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衛東鎮 古城鎮 城關鎮 三要鎮 靈口鎮 陳耳鎮 寺耳鎮 巡檢鎮 石坡鎮 石門鎮 麻坪鎮 景村鎮 保安鎮 謝灣鄉 永豐鎮 廟坪鄉 柏峪寺鄉 寺坡鄉 高耀鄉 王嶺鄉 廟臺鄉 上寺店鄉 駕鹿鄉 四皓鄉 洛源鎮 |
長途區號:0914 | 郵政編碼:711400 | |
車牌號碼:陜H | 行政代碼:611021 | |
隸屬政區: 商洛市 | 行政級別:縣 |
洛南縣地處秦嶺東段南麓。陜西省東南部,為商洛市下轄的一個縣。距省會西安158公里。面積2823平方公里,46萬人,東與河南盧氏、靈寶交界,南與丹鳳、商州相連,西與華縣、藍田接壤,北與華陰,潼關交界,素有陜西“東南門戶之稱?h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郵編:726100。代碼:611021。區號:0914。拼音:Luònán Xìan
歷史沿革
洛南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遠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初期,先民們就在此安居,繁衍生息。唐虞時代屬商國。夏商時隸于梁州。周時武王、成王歸馬于華山之陽,稱華陽地。春秋為晉。戰國屬秦。秦統一中國后,屬內史地,設華陽縣,故治在今縣城東南武谷川的古城街。西漢屬弘農郡。東漢屬京兆尹。魏又屬弘農郡。晉、后魏屬上洛郡。均設上洛縣。后周設拒陽郡拒陽縣。隋屬商州。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拒陽,以縣城在洛水之南易名洛南。
洛南縣轄:城關鎮、永豐鎮、石坡鎮、衛東鎮、古城鎮、石門鎮、景村鎮、廟灣鄉、靈口鄉、上寺店鄉、黃坪鄉、廟臺鄉、馬河鄉、謝灣鄉、白洛鄉、四皓鄉、胡河鄉、瓦子坪鄉、洛源鄉、保安鄉、張坪鄉、眉底鄉、周灣鄉、商樹鄉、李河鄉、梁頭塬鄉、桑坪鄉、陳耳鄉頁山河鄉、寺坡鄉、巡檢鄉、三元鄉、駕鹿鄉、窄口河鄉、陳墹鄉、栗峪鄉、麻坪鄉、孤山鄉、油房鄉、八里橋鄉、窯底鄉、寺耳鄉、胭脂河鄉、伍仙鄉、三要鄉、李塬鄉、王嶺鄉、高耀鄉、四岔鄉、柏峪寺鄉、楊村鄉、油泉鄉、牛灣鄉、楊圪lao鄉、張河鄉、花廟鄉、祖師鄉、尖角鄉、官橋河鄉、廟坪鄉、峰陵鄉。
2000年,洛南縣轄15個鎮、1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5518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城關鎮 68800 景村鎮 23560 古城鎮 27680 三要鎮 15686 靈口鎮 22474 陳耳鎮 5649 寺耳鎮 5416 巡檢鎮 9487 石坡鎮 21344 石門鎮 26611 麻坪鎮 17603 洛源鎮 17524 保安鎮 25662 衛東鎮 12132 永豐鎮 22262 八里橋鄉 11033 廟坪鄉 16131 楊圪勞鄉 12521 油泉鄉 3460 柏峪寺鄉 6995 寺坡鄉 11603 高耀鄉 11665 王嶺鄉 6335 廟臺鄉 4024 上寺店鄉 3008 梁頭塬鄉 5105 伍仙鄉 3871 駕鹿鄉 8940 四皓鄉 14811 謝灣鄉 13791
洛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據考證,遠在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境內河口、焦村遺址山土的大量石器帶有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顯著特征。近年來,考古學者又在洛河、石門河、縣河交匯處的“龍牙洞”中相繼發掘出古猿人牙齒化石及大熊貓和貘的牙齒化石,把洛南的文明史又向前推進了近百萬年。史載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史官倉頡曾隨黃帝南巡到洛南,“登陽虛之山,臨于玄扈洛汭之水”,“指掌而創文字”。其字28個。
