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大圩街居委會[450323101001]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大圩村委會[450323101200]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敢興村委會[450323101201]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黨村村委會[450323101202]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廖家村委會[450323101203]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朱家村委會[450323101204]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李家村委會[450323101205]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高橋村委會[450323101206]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上橋村委會[450323101207]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雄村村委會[450323101208]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下張村委會[450323101209]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南積村委會[450323101210]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西馬村委會[450323101211]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澗沙村委會[450323101212]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袁家村委會[450323101213]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秦岸村委會[450323101214]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茯荔村委會[450323101215]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大圩鎮毛洲村委會[450323101216]
長途區號:0773 | 郵政編碼:541000 | |
車牌號碼:桂C | 行政代碼:450323(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靈川縣 | 行政級別:鎮 |
大圩鎮位于山水旅游名城桂林市東南18公里處,距靈川縣城30公里,地處漓江中游,在漓江北岸由西向東沿江而建,古風濃郁。大圩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00 24’30’’--1100 25’30’’,北緯250 10’50’’--250 11’05’’。行政區劃面積193.78平方公里,總人口5.16萬人,其中鎮區常住人口1.5萬人,耕地35.2公頃。下轄17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61個自然村。大圩古鎮北通湘、贛,南達梧、穗,為桂林東郊商品集散地。曾名長安市、蘆田市,通稱大圩。漢代已形成小居民點,北宋時已是商業繁華集鎮,明為廣西四大古鎮之一。其商業初興于宋,曾設稅官;中興于明,清光緒三十一年《臨桂縣志》稱"水陸碼頭"抗日時期有"小桂林"之稱,趕圩人數高達1萬余人,泊船多達二、三百艘,地方商業文化積淀深厚,特色鮮明。
城區明清時,大圩已是南北商賈云集之地,各種商行應有盡有,明初解縉詩曰"大圩江上蘆田市,百尺清潭萬竹圍,柳店積薪晨昏后,壯人荷葉裹鹽歸"。清為桂林東鄉"水陸碼頭",抗戰時期有"小桂林"之稱,各地商人在此均建有會館,有名的廣東、湖南、江西會館及清真寺等。到民國初期,大圩已形成八條大街,即:老圩街、地靈街、隆安街、興隆街、塘坊街、鼓樓街、泗瀛街、建設街。沿江亦形成十多個靠碼,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順流下廣"之說。鋪面商號有"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之稱。體現出當時大圩的繁榮狀況。如今,沿江約2華里的老街多用青石板鋪設路面,基本保持當年的格局和風貌,風格別具。很多的建筑保持較好,如高祖廟、清真寺、祠堂、廖宅(東方街47號)、黃宅(民主街28號)、李宅(民主街37號)等等,有二進、三進的深宅大院。長約1公里的青石板街、河卵石拼花的道路依舊古香古色,街區之間的隔火墻,沿街騎樓,可拆卸的木結構鋪面等,使沿街的古風依舊。此外,鎮內還有許多名人的活動遺跡,當年孫中山北伐時,到桂林設立大本營就是在大圩塘坊碼頭(1921年12月4日)起岸,并在江邊扎臺發表演說。靈川最早的中共組織--中共桂林東鄉區委員會和中共毛村支部就是1928年8月在大圩建立的。毛洲磨盤山下還有清末抗法、抗日名將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墓地。鎮內有萬壽橋,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單拱石橋,位于馬河與漓江匯合處,橋體穩健古樸,為縣重點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