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路口鎮長嶺居民委員會[430603102001]
-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路口鎮路口居民委員會[430603102002]
-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路口鎮新合村民委員會[430603102201]
-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路口鎮新建村民委員會[430603102202]
-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路口鎮長嶺村民委員會[430603102203]
-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路口鎮路口村民委員會[430603102204]
-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路口鎮南山村民委員會[430603102205]
-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路口鎮枧沖村民委員會[430603102206]
-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路口鎮牌樓村民委員會[430603102207]
-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路口鎮南太村民委員會[430603102208]
-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路口鎮新華村民委員會[430603102209]
-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路口鎮江湖村民委員會[430603102210]
-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路口鎮南岳村民委員會[430603102211]
- 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路口鎮省塘村民委員會[430603102212]
長途區號:0730 | 郵政編碼:414000 | |
車牌號碼:湘F | 行政代碼:430603 | |
隸屬政區: 云溪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路口鎮建國前為臨湘縣文化鄉所轄。1950年改為路口鄉。1970年設為建制鎮。鎮人民政府駐路口鎮金桔路。今路口鋪原名西平鋪。老路口鋪在石山村駐地。舊時,老路口鋪位處縣城(陸城)至長安驛與云溪驛的交叉口,有富人開鋪設店,稱路口鋪。1917年粵漢鐵路通車后,擬設站于此上報站名、站址后,因此地位置不適應,改建于西平鋪,但站名未變。久而久之,路口鋪地名就代替了西平鋪。
路口鎮位于云溪區東部,東接臨湘市白云鎮,西伴道仁磯鎮白泥湖漁場,南鄰云溪鄉、巴陵石化公司,北連長嶺煉化公司和文橋鎮,總面積42.3平方公里(城區規劃區面積4.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5萬畝,山林1.5萬畝,水面0.46萬畝。轄路口、新建、新合、長嶺、南山、牌樓、枧沖、南太、江湖、新華、南岳、省塘12個村及路口、長嶺2個居委會,116個村(居)民小組、4821戶,總人口4.3萬,其中常居人口1.8萬,暫住、流動人口2.5萬。境內有長嶺煉化有限責任公司、路口鋪火車站、廣州鐵路集團公司采石場、中建五局、省建三公司等64家中央、省屬企業。1984年建區伊始,區委、區人大、區政府三大家及區直部門單位全部聚集路口辦公。1986年遷至云溪。
路口有過多次區劃變動。解放初期至1956年,路口隸屬臨湘縣五區(今云溪鄉轄),1958年,路口同文橋合并成立路口人民公社(文橋1961年劃出單獨成立文橋人民公社)。1984年5月,岳陽市北區建立,路口境內的臺上、灰山、石山、路豐四個村及新合村的張家、萬家、新屋、虎形等四個村民小組劃歸臨湘縣白云鎮,另有地處鎮中心地段的苗圃園(面積約400畝),變被劃歸臨湘。1985年,區建白泥湖漁場,又從境內省塘村劃走了6、7、8三個組,新華村劃走了潘家、前灣兩個組(今道仁磯沙灣村)。
