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途區號:0455 | 郵政編碼:152000 | |
車牌號碼:黑M | 行政代碼:231283 | |
隸屬政區: 綏化 | 行政級別:縣 |
明水縣面積2308平方千米。總人口35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明水鎮。郵編:151700。代碼:231225。區號:0455。拼音:Mingshui Xian。
行政區劃
明水縣轄5個鎮、7個鄉:明水鎮、興仁鎮、永興鎮、崇德鎮、通達鎮、雙興鄉、永久鄉、樹人鄉、光榮鄉、繁榮鄉、通泉鄉、育林鄉。還有:縣聯社馬場、國營林場、明水種畜場、育林畜牧場、國營第一良種場、國營第二良種場、國營第三良種場。
歷史沿革
明水縣,1923年設治時,以擬劃區域境內有明水泉子(今青岡縣境內),定名為“明水 ”。清末,分屬拜泉、青岡兩縣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后,1923年10月20日,黑龍江省長公署令:“拜泉之興隆鎮,為克山、安達、拜泉各署往返孔道,……亟應建治設官,俾資治理。茲定名為明水設治局”。設治員于同年12月15日抵興隆鎮“蒞局視事”,啟用關防。隸屬綏蘭道。1929年1月,將明水設治局改升明水縣,列三等縣。縣址第一區(原興隆鎮)。明水縣知縣于1月25日啟用“明水縣印”,由黑龍江省直轄。東北淪陷后,初隸黑龍江省,1934年1 2月劃歸龍江省管轄。1938年將縣城改為明水街。1939年6月,改隸北安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劃歸黑龍江省管轄。1947年2月至9月,隸屬黑嫩聯合省。黑嫩聯合省分開后,隸屬黑龍江省。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并后,由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劃歸嫩江專區管轄。1960年5月,改隸松花江專區。1965年6月,隸屬綏化專區。
1992年,明水縣位于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北部。東鄰海倫市,南界青岡縣,西與林甸縣毗連,北抵拜泉縣,西北與依安縣接壤。全縣總面積2308平方公里。全縣共轄15個鄉、鎮。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33.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8萬人;滿、回、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9%。縣政府駐地明水鎮。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明水縣土名三百三,因此地距齊齊哈爾城三百三十里而得名。明水之稱的由來,據《黑龍江志稿》及有關資料記載;在縣城東南三十里處,有一清水泉,俗稱明水泉子,建置縣治時,取為地名。
此地遠在唐虞三代為肅慎地;周以后為穢貊地;漢時屬穢地;后漢、三國時期屬扶余地;晉時仍為扶余奴隸制王國的屬境。后魏、北齊時期屬豆莫婁,隋屬靺鞨黑水部;唐屬黑水靺鞨;遼屬烏延突厥部;金屬蒲與路;元為斡赤斤分地;明屬奴兒干都司統轄地;清初為伊克明安、杜爾伯特二旗的屬地,歸屬通肯副都統管轄;后為青崗、林甸二縣的北境,拜泉縣的南境。民國十二年(1923年)由青崗、拜泉兩縣析置明水設治局,隸屬黑龍江省龍江道管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明水設治局升置明水縣,直隸黑龍江省為三等縣。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縣治改組,成立偽明水縣公署,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劃分為十四省,本縣劃屬新設的龍江省所轄,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新增設北安、東安兩省,又將明水縣由龍江省劃歸北安省管轄。東北光復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設東北為九省,將偽北安、黑河兩省合并為黑龍江省,明水縣為黑龍江省所轄。
2000年,明水縣轄5個鎮、10個鄉:明水鎮、通達鎮、興仁鎮、永興鎮、崇德鎮、團結鄉、雙興鄉、東興鄉、永久鄉、樹人鄉、光榮鄉、繁榮鄉、通泉鄉、育林鄉、友愛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9448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明水鎮 55049 興仁鎮 16061 永興鎮 23860 崇德鎮 22168 通達鎮 20623 團結鄉 21411 雙興鄉 16914 東興鄉 9253 永久鄉 17487 樹人鄉 12428 光榮鄉 15477 繁榮鄉 13715 通泉鄉 20493 育林鄉 18253 友愛鄉 1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