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鎮才民村委會[350823107201]
- 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鎮溪北村委會[350823107202]
- 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鎮嶺和村委會[350823107203]
- 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鎮中興村委會[350823107204]
- 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鎮溪東村委會[350823107205]
- 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鎮溪西村委會[350823107206]
- 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鎮下才村委會[350823107207]
- 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鎮才溪村委會[350823107208]
- 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鎮曾坑村委會[350823107209]
- 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鎮大貴村委會[350823107211]
- 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鎮下王村委會[350823107212]
- 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鎮陳坑村委會[350823107213]
- 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鎮榮石村委會[350823107214]
- 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鎮黃竹村委會[350823107215]
長途區號:0597 | 郵政編碼:364000 | |
車牌號碼:閩F | 行政代碼:350823(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上杭縣 | 行政級別:鎮 |
聞名遐邇的上杭“才溪”,其地名演變,饒有興趣。
七百多年前,才溪一帶是深山老林,溪流淙淙,俯拾皆柴。最早在這兒開基的劉姓的老兩口,他們叫這地方為“柴溪”。至今這劉家古基,才溪人稱為元坑。元者,始也。
過了許多年,一位從語口市(即今舊縣)往白石村(即今長汀縣城)的陳姓客商,經過“柴溪”的山林腹地,迷失子方向。猶豫之時,人蹲在小溪旁捧水解渴,忽見溪中漂來一片青菜葉,客商大喜,想到“有菜必有人家”,于是沿溪而上,來到一塊大烏石頭房的劉家歇息。客商認為此地森林茂密,氣候溫和,土質肥沃,屯墾開田,必將有利子孫,并將“柴溪”改稱“菜溪”,以作紀念。
若干年后,陳姓客商果真棄商經農,帶領兒孫重回舊地,安營扎寨開發菜溪。這時,他發現橫貫村中南北有一條大溪流,況且“菜溪”名稱嫌俗氣,遂把這條大溪改稱“財溪”,以示發財致富,財星高照。免得音韻相同誤喊,又把前幾年發現的那條菜溪改為元坑溪。
過了一、二百年,從寧化石壁逐漸搬來不少移民,人煙漸稠,廬舍漸增,最多時達到達24姓人家。那時,財溪村里的年青男女都愛唱山歌。他們以山歌作為通婚聯姻的媒介,傾吐相互間的愛慕之情。有一年,溪南村的一位姑娘與溪北村的一位小伙子,以山歌對唱聯姻傳為佳話,轟動了整個財溪。他們音色圓潤,感情真摯。結婚那天,一位秀才給他們新房門上寫了一副對聯:
才女配才郎結締良緣青鸞交舞
溪南與溪北聯成佳偶紫燕雙飛
后來人們取對聯開頭字各一作地名,即為才溪了。
72年前,才溪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了紅色蘇維埃政權,為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壯大做出了重大貢獻,贏得了中央蘇區“第一模范區”的光榮稱號。為總結和推廣才溪人民以革命戰爭為中心,搞好政權、經濟、文教等建設的經驗,1933年11月,毛澤東同志來到才溪,進行廣泛、深入的社會調查。他走村入戶,到田間地頭,與蘇區干部群眾推心置腹地談心,面對面地交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總結了才溪鄉政權建設、擴大紅軍、擁軍優屬、經濟建設、支援前線、文化教育等模范事跡,寫下了著名的《才溪鄉調查》,為全蘇區樹立了光輝的榜樣,解決了“在國內革命戰爭環境下,根據地建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這個主要問題,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的形成進一步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