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依洛拉達鄉 采紅鄉 候播乃拖鄉 候古莫鄉 竹庫鄉 爾合鄉 牛牛壩鄉 覺洛鄉 典補鄉 洛俄依甘鄉 子威鄉 佐戈依達鄉 農作鄉 巴古鄉 合姑洛鄉 井葉特西鄉 哈洛鄉 峨曲古鄉 樹窩鄉 瓦西鄉 灑庫鄉 依果覺鄉 龍門鄉 尼哈鄉 蘇洛鄉 炳途鄉 九口鄉 瓦古鄉 爾其鄉 樂約鄉 柳洪鄉 洛莫依達鄉 拉木阿覺鄉 龍窩鄉 拖木鄉 |
長途區號:0834 | 郵政編碼:616450 | 面積:2573平方公里 |
車牌號碼:川W | 行政代碼:513436 | 人口:19萬人 |
隸屬政區: 涼山州 | 行政級別:縣 政府地址:巴普鎮 |
美姑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大涼山黃茅埂西麓。縣域介于東經102°53′~103°21′,北緯28°02′~28°54′之間。東鄰雷波縣,西接越西縣,南連昭覺縣,北毗峨邊彝族自治縣,西北與甘洛縣連界,東北同馬邊彝族自治縣接壤?h境南北長94.8公里,東西寬46.4公里?h域實轄面積2731.6平方公里,常耕地面積24.3萬畝,農村人平占有耕地1.69畝。全縣轄8個區,1個鎮,44個鄉,291個村,1475個村民小組;有34276戶,151024人,其中彝族146649人,占總人口的97.1%;漢族4346人,占2.88%;回、蒙、苗、畬、藏等民族(均為城鎮人口)29人,占0.0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5.29人?h人民政府駐地巴普鎮,位于東經103°07′,北緯28°19′,海拔2082米,距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地西昌市170公里。
美姑春秋至秦、漢時期隸屬邛都。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美姑河畔置卑水縣,轄美姑地區,隸屬越巂郡。齊梁時期廢卑水縣,美姑隸屬巂州。隋、唐時期隸屬越巂縣。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至宋代末,美姑屬彝族阿都部和沙馬部管轄。元、明至清初,美姑分別由利利、沙馬、阿卓土司管轄。清乾隆、嘉慶時期,土司先后被各黑彝家支驅走,美姑地區為各大小黑彝家支分割統治。清宣統二年(1910),析西昌縣置昭覺縣,美姑中部、南部和西部劃屬昭覺縣,東部和東北部分別劃屬雷波縣和馬邊縣。但各領縣均未在境內設置政權機構,實為黑彝家支統治。民國時期仍由各黑彝家支分割統治。
1952年4月30日,建置美姑縣,轄美姑東部和南部地區,縣治所甲谷。1956年5月24日,建置洪溪縣,轄美姑北部地區,縣治所依果覺。兩縣均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1959年6月20日,洪溪縣并入美姑縣,縣治所巴普,隸屬關系不變。
美姑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脈與四川盆地西南邊緣交匯處,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大風頂、黃茅埂、連渣果峨、阿米特洛、瓦侯能和等大山分別位于縣境的東部、西部和北部,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東北部最高海拔4042米,東南部最低海拔640米。境內屬低緯度高原性氣候,立體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1.4℃,常年日照充足,年日照1790.7小時。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814.6毫米,但降水量北部多南部少,分布不均。冬季長達135天,年均霜期125天。境內自然災害頻繁,主要有冰雹、暴風雨、泥石流、干旱、寒潮霜凍、低溫等。
縣境內地層除第三系、石碳系缺失和震旦系未出露外,其余均有出露,出露面積最廣的是中生界的三迭系、侏羅系。地下礦藏種類較多,已初步勘探和開發利用的主要有玄武巖、鐵礦、煤、銅礦、石灰石、石膏、硫礦、鋁礬土、水晶石等。土壤有17個土類,以黃棕壤、暗棕壤、紫色土、草甸土為主。
