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勝利街道 巨源鎮 永源鎮 民主鄉 團結鎮 |
長途區號:0451 | 郵政編碼:150000 | |
車牌號碼:黑A | 行政代碼:230104 | |
隸屬政區: 哈爾濱 | 行政級別:市轄區 |
道外區位于哈爾濱市中北部,北緯45°20′-46°20′、東經126°15′-127°30′。東與太平區接攘,西與道里區以濱洲鐵路線為界,南接南崗區,北與肇東、呼蘭毗鄰。總面積256.6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40.62平方千米。總人口68.9萬人(2004年),其中非農業人口61.31萬。(注:以上為2006年行政區域變動之前的資料。目前暫缺新的資料。)
區人民政府駐北十四道街55號。郵編:150026。代碼:230104。區號:0451。拼音:Daowai Qu。
行政區劃
道外區轄22個街道、3個鎮、1個鄉:靖宇街道、太古街道、東萊街道、濱江街道、仁里街道、崇儉街道、振江街道、東原街道、大興街道、勝利街道、南馬街道、民強街道、大有坊街道、南直路街道、化工街道、火車頭街道、新一街道、三棵樹大街街道、水泥路街道、太平大街街道、黎華街道、新樂街道、團結鎮、永源鎮、巨源鎮、民主鄉;青年農場。
歷史沿革
道外區,原以中東鐵路分界,其西稱“道里”,其東稱“道外”。道外,原稱“傅家店”,以早年傅氏兄弟于此開小客店、大車店形成聚落,遂稱傅家店。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新任濱江廳江防同知何厚琦認為“店”字義狹,將“店”字改為“甸”,故稱“傅家甸”。
道外一帶,清代中葉以后屬阿勒楚喀副都統轄地。清末添設民官,1907年1月23日(清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初十日),吉林將軍等奏準,設置濱江廳,管轄傅家店、崗家店(今道外八區)、四家子(今道外十六道街)等地。濱江廳同知朱啟經于同年4月18日(清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初六日)“開篆視事”,廳署設于今道外區南十一道街。隸屬哈爾濱關道(即濱江關道)。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改隸雙城府。后因轄區過小,于1910年(清宣統二年)前后將雙城府、阿城縣沿江一些地方劃歸濱江廳管轄。轄區東西寬70余華里,南北長40余華里。同年改隸吉林行省西北路道。中華民國成立后,1913年3月,將濱江廳改為濱江縣,翌年6月將西北路道改稱濱江道,遂改隸濱江道。1916年為繁榮傅家店,將四家子(今十六道街)辟為新市街,并逐步擴展到二十道街。同年12月,濱江縣署移駐四家子。1919年將阿城縣的圈河、太平橋一帶劃歸濱江縣管轄,辟為商埠。1929年2月,改由吉林省直轄。同年5月,設立濱江市政籌備處,劃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橋為濱江市轄區,濱江縣只管農村部分,實行市、縣分治。直隸吉林省。東北淪陷后,1933年7月1日,并入哈爾濱特別市。1938年7月1日,偽哈爾濱市公署公布市區條例,廢止保甲制,實施區制,將傅家甸地區(太平橋除外)劃分為東傅家區和西傅家區。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將原東、西傅家區合并為道外區。1946年9月,又將道外區劃分為東傅家區和西傅家區。1948年7月,市政府決定調整行政區劃,將東、西傅家區劃分為東、西、北3個傅家區。1949年10月,撤銷北傅家區,分別劃歸東傅家區和西傅家區,東、西傅家區以靖宇九道街分界。1956年8月28日,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東傅家區與西傅家區合并為道外區,同年10月兩區正式合并。1958年11月,將原濱江區的松浦鄉劃歸道外區管轄,并改為松浦人民公社。1963年3月,將郊區農村公社劃歸新恢復的濱江區管轄。1972年8月,撤銷濱江區,將松浦、前進、萬寶3個農村公社劃歸道外區管轄。1983年至1984年,政社分開,將農村公社改為鄉的建制。1985年3月,將松浦鄉改為松浦鎮,將萬寶鄉改為萬寶鎮。
1992年,道外區位于市境東北部,松花江自西而東橫貫全境,是一個“跨江而治”的城市區。東鄰太平區,南接南崗區,西以濱洲線鐵路與道里區分界,西北與肇東市接壤,北與呼蘭縣毗連。全區總面積298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8.2平方公里,風景區面積38平方公里。全區共轄靖宇、太古、東萊、濱江、仁里、南市、崇儉、振江、東原、大興、勝利、南馬路、三電、太陽島等14個街道辦事處和2鎮、1鄉。1992年末全區總人口38.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8萬人;滿、回、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3.4%。區政府駐地靖宇街。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道外區舊名濱江縣,濱江市,東、西傅家區,俗稱傅家甸。松花江自西而東橫貫全境,將道外區分為南、北兩部分。江北地區(含松浦、萬寶鎮、前進鄉)為龍江將軍轄。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清政府在傅家甸設立濱江廳,隸屬于吉林省轄。1909年(清宣統元年)改為吉林省雙城府管轄。1920年黑龍江省省長公署在馬家船口設立了馬家船口市政局,同年2月改為松北市政局,1925年8月改稱松浦市政處。江南傅甸(現道外區)為吉林將軍轄。1913年改稱濱江縣,1927年設市政籌備處,1929年5月建立濱江市,劃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橋為濱江市轄區。濱江縣只管原縣屬農村部分。1932年日軍侵占哈爾濱,翌年將濱江市、松浦市并入哈爾濱市,同時分設東、西傅家區和松浦區。(摘自“道外區政府網站” 等)
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市解放后,又一度將東、西傅家區改為東、西、北傅家區。不久,北傅家區撤銷。1956年東、西傅家區合并改稱道外區。
鏈接:《道外區志·歷史沿革》
