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新橋街道金蟾社區居委會[330304006001]
-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新橋街道站前社區居委會[330304006002]
-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新橋街道前花社區居委會[330304006003]
-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新橋街道新橋社區居委會[330304006004]
-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新橋街道白泉社區居委會[330304006005]
-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新橋街道新橋村[330304006200]
-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新橋街道高翔村[330304006201]
-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新橋街道山前村[330304006202]
-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新橋街道三浹村[330304006203]
-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新橋街道西湖村[330304006204]
長途區號:0577 | 郵政編碼:325000 | 面積:8.6平方公里 |
車牌號碼:浙C | 行政代碼:330304 | 人口:8.7萬人 |
隸屬政區: 甌海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新橋街道,位于溫州市區西南城郊,距市中心3.2公里,區域面積8.6平方公里,下轄區5個行政村和5個居委會,常住人口1.7萬人,外來人口7萬余人,2003年12月31日新橋撤鎮建立街道。
改革開放以來,新橋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依靠全街道人民,開拓進取,務實創新,經濟和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特別是1992年新橋由鹿城區劃歸甌海管轄以來,新橋人民搶抓機遇,創大業,短短10多年間,新橋由一個基礎設施落后、經濟平平的城郊鄉鎮一躍躋入浙江省百強鄉鎮、溫州市三十強鎮之列,同時還贏得全國優秀鄉鎮、創建全國文明工作先進單位、浙江省文明鎮、浙江省綠色小城鎮、浙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鎮、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社會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和溫州市三星級文明鎮等系列稱號,其事跡于1996年和2001年先后兩次編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
如今的新橋,北靠風景秀麗的溫州市景山公園,古老的會昌河環繞其間。西山路、溫金大道、甌海大道三條高標準道路,將新橋與溫州市中心緊緊連接。溫州鐵路貨運站坐落在新橋東部,甌江三橋路橫貫西部。境內工貿發達,交通便捷,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社會安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4年,新橋街道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75億元;農業產值1344.12萬元;工業總產值34.53億元;外貿出口供貨值15.2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05億元;財政稅收1.55億元;農民人均達到10592元。
[街道來歷 建置沿革] 新橋街道名以駐地新橋村得名,村以橋得名。據清光緒《永嘉縣志》載:明邑人王叔杲在此建廣濟橋,清同治七年(1868年)年邑人夏正鈞、孟璜等捐募重建,俗稱新橋。清代,屬永嘉縣吹臺鄉十四都。民國19年(1930年)分屬金蟾鄉和干嶼鄉,民國29年(1940年)前后置新橋鄉,民國36年(1947年)歸屬金臺鄉。1949年5月解放,沿用舊名;同年10月,民主建政設新橋鄉,屬梧田公社管轄;1961年改稱十三妹大隊,歸溫州市城西公社松臺分社管轄;1962年建立新橋分社;1963年稱新橋公社;1983年歸屬鹿城區;1984年改為新橋鄉;1987年改鄉為鎮;1992年2月劃歸甌海區。
[現代農業格局基本形成] 充分利用倚連城市的區位優勢,積極探索農業現代化、產業化、集約化發展新路子,農業效益日趨明顯。在全市實施的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中,按國內外先進的科技和生產標準規劃建設了省級蔬菜科技園區,總投資670多萬元,占地面積800畝。現已形成“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排灌方便,旱澇保收,穩定高產”的現代農業園區,成為全市現代化蔬菜種植的一個重要窗口和示范點。農民實現了增產增收,平均每戶年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目前,全街道共有蔬菜基地面積2197畝,其中市一級常年蔬菜基地800畝,占全市一線蔬菜基地面積的36%。2004年為市區輸送質優味美的新鮮瓜果蔬菜達8.08萬余噸。
[工業經濟保持持續發展態勢] 堅持以科技進步為先導,以制度創新和提高組織化程度為途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培育主導產業,開拓潛在的產業空間,促進工業企業向科技化、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全街道現有非公企業850多家,主要集中在高翔、前花、西岙三個工業小區,形成了以鞋類、鎖業、機械為支柱產業,陶瓷、汽配、家具、眼鏡、閥門、五金等多種行業并駕齊驅的工業產品體系。企業規模不斷擴大,2004年年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55家,年產值超億元以上的達4家。重點外向型企業有45家,其中12家企業取得了外貿進出口自營權,產品銷往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溫州市重要的外貿強鎮之一。企業內部管理、外部銷售和形象策劃等方面不斷上檔次,全街道已有19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5家企業通過歐盟CE認證,1家企業通過美國API石油行業認證,大部分企業導入CIS企業形象策劃。為全面提高企業整體素質,推進了工業區企業自治管理模式和文明樣板企業創建等載體活動。
[第三產業方興未艾] 伴隨著一、二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第三產業(服務業)迅速崛起,成為新橋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因地制宜,三級聯動,充分利用金溫鐵路貨運站的區位優勢和城鎮交通便捷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倉儲、托運、運輸等第三產業(服務業),建成了森馬集團行政大樓、散裝水泥中轉庫、申甌建材中轉庫、振豐儲運等一批大型三產項目,與溫州貨運場共同構筑起功能齊全、設備完善的全市倉儲、托運集散中心。同時,全街道各村都已創建了三產發展公司,停車場、商貿大樓、安心工程、標準廠房、農貿市場和小水潭倉儲等一批村級三產項目正積極投建和陸續建成,使村級集體經濟積累由過去主要依靠土地征用轉變為依靠第三產業創收上來。
[城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以規劃為導向,自覺接軌城市總體規劃,建成了53萬平方米的中心住宅區和30萬平方米的三個工業小區,先后建成了東西走向的西山路、甌海大道、溫金大道、金蟾大道和南北走向的站前路、國鼎路等一批高標準道路。建成了4所具有現代化氣息的中小學、溫州市十大精品廣場新橋文化廣場、新橋醫院門診大樓、排污泵站等重點工程,使教育基礎設施和城鎮功能日益健全,城鎮品位與檔次不斷提高,形成了城市化的總體格局。
[文明創建不斷深入] 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深入開展“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八星級家庭”等創建活動,不斷加大環境治理和城鎮管理力度,廣泛開展文娛、體育、書架子工程等群體活動,使新橋三個文明建設得到了協調快速發展。全街道現有省級文明社區1家、省級文明示范社區2家、市級文明單位5家。
[一方名村——高翔村] 高翔村(原名岙洋村)依山傍水,民國15年(1926年),中共溫州獨立支部在此開展革命活動。今建有古樸榭樓款式的革命紀念亭及史碑,供后人瞻仰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