洛南屬革命老區,是鄂豫陜、豫鄂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唐澍、劉志丹、徐向前、程子華、徐海東、劉華清、李先念、汪鋒等曾揮戈秦蟒,轉戰洛水。
今日的洛南,交通便利,是隴海線和312國道兩大交通大動脈的連接點,境內公路成網,四通八達,村村相連;郵電通訊覆蓋全縣,程控電話、無線尋呼覆蓋城鄉;思力供電充足,是陜南率先實現村村通農電的縣份,現有裝電容量4.85KVA;商貿交易便利活躍,工業生產門類比較齊全,形成了以采礦、冶金、建材、化工、食品、醫藥等具有地方特色為主導產業的格局。
經濟狀況
洛南縣以農業為主,洛南地質成礦條件較好,礦藏資源豐富,經地質普查勘探,探明礦藏有34種。其中金屬礦有金、銀、銅、鐵、鉬、鉛、錸、鋅、鎢、稀土等,集中分布在秦嶺小山脈中;非金屬礦有煤、鉀長石、白云石、水泥灰巖、水晶、硅石、大理石、葉臘石、透輝石、透閃石、麥飯石、磷灰石、粘土等,主要分布在縣境中部和東南部。
地理位置
洛南縣位于陜西省東南,秦嶺東段南麓,洛河上游。介于北緯33°52′00″—34°25′58″、東經109°44′10″—110°40′06″之間。北依秦嶺與華陰、潼關縣相鄰,南憑蟒嶺與商州市、丹鳳縣毗連,東與河南省靈寶、盧氏縣接壤,西同華縣、藍田縣、商州區交界。東部有近百里長的省界線,延伸于秦豫邊陲。
縣城與相鄰縣距離為:西經葡萄嶺距商州市區72公里,西南經胡河妗子溝距商州市區45公里,南經楊洞距丹鳳縣城71公里,北經黑彰距潼關縣城72公里,東南經箭桿嶺距河南省盧氏縣城135公里,西距西安市155公里,東北經河南道距首都北京1200公里、經山西道距北京1100公里。素有“陜西東南門戶”之稱。今縣政府位于城關鎮。
行政區劃
全縣共有25個鄉鎮,383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委會,3029個村民小組。
洛南縣地圖 25個鄉鎮:洛源鎮、保安鎮、衛東鎮、永豐鎮、謝灣鄉、四皓鄉、城關鎮、廟坪鄉、景村鎮、古城鎮、柏峪寺鄉、寺坡鄉、三要鎮、王嶺鄉、高耀鄉、靈口鎮、廟臺鄉、上寺店鄉、石門鎮、麻坪鎮、石坡鎮、巡檢鎮、陳耳鎮、寺耳鎮、駕鹿鄉
自然資源
洛南屬暖溫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礦產、生物、水力、旅游四大資源開發潛力巨大。洛南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已探明和正在利用的礦產資源有金、銀、鉛、鉬、煤、鉀長石、水泥灰石、粘土、水晶等38種。
洛南生物資源得天獨厚,種類繁多。水杉、雪松、銀杏等稀有樹木遍布,大鯢、林麝、青羊等珍稀生物在此棲息,設立了靈口大鯢自然保護區,填補了全地區沒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空白,結束了北亞熱帶沒有大鯢自然保護區的歷史。
洛南中藥材量大、質優、連翹、丹參、桔梗、秦皮、菖蒲收購量居全國之首。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全縣總徑流量8.499億立方米。高于全省人均水平。水能理論蘊藏量12.3萬千萬瓦。
耕地資源:洛南縣是“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區,全縣土地總面積423.8萬畝,其中耕了49.6萬畝。
洛南核桃林業資源:全縣林業資源比較豐富,林業用地面積248.91萬畝,常見樹種160多個品種,主要有柏、松、殼斗、樺 樹、楊樹、玄參、核桃、柿子、薔薇、漆、苦木、槭及竹亞等科。
水資源:水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河流遍布,餌類生物豐富,全縣水庫22座,總庫容1348萬立方米。
礦藏:洛南地質成礦條件較好,礦藏資源豐富,經地質普查勘探,探明礦藏有34種。其中金屬礦有金、銀、銅、鐵、鉬、鉛、錸、鋅、鎢、稀土等,集中分布在秦嶺小山脈中;非金屬礦有煤、鉀長石、白云石、水泥灰巖、水晶、硅石、大理石、葉臘石、透輝石、透閃石、麥飯石、磷灰石、粘土等,主要分布在縣境中部和東南部。