縣境內具有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全縣大小河流和溪溝159條,總長287公里。東北部的瓦侯河流入馬邊河,屬岷江水系,河流全長45公里;美姑河(含下游溜筒河)由北向南出境流入金沙江,境內干流總長142.5公里。全縣河流年涇流量29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91.01萬千瓦,可開發量57.82萬千瓦。美姑河流域地質地形條件最好,上游是興建龍頭水庫的最佳河段,下游有集中的自然落差,爾其鄉境至柳洪鄉境13公里河段比降高達30.5‰,水能資源集中程度為全河之冠,發展水電前景廣闊。
林木資源十分豐富。僅天然喬木樹種就有150余種,50個科65屬。用材樹種主要有杉、松、楊、樺、榿木等。1990年林地面積109.15萬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39.96%;森林面積3.94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641.41萬立方米;全縣森林覆蓋率為14.5%。
野生動物和野生藥材種類繁多。野生動物有187種,分屬62個科。受國家一類保護的動物大熊貓等5種,二類保護的有獼猴、小熊貓、白腹錦雞等27種。野生藥材主要品種有103種,其中名貴藥材有天麻、貝母、蟲草等。
位于縣境東北部的四川省美姑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因處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優越,成為第三紀或更古老的生物“避難所”。區內珍稀動物大熊貓等29種,珍稀孑遺植物有珙桐、銀杏、連香樹、紅豆杉等30余種。保護區被科研工作者稱為“很有價值的生物基因庫”,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大自然博物館,譽為一顆“綠色明珠!
歷史沿革
涼山彝族,古泛稱“西南夷”,“故邛都國地”。春秋、秦至漢初,美姑屬邛都。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邛都為越巂郡,在美姑河畔置卑水縣,轄美姑地區。
東漢、蜀漢、晉至劉宋時期(25~479),卑水縣仍隸屬越巂郡。
齊梁時期,齊高帝建元元年至建元四年(479~482),改越巂郡為越巂僚郡,廢卑水縣。美姑屬越巂僚郡。梁武帝大同三年(537),越巂置巂州,美姑屬巂州。梁簡文帝大寶元年至成武帝永定二年(550~568)后,巂州荒廢。
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置西寧州,不久改為嚴州。美姑地區隸屬嚴州。
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嚴州改為西寧州,置越巂縣。十八年(598)改西寧州為巂州。美姑隸屬巂州越巂縣。隋煬帝大業三年(607)罷巂州置越巂郡,美姑隸屬越巂郡越巂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越巂郡為巂州。美姑隸屬巂州越巂縣。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巂州為地方政權南詔所據,置建昌府,美姑隸屬建昌府,咸通十四年(873)起至宋代末,美姑屬彝族阿都部和沙馬部管轄。元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土官流官并存。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析建昌府地置總管府,并置建昌路,設里州,美姑隸屬里州,初屬四川,后隸云南。
明初沿襲元制,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仍實行土司制度。洪武十五年(1382),置建昌衛指揮使司,美姑仍隸屬里州。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涼山腹地置“涼山夷部”,廢里州,美姑屬“涼山夷部”,分別由利利土司、沙馬土司管轄。
清雍正六年(1728),改建昌府為寧遠府,并置西昌、冕寧、鹽源三縣,美姑屬寧遠府西昌縣。清乾、嘉(1736~1820)時期,利利、沙馬、阿卓土司先后被黑彝家支逐出美姑地區。宣統二年(1910)分西昌縣增置昭覺縣,美姑大部分屬昭覺縣,小部分劃入馬邊、雷波縣管轄。實為黑彝家支割據的地區。
民國時期(1911~1949)美姑實際上無行政機構。由阿侯、阿陸、蘇呷、恩扎、甘、木坡、馬、海來、莫說、阿支、舍培、阿卓、阿素、舍洛、吉覺等大小黑彝家支分割管轄。
