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符家川鎮 內官鎮 饞口鎮 稱鉤驛鎮 魯家溝鎮 西鞏驛鎮 寧遠鎮 李家堡鎮 鳳翔鎮 香泉回族鎮 杏園鄉 葛家岔鎮 白碌鄉 石峽灣鄉 新集鄉 青嵐山鄉 高峰鄉 石泉鄉 團結鎮 |
長途區號:0932 | 郵政編碼:743000 | |
車牌號碼:甘J | 行政代碼:621102 | |
隸屬政區: 定西 | 行政級別:市轄區 |
安定區位于甘肅中部,北靠工業重鎮蘭州,南臨古都西安,既是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又是定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該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曾有“隴中苦甲天下”之說。2001年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組織宣傳委員會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
安定區轄2個街道、12個鎮、7個鄉:中華路街道、永定路街道、鳳翔鎮、內官鎮、饞口鎮、稱鉤驛鎮、魯家溝鎮、西鞏驛鎮、寧遠鎮、李家堡鎮、團結鎮、香泉回族鎮、符家川鎮、葛家岔鎮、白碌鄉、石峽灣鄉、新集鄉、青嵐山鄉、高峰鄉、石泉鄉、杏園鄉。
歷史沿革
北宋紹圣二年(1096年)始筑定西城,與此前已筑成的安西城(今巉口鎮東川村、平西城(今魯家溝鎮南川村)共同組成北宋王朝在這一區域的軍事防御體系,隨著軍事戰略位置的上升,北宋王朝將今安定區域定名為“定西寨”,成為正式軍事建制,隸屬鞏州管轄。
定西寨成為金人統治區域后,金皇統二年(1142年)始建定西縣,仍屬鞏州管轄,金貞祜四年六月(1216年)升為州,轄定西、安西、通西等縣。
元朝建立后,繼續沿用金制,定西州建制保留,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元王朝將定西州改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
隨著明王朝政權的日趨鞏固,定西區域軍事戰略地位下降,明洪武十年(1 377年)明王朝將定西州降為安定縣,隸屬陜西布政使司鞏昌府,清又隸屬甘肅省鞏昌府。
民國三年(1914年)民國政府又將安定縣改為定西縣。1949年8月14日定西解放,16日成立了定西縣人民政府。2003年9月24日,撤銷定西縣,設立安定區。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對安定區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十分重視,七十年代周恩來總理來定西視察,給定西人民極大的關懷。1982年,國務院決定進行“三西”建設,把定西縣列為“三西”建設范圍,省委、省政府的歷屆領導都把定西作為全省的重點,進行具體指導和幫助。全縣人民發揚“領導苦抓,部門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我百之”的頑強拼搏精神,向貧苦發起挑戰,不斷實踐,不斷創造,走出了一條自己脫貧致富的路子,就是有水的地方走水路,無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三條路子,突出支柱產業、鄉鎮企業、勞務輸出三個收入門路,依靠科技,狠抓地膜糧食、洋芋、集雨節灌和興修梯田四大工程建設,使全縣的經濟發展和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就,到1999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47億元,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7億元,糧食總產值達到16.7萬噸,再創歷史最高水平,其中洋芋總產值達到69萬噸,財政收入達到73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88元,全縣人民基本解決溫飽.對定西的發展變化,中央領導同志十分關注,僅在1995年-1999年五年內,就有江澤民、李鵬、喬石、朱镕基、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國家計委、科技部等有關部委領導同志先后來定西視察,指導工作,并對定西加快發展的路子給予充分肯定。1995年12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定西后欣然題詞“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希望的定西,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寬松的投資環境,更有著十分堅強的政治優勢,獨特的區位優勢是發展經濟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一、交通方便。蘭州中川機場距定西150公里,隴海鐵路、國道310、312線穿境而過,地方公路和縣鄉公路縱橫交錯,總數達18條600多公里,柳(蘭)-饞(定西)高速公路即將開通,天蘭鐵路復線已于日前動工興建,縣城距省會蘭州僅90公里,素有“蘭州門戶,甘肅咽喉”之稱。四通八達的交通使定西縣成為全省主要的交通樞紐,特別是歐亞大陸橋的貫通,作為交通要沖的定西,更有利于發揮多層經濟輻射的功能,有著戰略性發展的地位。
二、農作物資源豐富。本縣盛產小麥、豆類、玉米、馬鈴薯、糜谷等糧食作物及胡麻、蕓芥、大麻等經濟作物,肉、奶、毛、羊絨等畜產品也比較豐富。是全省馬鈴薯、胡麻和豆類的主要產區之一。
三、電力資源充足。縣內屬劉家峽大電網供電,城區設有11萬伏輸變電站,鄉村通電率達100%。
四、通訊事業發達。郵電通訊服務設施齊全,開通國內、國際直撥電話、無線尋呼、業務傳真等多項服務。計算機與國際互聯網連接。可直接在網上發送電子郵件,互通信息,保證信息暢通。
五、城市基礎設施完善。縣城規劃面積達到10.2平方公里,主干道路10余條,市場星羅棋布,商貿日漸活躍,已建成專業(綜合)市場6處,城區供水能力每日達到3萬噸,管網配套,供水充足。
六、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較高。全區46萬人口中,擁有28萬勞動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8%以上。
七、文化、教育、衛生及旅游服務等設施完善。城區有大專院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3所,中學4所,小學7所,幼兒園3所,影劇院2處。同時,還有文化中心、群藝館、圖書館、俱樂部、西巖寺森林公園和玉湖公園等文化游樂場所;有醫院3所、衛生院2所,歌舞廳、酒店、旅店、飲食服務等場所達150多家,功能齊全,設施完善。
八、投資環境優越,招商引資政策優惠,各項服務周到,措施到位。區上成立了招商引資工作團,由正副區長親自任正副團長,下設辦公室,專門負責招商引資工作,開展全方位服務,同時,還出臺了一系列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區政府決定,區計劃局(招商辦)具體負責各項優惠政策的貫徹落實工作。
九、地方工業異軍突起,體系完善。工業基本形成了以輕紡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地毯、淀粉系列、食品系列、螺釘、活塞環、建材、塑編及塑料橡膠產品等,1999年工業總產值達到3.33億元.
十、自然資源獨特,物產豐富,種類繁多。全縣總流域面積3638.7平方公里,地跨東經104°37′,北緯35°35′,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1750-2580米之間,城區海拔1898米。年降水量為350-500mm,年平均氣溫6°C,無霜期100-160天。境內土地資源廣闊,生物種類繁多,盛產黨參、當歸、紅(黃)芪等多種名貴中藥材,和已經形成的建筑建材、地毯、洋芋(馬鈴薯)、畜牧、果菜等支柱產業以及初具規模的礦泉水廠和亟待開發的地熱資源、泥炭等礦產資源等等,是廣大投資開發者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