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門灘村委會[431102105200]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土塘村委會[431102105201]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六塘村委會[431102105202]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橫石村委會[431102105203]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金灘村委會[431102105204]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包田村委會[431102105205]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克勤嶺村委會[431102105206]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陽明村委會[431102105207]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坪頭村委會[431102105208]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良灣村委會[431102105209]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社公山村委會[431102105210]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炭木橋村委會[431102105211]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杉樹山村委會[431102105212]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張家漕村委會[431102105213]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花山嶺村委會[431102105214]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青山觀村委會[431102105215]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羅家橋村委會[431102105216]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畫眉山村委會[431102105217]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江邊村委會[431102105218]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古楓亭村委會[431102105219]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雙江橋村委會[431102105220]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喜塘村委會[431102105221]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橋頭村委會[431102105222]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曉橋村委會[431102105223]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油草塘村委會[431102105224]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梁木橋村委會[431102105225]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毛竹園村委會[431102105226]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山塘嶺村委會[431102105227]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雷公洞村委會[431102105228]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對門嶺村委會[431102105229]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文峰村委會[431102105230]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龍江寺村委會[431102105231]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天字地村委會[431102105232]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六合宮村委會[431102105233]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菱角塘鎮翟江洞村委會[431102105234]
長途區號:0746 | 郵政編碼:425000 | |
車牌號碼:湘M | 行政代碼:431102(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零陵區 | 行政級別:鎮 |
"菱角塘鎮位于區境中東部,距零陵城區6公里。東臨郵亭圩鎮,南接凼底鄉和雙牌縣,西與南津渡、七里店辦事處毗鄰,北與接履橋鎮接壤。鎮政府駐六塘村,轄六塘、土塘、門灘、橫石、曉橋、油草塘、橋頭、山塘嶺、金灘、良灣、社公山、陽明、包田、坪頭、克勤嶺、杉樹山、炭木橋、喜塘、雙江橋、古楓亭、張家漕、花山嶺、畫眉山、羅家橋、青山觀、江邊、梁木橋、茅竹園、六合宮、天字地、文峰、雷公洞、對門嶺、龍江寺、翟江洞35個村。
鎮以駐地菱角塘命名。相傳這里多池塘,塘中盛產菱角而得名。解放前,境內設六區,共15個鄉,1956年撤區并鄉時,并為茶林寺、麻江、菱角塘、天字地4個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置紅旗公社;1962年恢復區建制,為菱角塘區;1965年劃出七里店公社歸零陵區。1984年改為菱角塘鄉。1986年經省政府批準菱角塘撤鄉建鎮。1995年撤區并鄉,將菱角塘、喜塘、天字地等3個鄉、鎮合并為菱角塘鎮。
全鎮總面積157.8平方公里,耕地2420公頃,7937戶,32288人。境內東南部山嶺巍峨,均系南嶺余脈。金牛嶺山峰挺秀,丫髻嶺山徑盤旋。瀟水南來北往,雙牌右干渠貫穿全鎮,另有花山嶺水庫(小一型)一座。境內永連公路穿鎮而過,系通往南六縣和廣東的咽喉要道。該鎮是湖南省雜交水稻制種專業第一鎮,又是林木、板栗、柑桔的重點產區。鎮經濟中鄉鎮企業和商貿經濟占有較大比重,鎮年工農業生產總值20880萬元,年財政收入110萬元。
境內有永州市客車修制廠、紅薯粉絲廠、竹溪營養食品廠、寶石廠、拼板廠等。有中學2所、小學23所,醫療機構5個。有充滿神話色彩的金牛嶺和正在建設中的金牛山莊。距金牛嶺西約公里處有一大型巖洞,名曰堯帝洞,相傳遠古時代堯帝到南蠻之地降魔治水,曾歇于此洞而得名。此洞內部寬闊、幽深莫測,景觀萬千,極具考古價值,是人們游覽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