1951年4月22日,成立昭覺彝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隸屬西康省西昌地區專員行政公署。美姑大部分地區隸屬昭覺縣,部分地區分屬雷波、馬邊縣管轄。1952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建置美姑縣,縣治所牛牛壩,隸屬西康省西昌地區專員行政公署。是年8月,縣治所改設甲谷。1956年5月24日經國務院批準建置洪溪縣,縣治所依果覺,隸屬涼山彝族自治州。1959年6月,洪溪縣并入美姑縣,縣治所遷巴普,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1990年美姑縣仍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h境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介于東經102°53′~103°21′、北緯28°02′~28°54′之間;東西寬46.4公里,南北長94.8公里。全縣實轄區域面積2731.6平方公里(含鄰縣提出有爭議的面積227.33平方公里)?h域周界是:東北面:自樹窩鄉的阿捏拿比沿大風頂山脊至瓦西鄉的覺都與馬邊縣連界。東 面:自瓦西鄉的覺都沿黃茅埂向南經井葉特西鄉、合姑洛鄉、美姑縣畜牧場、柳洪鄉至樂約鄉巴姑村與雷波縣連界。覺都是美姑、馬邊、雷波三縣交界處。南 面:自樂約鄉巴姑村向西北經柳洪鄉折向西南經拉木阿覺鄉、洛莫依達鄉、莫尼鄉至洛俄依甘鄉,沿美姑河北上經九口鄉至爾庫鄉合阿覺向西經竹庫鄉抵爾曲合普梁子向北,沿山脊經爾合鄉至卡來依甘鄉石普俄勒的爾曲合普梁子與昭覺縣接壤。西 面:自蘇洛鄉沿連渣果峨山向南經侯播乃拖鄉、候古莫鄉至卡來依甘鄉石普俄勒村的爾曲合普梁子與越西縣相連。北 面:自龍窩鄉向西經依果覺鄉至阿米特洛與峨邊縣相連。西 北:自依果覺鄉的阿米特洛向西至蘇洛鄉的連渣果峨山脊與甘洛縣接壤。阿米特洛是美姑、峨邊、甘洛三縣交界處。
第二節 縣名由來美姑縣名由來有兩說:一是“逸聞命名”說,“美姑”即彝語“莫古”的諧音,意譯為“中心”、“腹心”。相傳,彝族先民古侯、曲涅兩大氏族自云南分道遷來涼山時會合于“莫古”(洛俄依甘鄉境內),建縣時“莫古”轉寫為“美姑”作縣名。二是“以河名縣”說,因境內有著名河流美姑河而得名。美姑河古稱卑水,早在兩千多年前(公元前111年),西漢時期在卑水河畔置卑水縣時,就以河(水)名縣,卑水更名為美姑河始于何時無考。清末民初的歷史資料,即以“美姑”二字記此河流。1913年的《昭覺縣志稿》和30年代出版的《昭覺概況資料輯要》中,圖、文均有美姑河。洪溪縣名由來是“以山名縣”。因境內大山“惹夫洪基”
(大風頂,海拔4042米)有“洪基”二字,初擬譯轉為“紅旗”,經討論上報批準,定譯為“洪溪”,故以此命名。
人口民族
1949年前,境內人口數字無記載可查。
1949年境內人口總數為85748人,1952年建縣時,全縣總人口為87070人。至1958年,是人口再生產類型由奴隸社會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向解放后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轉變的過渡時期。此期內,人民從奴隸社會中解放出來,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人口出生率從1954年的25.49‰上升到1958年的26.79‰。但因剛結束奴隸社會制度,人民身體素質和醫療衛生條件還較差,加上其它非正常死亡因素,死亡率從1954年的9.53‰上升到1958年的11.91‰。到1958年底,全縣總人口為97824人,9年間增加12076人,年均增長1.37%。
1959年,全縣人口96154人。進入三年困難時期,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1961年下降為5.71‰。人口死亡率上升,三年平均年死亡率60.999‰。最高年的1960年達98.59‰。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出現負增長,最高的1960年達—86.6‰。1961年全縣總人口下降為83775人,比1958年減少14049人,下降率為14.36%。1963年,人口增長開始回升。