地理氣候
洛南縣屬于暖溫帶南緣季風性濕潤氣候。由于群山連綿,起伏懸殊,具有明顯山區氣候特征。季風影響明顯。冬季氣候寒冷,雨雪稀少,為一年中干燥季節;春季氣溫回升較快,降水逐漸增多,如果伴有大風,土壤蒸發加劇,極易形成春旱,當寒潮入侵時,往往出現凍害;夏季是一年中最高氣溫季節,也是降水量最大的季節,雨量集中,多有雷陣雨、暴雨出現,有時伴有冰雹,有時還出現局部伏旱和夏旱;秋季氣溫速降,初期多有連陰雨,常常形成澇災,末期偏少,天氣晴朗,秋高氣爽。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在植物生長季節中,太陽輻射較強,日照時數多。但因氣溫、降水年際變化大,常有旱澇霜雹等災害出現。
旅游服務
目前,洛南全縣已建成和即將修復的旅游景點主要有洛南文廟、倉圣祠、南藥王韋善俊廟、玉虛洞、香山溶洞、羅漢洞、老君山景區、秦嶺觀華山、華嚴寺、高山景區、兌山景區、封子山景區、石龍廟景區、翁溝景區、云架山景區、縣城人工湖、洛南縣中心廣場、人民廣場、饅頭山森林公園等。
饅頭山按照我縣旅游業“十一.五”的目標:到2010年,爭取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50萬人左右,其中,海外游客3萬人,旅游收入共計3億元,通過旅游產業規模的擴大,可增加就業崗位3萬個,將有力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努力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文化教育
洛南文化風俗和商州、丹鳳基本一樣,接近陜西關中,其方言也基本同于陜西官話。
洛南縣堅持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積極實施校舍建設、教育信息化、素質教育、教育形象、教育強縣工程,實現了全縣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目標。
從2001年至今,共投資1億多元,拆除危房校舍14萬余平方米,修繕加固校舍3.38萬平方米,新建校舍14.5萬平米,基本消除了中小學危漏校舍,滿足了初中生源增長需要。同時,投資近3000萬元,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為全縣各中小購置圖書、添置實驗儀器和體音美器材,建起教育衛星地面接收站168個,安裝中小學微機室53個,配置微機1645臺,建成 校校通項目學校26個,多媒體教室8個,配備電教室56個。全縣初中以上電腦教育普及率達98%以上,中心小學普及率達39%以上,使現代化教育教學裝備走進了貧困山區學校。近年來,該縣在全縣中小學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工程,堅持面向每一類教育,面向每一類學校,面向每一類學生,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的原則,狠抓學科建設、教育科研和學生特長培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他們還在全縣中小學廣泛開展了“文明校園”、“綠色示范學!薄ⅰ暗掠翱趯W!钡葎摻ɑ顒樱h共創建省、市、縣級文明校園45所,創建市縣級示范學校24所。
目前,全縣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99.8%,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98.98%,實現了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目標。 洛南中學為省級重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