歷史上,路口版圖東起臨湘長安巴磯坳,西抵云溪茶港橋,南跨五尖山,北至駝鶴嶺,可謂幅員遼闊,礦藏豐富,水面眾多,土地肥沃,商賈云集,經濟活躍。臺上、灰山、石山、路豐四個村的劃出,幾乎切斷了其東路財源(以上四個村境內的白云石、石灰石系當時臨湘境內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質量上乘、儲量豐富、年銷售收入不下千萬,現銷售量已逾億元);白泥湖漁場的建立,又割除了其西邊聚寶福地(白泥湖系路口陸城共有水資源,總面積約12000畝)。
路口因緊伴京廣鐵路,107國道穿境而過,加之長煉部分廠區建在其境,且又是東下臨湘、湖北,西上云溪、岳陽,北至陸城、文橋的必經之地,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地域優勢,成為吸納各類信息,匯聚各路商賈人才之地。1949年解放至70年代初,路口一度成為陸城、文橋、聶市、沅潭乃至江南等地農產、水產及山貨的經銷中心。夏、秋之交的老茶收購,茶農要排起數百米長隊,不足200米的路口老街上,店鋪林立,人立攢動,熱鬧非凡。長沙姚麻子的的繪畫及照相藝術,更使路口增光溢彩,吸引了方圓百里的老少婦孺前往攝像留影。
獨特的區位優勢,促成路口手工業在全區率先起步。20世紀50年代初,路口礦石灰燒制便在東部四個村遍地開花,路口鎮鐵木農具及縫紉加工在老街比比皆是,名聲遠播湘北、鄂西地區監利、洪湖兩縣幾乎包銷路口燒制的石灰,路口農具社翻砂的犁鐵一度在臨湘享有盛名。1984年建區后,路口瞄準本地資源,于1985年新上了一個年產4.4萬噸的水泥廠,首開全區鄉鎮企業上馬大項目的先河。緊接著鎮辦白云礦、石灰廠、紅磚廠等骨干項目應運而生,一批個體民營企業相繼落戶。2008年,全鎮集體、民營個體企業達1198家,年創工業產值4.7億元。當年上馬的萬噸水泥廠,通過改造擴建,已形成年產15萬噸普通硅酸鹽水泥,年產值達4千萬元以上規模效益。退休職工沈國俊創辦的路口彩印廠,現已成為年產值達千萬的彩印包裝公司。
建區初期,路口便在白泥湖上圍湖筑堤,建成了面積達2224畝的后湖漁場和良種養殖場。90年代中期,以豬、漁結合的養殖業在境內遍地開花。現已形成以新華、江湖、南岳為中心的養殖小區。新華養殖協會已發展規模養殖戶102戶, 2008年底,新華村年銷售牲豬2.6萬頭,創產值3100萬元,利潤700萬元以上,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600元。生豬養殖已輻射到周邊11個村96個組2890戶農民,逐步形成了以該村為中心的三元雜交豬養殖片,目前,全鎮年出欄生豬能力達6.8萬頭,銷售收入過億元。
1984年至2008年間,境內2座小I型水庫,2座小II型水庫,240口山塘及18處堰壩、45處提灌機埠(裝機容量350千瓦)全部得到有效整治,曹家沖水庫年向居民提供生活用水近90萬噸。供水管道長達32公里,11萬伏變電的落戶,85%的有線電視入戶,長煉、金桔、金橋、曹峰及路陸路的硬化升級,給城鄉人民生活及出行帶來了極大方便。2008年,通村公路建設已完成29.5公里,其中,新合村率先在全鎮實行了通組公路水泥化、電視、遠程教育、互聯網一體化,村民全部免費喝上了自來水,子、女全部免費上學,2004年榮獲“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稱號。
路口的教育事業在全區處領先位置。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臨湘五中(現北區一中前身)辦在其境,吸引了陸城、文橋、云溪、松楊湖(永濟)、文橋及臨湘五里、江南學子前來就讀。60年代末期,臨湘五中增設了初中部,后一度改稱路口中學,建區后改為北區一中,并于1996年遷至云溪。2008年,鎮里共有初中一所,完全小學4所,在校學生2250人。學校全面實現“兩減一免”。2001年落成的鎮衛生院占地面積達2000平方米,醫療設備器械已更新換代,醫療技術水平和人員素質普遍得到提高。人口增長和計劃生育工作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計劃生育率達97%。1994年,路口進入湖南省百強鎮行列。2003年,被規劃為岳陽市重點城鎮,岳陽市工業小區。
2008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4.01億元,財政收入7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00元,隨著長嶺煉化一體化項目的實施,路口經濟和社會事業建設將迎來快速發展期。
歷任書記:李志書、郭松柏、徐榮東、袁關保、陳良忠、李正選、桂海波、陳慶余、田新云。
歷任鎮長:張厚祥、張澗南、徐榮東、田和平、李正選、陳恢慶、桂海波、葛曙光、楊建敏、游志堅、盧文波。
辦公室電話:8443328
傳 真:844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