1964年,全縣人口為83393人。此后人口增長較快,1980年全縣人口達129819人,比1964年增長55.67%,年均增長2.24%,年平均出生率為46.56‰,死亡率17.8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8.76‰。 1981年全縣年末人口133040人。是年起,縣內全面開展計劃生育工作,出生率逐年下降,從1981年的41.88‰下降到1990年的24‰。死亡率持續下降,從1981年的18.01‰下降到1990年的10.34‰。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81年的23.87‰下降到1990年的13.66‰,人口猛增得到控制。1990年,全縣總人口為151024人。人口增長進入有計劃發展階段,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類型轉變。多孩率由1981年的34.3%下降到1990年的12.78%;計劃生育率由1981年的59.45%上升到1990年的85.35%;節育率由1981年的10.18%上升到1990年的80.92%。
境內經濟結構以農為主,林牧業為輔,大致可分為:河谷農業區、中山農業區、高寒農業區。解放前,因冤家械斗頻繁,低山河谷地區氣溫高,瘧疾等疾病流行,人口在地理分布上居住中山農業區的多,低山河谷地區的少。解放后,隨著縣、區、鄉各級政權機構的設置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統計分布逐步向低山河谷、公路沿線和縣城、區鄉轉移。巴普鎮是全縣人口密度最大地區,1964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2.42人,1982年為281.07人,1990年為318.56人;沿公路干線的區鄉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0人以上的有牛牛壩、洛俄依甘、農作等12個鄉;離縣城較遠、交通不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人以下的有合姑洛等13個鄉,距縣城最遠的樹窩鄉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55人。地區人口密度值差為310.01人。其余19個鄉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100人。1990年底全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5.36人。
建縣前境內無城鎮,均系農村人口。1952年建縣后,始有政府機關干部、商貿職工、醫務人員等城鎮人口,隨著地方工業、文化、教育、交通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城鎮人口逐漸增加。
境內聚居的彝族歷史久遠。相傳彝族遠祖“古侯”、“曲涅”兩大氏族由“茲茲蒲武”(今云南昭通或貴州威寧一帶)分兩路北上渡過金沙江,匯合于“林木莫古”(洛俄依甘鄉境內),逐漸發展到涼山各地。解放前,境內除彝族外,其它民族極少。在奴隸主買賣,擄掠的奴隸中,有部分其它民族也逐漸融化為彝族。解放后,境內其它民族逐漸增多,形成以彝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民族結構。1964年全縣共有彝、白、回、僮、蒙、漢等民族,彝族占總人口的93.15%。此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流動,民族人口結構有所變化。1982年,有彝、蒙、回、藏、苗、滿、畬、漢等民族,彝族占總人口的96.02%。1990年底,全縣有彝、漢族等10個民族,彝族人口占97.1%。
行政區劃
1954年10月,美姑工作團派遣工作隊分赴甲谷、巴普、牛牛壩、哈古以達、井葉特西、侯播乃拖地區開展工作,為設置政區作準備。翌年3月,首建甲谷區,并成立區生產治安調解委員會為過渡政權。是年4月15日,涼山工委直屬工作隊進駐柳洪地區。5月7日,正式劃設巴普、牛牛壩、井葉特西、侯播乃拖、哈古以達、柳洪6個區,并相繼成立區生產治安調解委員會。9月,設甲谷區公所。
1956年1月21日,美姑縣開展民改工作。在民改中分批劃區設鄉,進行基層政權建設,建立勞動人民協會(簡稱“勞協會”),代行區、鄉政權。至1957年10月,全縣共有7個區、38個鄉。
