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白圩鎮 塘紅鄉 三里鎮 西燕鎮 大豐鎮 澄泰鄉 鎮圩鄉 明亮鎮 喬賢鎮 巷賢鎮 |
長途區號:0771 | 郵政編碼:530000 | |
車牌號碼:桂A | 行政代碼:450125 | |
隸屬政區: 南寧 | 行政級別:縣 |
歷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本縣為桂林郡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上林縣。此后隸屬關系和轄境雖屢有變動,但縣名歷宋、元、明、清一直未變。咸豐七年八月初八日(1857年9月25日)李錦貴率農民起義軍攻占縣城,改上林縣為澄江縣。同治元年(1862年)李錦貴病逝,不久清軍攻占縣城,復改為上林縣。民國時,上林縣名沿清代不變,初屬廣西南寧道。民國15年(1926年)廢道,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29年(1940年)劃屬武鳴行政督察區。民國31年(1942年)并區,屬廣西省和第四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上林縣初隸南寧專區專員公署。1951年改屬賓陽專區。1956年,桂西壯族自治區成立,直隸自治州。1952年10月,本縣北部的藍甲、古蓬、安良、北更、馬蹄、思吉等6個鄉劃歸忻城縣。1953年劃馬山縣福蘭鄉弄步屯歸本縣管轄。1956年劃忻城縣龍門鄉內釋屯歸本縣。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改屬南寧專區員公署,1971年屬南寧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58年冬,上林縣、賓陽縣合并,改稱賓林縣。翌年夏,上林、賓陽分開,恢復上林縣建置至今。2003年6月27日,上林縣并屬南寧市管轄。
地理位置
上林縣位于廣西中南部,大明山東麓,東北鄰興賓區,南接賓陽縣,西南毗武鳴縣,西北連馬山縣,北靠忻城縣。縣城大豐鎮距廣西首府南寧市128公里。
氣候特點
縣境地處低緯度地區,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屬南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年平均氣溫20.9℃,最高氣溫39.7℃,絕對最低氣溫零下1.7℃,年平均降雨量為1789.2毫米,是廣西六大暴雨區中心之一。
面積人口
縣境東西最大橫距50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5公里,總面積1890公里。全縣總人口46.7萬人,其中農村人口41萬人,城鎮人口5萬人。
行政區劃
上林縣轄7鎮4鄉:大豐鎮、明亮鎮、巷賢鎮、白圩鎮、三里鎮、喬賢鎮、西燕鎮、澄泰鄉、塘紅鄉、木山鄉、鎮圩瑤族鄉。全縣共有115個村委會,16個社區,1280個自然莊。縣人民政府駐大豐鎮。
民族文化
全縣聚居壯、漢、瑤、苗等12個民族,其中80%以上為壯族。全縣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別具一格的少數民族風情和豐富多彩的壯鄉民族文化,特別是壯族多聲部民歌,形成了開放、寬容、創新的文化氛圍。
自然資源
重要的礦產資源有黃金、五氧化二釩、滑石、石英石、錳礦、鉛鋅礦、紅銻礦、鐵礦、煤炭、大理石、石灰石、水晶、花崗巖、方解石等31種。土特產有明山牌優質大米、大明山紅碎茶、綠茶、八角、果蔗等。主要旅游風景區有大明山、大龍湖、三里·洋渡和不孤村人文景觀。
經濟概況
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7.61億元,增長13.60%, 1996年以來首次實現超過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全縣財政收入在五年來保持12%以上增長速度的基礎上,增速達到13.97%,全年完成財政收入12886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93億元,增長25.30%;全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405元,增長12.71%;農民人均純收入2454元,增長10.75%,繼續保持超過兩位數的增速。
旅游景點
大明山旅游風景區
大明山已列為廣西三大旅游名山之一,其大部分旅游景區在上林境內。山上有獨特的風景地貌,幽景、奧景、險景、水景和意景兼而有之……
大龍湖風景區
大龍洞風景區分為水庫區和巖洞區。水庫是攔蓄地下水而成的人造高山平湖,又稱大龍湖,長13公里,湖區碧水連天,波光粼粼……
三里•洋渡風景區
洋渡風景區具有“小桂林”之稱,山清水秀,奇峰競姿,巖洞各異,鐘乳石千姿百態……
不孤村人文景區
不孤村位于上林縣白圩鎮,不孤村素以崇教尚學聞名,村中"不孤書院"遺址可追溯至明朝。"一等人為家為國,兩件事種田讀書",文風日盛,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