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渭洞居民委員會[430621111001]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桂峰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01]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竹坪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02]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天龍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03]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杉橋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04]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長坪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05]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劉家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06]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07]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蘭陵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08]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四維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09]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延壽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10]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大橋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11]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十美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12]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寺灣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13]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龍洞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14]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豪坑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15]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新改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16]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文藝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17]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下莊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18]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陳坪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19]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大水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20]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小水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21]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金雞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22]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松樹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23]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向陽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24]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大王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25]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芭蕉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26]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紅衛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27]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一心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28]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楊和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29]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師堂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30]
- 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泉水村民委員會[430621111231]
長途區號:0730 | 郵政編碼:414000 | |
車牌號碼:湘F | 行政代碼:430621(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岳陽縣 | 行政級別:鎮 |
張谷英鎮位于岳陽縣東南部,岳陽、平江兩縣交界處。距107國道38公里。京珠高速公路34公里,下轄31個村,2.8萬余人。總面積1443平方公里,山林面積164萬畝,其中成片楠竹林1O.5萬畝,素有“湘北十萬畝楠竹基地”之稱。境內旅游資源豐富,古跡古樹眾多,竹海連天、環境優雅、風景迷人。擁有一座有600年歷史占地5萬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事“天下第一村”和“民間故宮”之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還有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湘北特委舊址等日臻成熟的景點,年接待中外游客20萬人次,門票收入近500萬元。旅游業收入達8000萬元。竹產業發展歷史悠久。以芭蕉扇業和叢林竹業為龍頭。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產品暢銷東南亞、歐美等15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2億多元。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公路網絡健全,醫療衛生教育設施齊備。電力、通訊網絡發達,集鎮功能完善。民風純樸的張谷英鎮已形成邊貿型、旅游型、環保型中心鎮,是湖南省環境優美鄉鎮、岳陽市重點中心鎮。
1:歷史沿革
張谷英鎮原為渭洞鄉。鎮域民國時期為大峰鄉,建國初期隸12區渭洞鄉,1956年撤區并鄉為大峰鄉,1958年建為渭洞公社,1961年縮小為渭洞、芭蕉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5年與芭蕉鄉合并為建制鎮,鎮區為原區公所所在地,以境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谷英古建筑群而得名張谷英鎮。
2:行政區劃
全鎮3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個村級小集鎮,267個村民小組。
3:鎮域總人口
總人口27657人,6968戶,集鎮區常住人口6000人。
4:經濟
2003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22萬萬元,同比增長11%,其中,第一產業總產值達到5880萬元,第二產業總產值達到3560萬元,第三產業總產值達1100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達到3200元。
5:人文景觀
張谷英鎮山青水秀,鳥語花香,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被譽為“古代建筑群,天下第一村”的張谷英古建筑群初建于明朝萬歷年間,歷明清幾代,上下600余年,聚族而居,其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堪稱江南民居的典范,是研究中國古代漢族民居的活化石,具有十分重要的建筑研究價值和旅游觀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