1958年3月25日,瓦崗縣古里拉達區所轄莫尼、拉木阿覺2個鄉劃入美姑縣,隸甲谷區。同時將甲谷區所轄瓦古、爾其、尼立覺3個鄉改隸柳洪區;牛牛壩的佐戈依達鄉劃歸甲谷區。是年10月,全縣調整行政區劃,撤銷井葉特西區和三河、侯足、西甘薩、干哈、小哈姑、毛各、爾哈、哈洛、卡來依甘、爾合、列侯、子威、佐戈依達、尼立覺、尼珠、依所解16個鄉,增設龍門鄉,試辦巴普、牛牛壩2個鄉級公社。鄉村隸屬關系相應變動。至是全縣為6區、23鄉、2公社。1959年6月洪溪縣并入美姑縣,美姑縣原有政區未調整。原洪溪縣的一、二、三、四區分別更名為洪溪、峨曲古、瓦侯、勒烏區。全縣有10個區、35個鄉、3個鄉級人民公社(詳見本志前面《美姑縣行政區劃圖》1958年10月和1959年12月兩圖)。
1960年,巴普、峨曲古區各建為區人民公社,下屬7鄉(公社)改為大隊;覺洛、農作、合姑洛、井葉特西、典補、柳洪、依果覺、九口、侯播乃拖9個鄉建為鄉級人民公社;勒烏區更名為西河區;巴普區的布茲列拖鄉更名為山崗鄉。1961年,全縣各公社停辦,恢復區鄉建制。僅將巴普區公社的巴普大隊改建為巴普公社(鄉級公社)。全縣仍為10個區37個鄉、1個鄉級公社。1962年8月,恢復子威鄉建制,。隸甲谷區。恢復哈洛鄉建制,屬牛牛壩區。全縣有10個區、39個鄉、1個公社。1963年4月1日,撤銷哈古以達區,所轄覺洛、井葉特西鄉劃入巴普區;拖木、龍門2個鄉改隸峨曲古區,全縣為9個區,鄉、公社未變。1964年2月1日,西河區劃歸峨邊縣,減少4個鄉,全縣有8個區、35個鄉、1個公社。
1967年1月,區、鄉政權普遍癱瘓。1968年4—9月,各區、鄉(公社)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以下簡稱革委會)。
建縣前境內無城鎮,均系農村人口。1952年建縣后,始有政府機關干部、商貿職工、醫務人員等城鎮人口,隨著地方工業、文化、教育、交通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城鎮人口逐漸增加。
1970年12月,牛牛壩區恢復爾合鄉建制,更鄉名為永新鄉;恢復佐戈依達鄉建制,更名為新橋鄉。全縣共有37個鄉、1個公社。1972年春,覺洛、山崗、典補、牛牛壩、佐戈依達、九口、爾庫、拉木阿覺、柳洪、樂約、甘古、蘇洛、峨曲古、龍門、瓦西、依果覺、樹窩共17個鄉改建為公社。是年5月,調整部分行政區劃;謴涂▉硪栏枢l,更名為前進鄉,隸牛牛壩區;恢復西甘薩鄉,屬巴普區;新建大橋(洛俄依甘)公社,隸甲谷區;新建團結(哈姑)鄉,隸峨曲古區;重建普及(塔古)鄉,屬洪溪區。是年,全縣有8個區、24個鄉、19個公社。1973年4月,侯古莫、前進2個鄉改建為人民公社。8月,復置阿尼木鄉,建為公社,隸洪溪區。9月,新置聯合(洛莫依達)鄉,隸甲谷區,全縣共23個鄉、22個公社。1974年,全縣“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公社均設革委會。至年底,全縣共有8個區、45個公社。1981年7月12日,全縣公社革委會統一改稱為公社管理委員會,簡稱管委會。
1984年7月,全縣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建制,建立鄉人民政府。是年8月1日,巴普鄉改建為巴普鎮,設鎮人民政府,直隸縣人民政府領導。至1990年底,全縣共有8個區、1個鎮、44個鄉。
經濟建設
解放前,境內經濟屬奴隸社會私有制經濟,以農業為主,零星家庭手工制作,僅限于自用,未形成社會產業。農業生產耕作粗放,生產力水平低下。全境無城鎮集市,無商業、交通、郵電設施,社會經濟十分落后。解放初期,黨和人民政府為支持發展民族地區經濟,通過調解冤家糾紛,勸導不種罌粟,發放社會救濟,投放無息貸款;修筑驛道、公路,集運緊缺糧食、食鹽等物資;開展民族貿易;興辦為農業服務的地方工業等一系列措施,使境內農牧業生產起步發展。民改結束后,人民政府逐步對農業、手工業、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使工業、農業、商業、交通、郵電等逐步發展。至1978年,全縣社會總產值為2710萬元(80年價,下同),其中工業產值681萬元,農業產值1522萬元,其它產值507萬元。1979年后,隨著農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縣內經濟進入歷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至1990年末,社會總產值達6776萬元(為1978年的4倍,年遞增12.42%),其中工業1368萬元,農業4354萬元,其它產值1054萬元。
