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蒲城縣上王鄉上王村委會[610526208200]
- 陜西省蒲城縣上王鄉浮陽村委會[610526208201]
- 陜西省蒲城縣上王鄉興勝村委會[610526208202]
- 陜西省蒲城縣上王鄉太睦村委會[610526208203]
- 陜西省蒲城縣上王鄉榮光村委會[610526208204]
- 陜西省蒲城縣上王鄉頁坡村委會[610526208205]
- 陜西省蒲城縣上王鄉南王村委會[610526208206]
- 陜西省蒲城縣上王鄉許家坡村委會[610526208207]
- 陜西省蒲城縣上王鄉西山懷村委會[610526208208]
- 陜西省蒲城縣上王鄉雷鳴村委會[610526208209]
- 陜西省蒲城縣上王鄉張王村委會[610526208210]
- 陜西省蒲城縣上王鄉西葦村委會[610526208211]
- 陜西省蒲城縣上王鄉東葦村委會[610526208212]
- 陜西省蒲城縣上王鄉分水嶺村委會[610526208213]
- 陜西省蒲城縣上王鄉紅土坡村委會[610526208214]
長途區號:0913 | 郵政編碼:714000 | |
車牌號碼:陜E | 行政代碼:610526(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蒲城縣 | 行政級別:鄉 |
上王鄉位于蒲城縣城東北15公里處,地處渭北臺塬區,境內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8公里,總面積約75.75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209人,有漢、回兩個民族,其中非農業人口為442人。
境內交通便利,郵電通訊網絡發達,電力充足。響蔡公路,上閆公路縱橫交錯,通達四方,電話裝機已達3300余門,手機用戶800余人,主變容量4000千伏安。
改革開放以來,上王鄉經濟迅速發展,形成以上王街為中心的貿易集市和以響石蓋為軸心的建材市場兩上經濟小區。初步形成了以紅提葡萄、蘋果、養殖及建材業為主的“三產一業”發展格局。2004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12781.86萬元,人均收入1173元,部分村組已達小康水平。民風淳樸,區域穩定,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發展景象。
上王鄉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8攝氏度,日照2360小時,年降水514.7毫米,無霜期218天。總耕地面積4624萬平方米。境內已初步建成糧食、蘋果、紅提葡萄三大農業商品基地。農副產品深加工前景廣闊。
上王鄉北臨陜西蘋果大縣的白水,位于綿延達7公里的金粟北麓,因東西為一川道,故造成了上王一個獨特的區域小氣候,加上土質層深地肥,為蒲城北部少有的蘋果優生區。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至今,在各屆鄉黨委、政府的大力倡導下,廣大干部群眾紛紛響應,大力發展蘋果栽植,目前已發展成為上王鄉一個相對穩定的支柱產業,面積達2萬余畝,年產值可達6000萬元以上,品種也由最初的秦冠、黃元帥發展更新為富士、嘎拉、新紅星、千秋等多個優質品系,產品遠銷大江南北各地市場。經各級領導和專家實地考察后,1996年,上王鄉被授予“綠色食品基地”。
全鄉已形成以水泥企業為主導的建材、建筑、機械修理、運輸、服務等多行業、多門類的企業群體。2004年,四級企業發展到337個,從業人數1880人,總產值6000萬元。
上王鄉歷史悠久,境內文物古跡眾多,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唐玄宗李隆基之泰陵位于本鄉與保南鄉交界的金粟山,陵寢北門在本鄉分水嶺村,舉目遠望有龍飛鳳舞之勢,得名“五龍山”,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西端之堯山(又名浮山),建有堯山廟,古柏蒼勁,蔭郁蔽日,每逢清明,方圓幾十里乃至百余里的人紛至沓來,游山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