾年來,全鎮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總產值從2003年的2.7億元提高到2005年的3.6億元,年均增速為15.7%;農民人均收入從2003年的5872元增加到2005年的7403元,年均增速為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