1958年始辦工業,是年工業產值24萬元(80年價,下同),農業產值848萬元,工農業總產值為872萬元!岸濉庇媱澠陂g,經過調整整頓國民經濟,1965年工農業總產值上升到1299萬元,比1958年增加48.96%,年遞增5.85%,其中工業總產值59萬元,比1958年增長1.46倍;農業產值1240萬元,比1958年上升46.23%。“三五”、“四五”計劃期間,受“文革”影響,增長緩慢。1975年,工農業總產值2051萬元,較“二五”期末上升57.89%,年遞增4.67%,其中工業產值252萬元,年遞增15.63%;農業產值1799萬元,年遞增3.79%。“五五”計劃期間,經過撥亂反正,整頓經濟秩序,1980年工農業總產值達2587萬元,比1975年增長26.13%,年遞增4.75%,其中工業產值564萬元,比1975年上升1.24倍;農業產值2023萬元,增長12.45%!傲濉庇媱澠陂g(1981~1985),農村實行體制改革,進一步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起步,期末工農業總產值4495萬元,較“五五”計劃期末增長73.75%,其中,工業產值1090萬元,農業產值3405萬元!捌呶濉庇媱澠陂g(1986~1990),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大力發展商品經濟。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達5722萬元,為
1958年的5.56倍,為1978年的2.6倍,其中工業產值1368萬元,為1958年的56.8倍,為1978年的2倍;農業產值4354萬元,為1958年的5.13倍,為1978年的2.86倍。
1958年,縣辦工業總產值24萬元(80年價,下同),其中國營15.43萬元,集體8.57萬元,比重為64:36;重工業19.46萬元,輕工業4.54萬元,比重為81:19。 1966~1975年,縣內發展“五小” (小煤窯、小冶鐵、小化肥、小水泥、小機械)工業。至1975年底,工業總產值增至252萬元,其中國營221萬元,集體31萬元,比重為88:12;重工業187萬元,輕工業65萬元,比重為74:26。 80年代期間,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國營、集體、個體一齊上,工業內部經濟結構發生明顯變化。1990年,工業總產值為1368萬元,其中國營881萬元,集體332萬元,個體155萬元,比重為65:24:11;重工業937萬元,輕工業431萬元,比重為68:32。
1952年,全縣農業總產值582萬元(80年價,下同)。其中種植業352萬元,畜牧業171萬元,比重為64:36。1957年農林牧副漁開始全面發展,總產值上升為709萬元。此后,因受農業體制的影響,農業產值長期徘徊不前。至1975年農業總產值
1799萬元,種植、林、牧、副、漁業比重為69:8.5:18:4:0.5。1981~1985年,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農林牧副漁“五業”并舉。1985年,農業總產值3405萬元。種植、林、牧、副、漁業比重為51.8:7.5:25:15.6:0.1。1990年底,農業總產值4354萬元,其中種植業1756萬元,牧業1451萬元,林業358萬元,副、漁業785萬元,種植、林、牧、副、漁比重為40.4:8.2:33.3:18.1
1978年前無專項統計資料。1978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80年價,下同)為1804萬元。1990年為4491萬元,增長1.49倍,年均遞增7.9%。國民收入1978年為1527萬元,1990年為3852萬元,增長1.52倍,年均遞增8.01%;國民人均收入1978年為125.09元,1990年為256.99元,增長1.05倍。
教育衛生
1958年10月,美姑縣城關民族小學(校址甲谷)始辦附設幼兒班,教師1名,招收幼兒18名。1961年9月,巴普區中心校(不久更名為縣城關小學)附設幼兒班,入學幼兒18名,教師1名。1966年9月,洪溪區中心校附設幼兒班,幼兒20名,教師1名。197.4年8月,縣城關小學附設幼兒班與縣托兒所合并為機關幼兒園,由縣委組織部和縣文教局共同管理。1978年化工廠開辦幼兒班,入學幼兒24名。翌年,巴普區中心校開辦附設幼兒班,招收幼兒15名,有教師1名。
