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曉深塘村委會[431102107200]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柘塘村委會[431102107201]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祖山鋪村委會[431102107202]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興龍村委會[431102107203]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韶堂村委會[431102107204]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畫眉鋪村委會[431102107205]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冶木塘村委會[431102107206]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馬壩村委會[431102107207]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楓塘村委會[431102107208]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接履橋村委會[431102107209]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集義村委會[431102107210]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坦塘村委會[431102107211]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小木塘村委會[431102107212]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何家村委會[431102107213]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青塘村委會[431102107214]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彭家村委會[431102107215]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塔山村委會[431102107216]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炮響村委會[431102107217]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雷家村委會[431102107218]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上木井村委會[431102107219]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鄭家村委會[431102107220]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蔣家村委會[431102107221]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李家巷村委會[431102107222]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楓塘嶺村委會[431102107223]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甸尾頭村委會[431102107224]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楓木樹村委會[431102107225]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木斗嶺村委會[431102107226]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四達亭村委會[431102107227]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新塘尾村委會[431102107228]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壽塘村委會[431102107229]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長嶺村委會[431102107230]
-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接履橋鎮太古沖村委會[431102107231]
長途區號:0746 | 郵政編碼:425000 | |
車牌號碼:湘M | 行政代碼:431102(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零陵區 | 行政級別:鎮 |
"位于區境之北,距零陵城區9公里。東鄰郵亭圩鎮,南接菱角塘鎮、七里店辦事處,西與冷水灘區嵐角山鎮毗鄰,瀕臨湘江,與老埠頭、蔡市隔河相望,北連冷水灘區伊塘鎮,是零陵區的北大門。鎮政府駐接履橋村,轄接履橋、楓塘、柘塘、小深塘、祖山鋪、興龍、韶堂、畫眉鋪、冶木塘、馬壩、集義、坦塘、小木塘、青塘、何家、彭家、塔山、炮響、雷家、上木井、鄭家、蔣家、新塘尾、甸尾頭、長嶺、楓木樹、壽塘、四達亭、太古沖、木斗嶺、楓塘嶺、李家巷32個村。
鎮以駐地接履橋而得名。據清康熙《永州府志》載,接履橋,“相傳唐仙墮履于此”。鎮因橋名。又傳三國時張飛取零陵,立城廓高呼,此地橋邊遙接回音,得名“接音橋”。清初此橋修,拱頂難以合攏,有一過路老人告示:用草履塞入可成。為紀念這位建橋有功的老人,遂更名為“接履橋”,沿用至今。解放初為柘塘、冶木2鄉;1956年撤區并鄉時并入冷水灘的蔡家埠、楚江圩2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中蘇、飛躍2公社;1961年成立接履橋公社為冷水灘的楚江圩區所轄;1984年至1994年,接履橋鄉屬市區直屬鄉。1995年撤區并鄉,將接履橋、長嶺、集義三個鄉合并為接履橋鎮。
全鎮總面積102平方公里,耕地3000公頃,6720戶,2.4萬人。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屬丘陵地區,山巒連綿,貌似“丁”字形。雙牌水庫右干渠貫穿全鎮,有小二型以上水庫7處,大小山塘4000口,是零陵區的產糧基地和蔬菜的重點產區。盛產豆類、甘蔗、蔬菜、西瓜、萘李、水晶梨等經濟作物。境內石灰石儲量豐富,已開采多年。322國道、衡昆高速公路、216省道(永連公路)、永州大道經過境內,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是通往兩廣,貫穿南北,連接東西的咽喉樞紐。鎮年工農業生產總值31000萬元,年財政收入260萬元。
境內有臺商開辦的農林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長宏有限責任開發公司(煉焦廠)、金輝裝飾材料廠、大米加工廠等企業。設有中學1所,小學19所,醫療機構1個。境內壽仙巖,又名壽星巖,洞外樹木成蔭,洞內怪石嶙峋。清澈如鏡,水中有魚蝦,歷歷可數,遠不可知;洞中有一廳,可容千余人。出口處刻有“龜蛇出洞”,巖上還有個神仙洞,石桌、凳、椅、杯、碗、筷、栩栩如生,相傳八仙曾長駐此地,飲酒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