2000年,道外區轄14個街道、3個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8371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大興街道 37031 南馬街道 35111 勝利街道 17225 靖宇街道 34926 濱江街道 33951 東原街道 26961 崇儉街道 13793 太古街道 20803 仁里街道 22334 東萊街道 15236 南市街道 9207 振江街道 11762 太陽島街道 2273 三電街道 4577 松浦鎮 42917 松北鎮 29172 萬寶鎮 26439
2003年,道外區轄:勝利街道、南市街道、東原街道、仁里街道、大興街道、濱江街道、南馬路街道、東萊街道、靖宇街道、太古街道、崇儉街道、振江街道、太陽島街道、三電街道、松浦鎮、萬寶鎮、松北鎮。
2004年,以松花江航道為界,將道外區南岸部分(大興、勝利、東原、東萊、太古、南市、靖宇、濱江、南馬、仁里、崇儉、振江街道辦事處)與太平區全部行政區域合并,設立新的道外區。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4]10號),撤銷哈爾濱市太平區,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哈爾濱市道外區管轄;將松北、松浦、萬寶3個鎮,太陽島、三電2個街道劃給新設立的松北區管轄。區劃調整前,道外區面積297.98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3個鎮、14個街道。新的道外區轄23個街道、1個鎮、1個鄉:大興、勝利、東原、東萊、太古、南市、靖宇、濱江、南馬、仁里、崇儉、振江、大有坊、三棵、火車頭、太平、黎華、新樂、新一、民強、化工、南直、水泥23個街道;團結鎮;民主鄉。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6]73號):同意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哈爾濱市道外區管轄。
地圖
附 太平區 (2004年撤銷)
太平區面積240平方千米/248.3平方千米。總人口35萬人(2003年)。
區人民政府駐宏新街1號,郵編:150056。代碼:230105。區號:0451。拼音:Taiping Qu。
【行政區劃】 太平區轄11個街道、1個鎮、1個鄉:黎華街道、南直街道、大有坊街道、新一街道、太平街道、三棵街道、火車頭街道、民強街道、新樂街道、化工街道、水泥街道、團結鎮、民主鄉
【歷史沿革】 太平區,以馬家溝河上的“太平橋”得名。清代屬阿勒楚喀副都統轄地,光緒初年放寬墾荒政策,先后形成了王家店、拉拉屯、三棵樹、韓家洼子等村屯,隸屬賓州廳管轄。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陸氏發起募捐,在馬家溝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橋,人們為祈求安寧,給新修木橋起名“太平橋”。1909年(清宣統元年)設置阿城縣后,分屬賓州府和阿城縣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后,1918年分隸濱江縣和阿城縣。東北淪陷后,1933年7月1日,劃歸哈爾濱特別市管轄。1938年7月1日,偽哈爾濱市公署公布市區條例,廢止保甲制,實施區制,設置太平區。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設立三棵樹區。1946年9月,哈爾濱市政府決定,將三棵樹區改為太平區。1958年11月,將東風公社先后劃歸太平區。1961年和1962年,將東風公社先后劃分為東風、團結、民主3個公社。1963年3月,將郊區3個公社劃歸新恢復的濱江區管轄。1972年8月,撤銷濱江區,又將原劃出的3個農村公社劃回太平區管轄。1983年11月,改革農村公社管理體制,將東風、團結、民主公社改為鄉的建制。1985年5月,將東風鄉改為東風鎮。
1992年,太平區 哈爾濱市所屬的市轄區。位于市境東北部,瀕臨松花江南岸。東與阿城市為鄰,南與香坊區、南崗區接壤,西與道外區毗連,北與呼蘭縣隔江相望。全區總面積24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24.1平方公里。全區共轄民強、大有坊、南直路、化工、火車頭、新一、三棵樹大街、水泥路、太平大街、黎華、新樂等11個街道辦事處和1鎮、2鄉。1992年末全區總人口3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萬人;滿、朝鮮、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1.5萬人。區政府駐地宏南街。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區名由太平區第一座橋——太平橋而得名,1908年,占荒戶陸廷禎發起募捐,用舊木樁和不規則的木板在馬家溝河下游(最初稱溝子沿)架起一座跨河能行馬車的簡易小木橋。當地群眾為祝福人們通行吉利、居住安寧,就把這座橋叫“太平橋”。1918年,濱江縣在圈河、太平橋一帶開商埠,哈爾濱市區逐漸擴大與繁榮,形成集鎮,稱為太平橋鎮。1933年太平區劃歸哈爾濱市特別市管轄,正式定名“太平區”。1946年10月,設置太平區政府。1949年10月,太平區政府改為哈爾濱第六區公所,為哈爾濱政府派出機構。(本段資料出處)
鏈接:《太平區志·歷史沿革》
2000年,太平區轄11個街道、1個鎮、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42180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大有坊街道 45962 太平大街街道 28743 新樂街道 20644 民強街道 8909 南直街道 72446 火車頭街道 36012 三棵樹大街街道 32205 黎華街道 15187 化工街道 19634 水泥路街道 9170 新一街道 50662 東風鎮 52956 民主鄉 29276
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4]10號),調整哈爾濱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哈爾濱市太平區,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哈爾濱市道外區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