1981年6月,縣機關幼兒園分設為縣托兒所和縣幼兒園,托兒所由縣委組織部管,幼兒園由縣文教局管。幼兒園有教學班4個,入園幼兒141名,按年齡分為小班、中班、大班,專任教師7名。幼兒教育貫徹執行教育部頒發的《幼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開設體育、語言、計算、音樂、美術、游戲等課程。中、小班采用直觀、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大班為幼兒進入小學打下學習基礎,減少游戲時間。上課時數:小班每周6至8節,每節20分鐘;中班每周10至11節,每節25分鐘;大班每周12節,每節30分鐘。幼兒每天在校學習5~6小時,學制3年。
第二節 小 學
1990年,縣文教局著重恢復和加強鄉中心校建設,力保高年級的學生數和教學質量。全縣辦有高年級的鄉中心校29所,共34個班,學生1003名,全部實行半寄宿制。12月,經州政府檢查驗收,峨曲古鄉普及小學教育達到基本要求,發給“基本普及初等教育證書”,成為縣第一個普及初等教育的鄉。年底,全縣有小學校187所,其中城鎮8所,農村179所;有教學班448個(其中城鎮39個);在校學生9748人,其中城鎮1143名,農村8605名;在校學生中有女學生2949名;少數民族學生9490名。全縣一年級99個班,2555名;二年級85個班,1961名;三年級77個班,1595名;四年級85個班,1740名;五年級55個班,1223名;六年級25個班,674名。學齡兒童入學率49.8%。開辦三類寄宿制民族班的學校43所57個班,學生增至1732名。
第三節 中 學
1990年9月,城區新辦“美姑縣民族初級中學”,招生82名,兩個班,集中住校食宿。國家每月補助每個學生生活費30元,有教職工14名。年底全縣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小學附設初中2所;有教學班高中4個,初中28個(其中美姑縣中學民族重點班2個);在校學生高中133名,初中783名(美姑縣中學民族重點班81名);中學教職工119名,其中專任教師84名。
文化科技
1979~1981年,縣畜牧局在瓦西鄉設點進行綿羊改良雜交試驗。經過三年工作,取得較好改良效益。1981年3月,獲省農牧廳和涼山州畜牧局“綿羊雜交改良效益”四等獎。 1981年春,縣畜牧局采用高山野外綿羊人工授精技術,通過試驗,取得高山野外綿羊人工授精成效。是年7月,獲省農牧廳三等獎。
1983年9月,縣畜牧局組織技術人員對瓦侯區牲畜硬蜱病進行調查,基本摸清硬蜱病的發生和發展規律及其危害情況,采取防治措施將疫情控制下來。翌年4月,獲省農牧廳和州畜牧局科技進步四等獎。1985年,縣獸醫站阿都阿且用不同濃度的鹽酸左旋咪唑對黃牛吸吮線蟲病進行治療試驗,治愈率達100%。獲省農牧廳和州畜牧局技術進步四等獎。1985~1986年,縣畜牧局對羊“拉稀病”進行調查研究,查清致病原因,采取防治措施,使該病得到控制和消滅。1986年,被省農牧廳和涼山州畜牧局評為科技進步四等獎。1986~1987年,縣畜牧局用驅蟲新藥丙硫咪唑防治羊寄生蟲,在示范、試驗的基礎上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取得良好經濟效益。1987年3月,獲省農牧廳和涼山州畜牧局科技進步四等獎。1987~1989年,縣畜牧局應用獸醫新技術在全縣進行大面積綜合防治羊寄生蟲,并在全縣廣泛推廣。實施項目:“配套推廣先進技術,大面積防治羊寄生蟲病”,獲省農牧廳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9年,縣畜牧獸醫站引進瑞士生產的高效低毒新型殺螨劑進行小區域的防治試驗,找出1:1000(250ppm)適合高寒地區防治羊螨病的最佳劑量,并在全縣大面積推廣。通過三年的努力,取得較大經濟效益,獲涼山州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獎。1989~1990年,縣畜牧局開展豬囊蟲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研究工作,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對生豬進行生前診斷,并對陽性豬采用丙硫咪唑進行防治,取得顯著效果,獲省農牧廳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4年,縣畜牧局組織科技人員開展對縣境內牲畜品種和草場資源的調查工作。調查結束后,申高堯等人編撰的《黃牛品種資源調查》和《草場資源調查》均獲省農牧廳和州畜牧局科技進步四等獎。
特產資源
1949年,全縣有常耕地20.06萬畝。民改后,常耕地逐年擴大,最高年(1965)達29.21萬畝。1976年后,常耕地基本穩定在25萬畝左右。至1990年,全縣農耕地總面積48.63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11.87%)。其中,常耕地243058畝,輪歇地243202畝。常耕地中旱地241580畝,水田1478畝。
全縣林業用地163.73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39.96%)。其中森林面積59.12萬畝。占林業用地的36.11%;灌木林地60.04萬畝;疏林地9.34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6萬畝;跡地5.79萬畝;苗圃324畝;宜林荒地27.81萬畝。森林集中分布在縣境東北部和北部地區的瓦侯、洪溪、侯播乃拖一帶,其余地區為人工造林(含飛播林)或次生林。全縣森林活立木蓄積量為641.41萬立方米。
全縣草地面積174.84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42.68%。另有人工草地、農耕輪歇地等可利用地,草地面積共有193.35萬畝。草地共有8類:亞高山草甸草地面積44.53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23.03%;高寒灌叢草地面積10.79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5.58%;高寒沼澤草地0.27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0.14%;山地疏林草地面積25.28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13.07%;山地灌叢草地面積25.27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13.07%;山地草叢草地18.86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9.75%;山地草甸草地面積25.89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13.34%;農隙地草地42.46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21.96%。
礦 藏
縣內初步勘探查明的主要礦藏有玄武巖、銅、鐵、煤、硫、石灰石、石膏、鉛、水晶等。
一、玄武巖
儲量約38282.44億噸。從大風頂,黃茅埂至龍頭山一線,以及蘇洛至爾合與昭覺交界的一線,均為峨眉山玄武巖出露。巖層厚度為221~834米。主要分布在大風頂、瓦尼窩、四季吉、瓦西、峨曲古、黃茅埂、合姑洛、農作、佐戈依達、子威、洛俄依甘、柳洪以及爾曲合普梁子、連渣果峨山脊以東一帶?煞譃樯舷聝蓚噴發旋迥。上旋迥以杏仁狀玄武巖為主,致密狀次之,偶見斑狀玄武巖;下旋迥以斑狀玄武巖為主,杏仁狀玄武巖次之;下部含玄武巖角礫或集塊。致密狀玄武巖和斑狀玄武巖具有質堅、色美、抗腐蝕、光潔度高等優點,是建筑的優質飾面材料,尚未開發利用。
二、銅 礦
縣內銅礦分布較廣,但零星分散。現暫分為北部、中部和南部銅礦區。
北部銅礦區主要分布于瓦侯區境內。出露于典布洛背斜東翼,上層銅礦平均厚度1.06米。
中部銅礦區有合姑洛、農作銅礦區、井葉特西銅礦區、里溝銅礦區、巴古鄉維勒覺后山銅礦區、牛牛壩銅礦區等。
南部銅礦區主要有莫尼鄉境內的羅布采嘎銅礦區等。
全縣銅礦蘊藏量尚未查清,50年代和80年代未有零星開采。
三、鐵 礦
北部有樹窩鄉的大灣點波洛鐵礦區,儲量452.5萬噸,品位為69.6%。東部有瓦西鄉里溝鐵礦區,儲量9.2萬噸,品位為60%。中部有龍門鐵礦區,品位高,儲量尚未查明。“大躍進”時期,在里溝、龍門建廠采礦,土法冶煉,60年代初停止生產。
四、鉛
境內鉛的儲量不清,只在柳洪、樂約鄉連接處發現有少量鉛礦。80年代初始零星開采,1989年停止開采。
五、煤
縣境內煤儲量豐富。比較集中的有依果覺、牛牛壩、柳洪、依洛拉達、侯播乃拖、峨曲古、巴普、龍窩等地區。從南到北遍布縣內各區,大部是無煙煤。已查明的儲量為9298.26萬噸。30多年來都在進行小規模開采。境內煙煤儲量很少,主要分布在依洛拉達鄉和子威鄉地區。
六、石 膏
縣境內石膏儲量3千萬噸左右,晶位高、質量好。主要分布在巴古鄉和井葉特西鄉境內,多年來已進行部分開采,遠銷外地,因運輸費用較高,銷路不暢,時采時停。
此外,鋁礬土、硫礦、水晶石等也有一定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