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三猛鄉 平河鄉 牛孔鄉 騎馬壩鄉 大水溝鄉 大黑山鄉 戈奎鄉 半坡鄉 大興鎮 |
長途區號:0873 | 郵政編碼:662500 | |
車牌號碼:云G | 行政代碼:532531 | |
隸屬政區: 紅河 | 行政級別:縣 |
綠春縣位于云南省南部,紅河州西南部,十分接近北回歸線。東、北分別與本州元陽、金平及紅河縣接壤,西北倚思茅市墨江縣,西南隔李仙江與思茅市江城縣相望,東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毗鄰,國境線長153公里。縣境東西最大橫距37.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0公里,總面積3096平方公里,縣城駐地大興鎮,海拔1640米,距省會昆明462公里,距自治州首府蒙自270公里。
歷史沿革
從西漢至唐初,先后隸屬益州郡,牂牁郡、興古郡、梁水郡、濮部、和蠻部;唐代南詔時期分屬通海都督和蠻部和銀生節度威遠瞼;宋代大理國時期分屬秀山郡和威楚府;元代分屬元江路、和泥路;明代大都分屬元江土知府,鈕兀御夷長官和臨安府的納樓、瓦渣、溪處土司及者米掌寨;民國時分屬元江、墨江、石屏、建水及金平等縣;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至1954年,分屬墨江、紅河、元陽、金平等縣。1955年4月,設立六村辦事處(臨時縣級機構),駐治于大興鎮。1958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以六村辦事處所轄區域設綠春縣。
行政區劃
綠春縣位于云南省南部邊境,東臨元陽、金平兩縣,南與越南毗鄰,西南與江城縣接壤,西接墨江縣境,北與紅河縣相連。綠春縣轄1個鎮、8個鄉:大興鎮、戈奎鄉、牛孔鄉、大水溝鄉、大黑山鄉、半坡鄉、騎馬壩鄉、三猛鄉、平河鄉。縣城距云南省會昆明市450公里,距個舊257公里。總面積3096.86平方公里,幾乎全是山地。
人口民族
全縣總人口20.5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6.3人。境內居住著哈尼、彝、瑤、拉祜、傣、漢等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2%,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居全省第二。其中哈尼族占總人口數的88.2%,故有“哈尼山鄉”之美譽。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0125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大興鎮 44063 戈奎鄉 19236 牛孔鄉 29496 大水溝鄉 18179 大黑山鄉 17183 半坡鄉 9462 騎馬壩鄉 12379 三猛鄉 22967 平河鄉 28291。
地理氣候
綠春境內峰巒疊障,溝壑縱橫,河流深切。山嶺大致呈西北向西南逐漸傾斜,為中山峽谷地貌,最高海拔(黃連山主峰)2637米,最低海拔(小黑江與李仙江交匯處)320米,主要河流有李仙江、小黑江和牛孔河、勐漫河、渣嗎河等10余條。境內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海拔差異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從海拔低到高包羅了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等六種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6.6℃ ,年均降雨量2400毫米,無霜期在340天以上。黃連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占地20余萬畝。境內野生動植物十分豐富,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三類動物有17種,內有珍稀動物黑長臂猿、野牛、 虎、黑熊、穿山甲、蜂猴、馬鹿等。已知樹種有140余科960余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桫欏,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木連等11種,藥用植物近千種。
自然資源
全縣土壤可分7個土類,9個亞類,20個土屬,27個土種。7個土類的構成是: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紫色土、水稻土。熱區土地資源廣闊,面積達250.68萬畝,其中,境內李仙江、小黑江流域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熱區土地面積有100萬畝,目前已開發橡膠11.1萬畝。這一帶是云南省水熱條件最優越的熱區之一,開發利用潛力很大。全縣森林面積93457公頃,林業用地1466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0%以上。有國家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黃連山,保護區良好的光熱和水氣資源,對動植物的生長繁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列為國家一、二、三類重點保護動物長臂猿、老虎、金絲猴、馬鹿、綠孔雀等20多種珍稀動物。全縣已知樹種140余科960余種,有珍稀植物桫欏、東京龍腦香、多毛坡壘、綠春蘇鐵、長蕊木蘭及近千種中草藥。縣境內河流眾多,主要河流有李仙江、小黑江、勐曼河等。這些河流均為常年河,流向不一,洪枯變幅大,落差也大,徑流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5.1%。水能蘊藏量達167.69萬千瓦,水電開發潛力很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連山雄居縣境中部,神奇秀麗,常年山霧彌漫,云蔚霞起,使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大風丫口溶洞和神秘鳥會等迷人的自然景觀以及哈尼梯田景觀,古樸、神奇的民風民俗都具有很大的旅游觀光開發潛力。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屬哀牢山成礦帶,成礦條件較好。蘊藏著金、銀、銅、鐵、錳等10種金屬礦和砷、煤、水晶石、花崗石等多種非金屬礦。已初步探明的牛波金礦、龍土金礦和大馬尖山鉛砷礦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旅游景點
宋壁石林溶洞群
宋壁石林溶洞群落位于綠春縣大水溝鄉境內,俗稱大風丫口。在群山層巒之巔屹立的一塊塊大青石,似百年古木,萬年青藤;有的尖峰破天,有的溝壑通洞府,當地人亦稱為“石林”。山頂有一年一度的百鳥聚會,凡每年農歷八月間夜晚,這一帶秋雨朦朦,霧氣騰騰,百鳥從四面八方飛聚山頂,一聲聲鳥鳴刺破長空,神秘莫測,令人稱奇。
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縣境中部,海拔2637米,距縣城42公里,屬哀牢山南延支脈,與老撾豐沙里自然保護區相連,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綠色三角洲"之一。山中景色優美,形如流云、聲似雷鳴的瀑布及山水交映、茫茫林海、云霧繚繞的一幅幅迷人的景觀令人留連忘返。
李仙江熱帶雨林
李仙江在綠春境內流程達96公里,順江而下,江水時而水平如鏡,時而水流湍急,兩岸山水石林相映生輝,熱帶雨林盡收眼簾。隨著戈蘭灘、土卡河兩座中級電站的建成,將形成湖光山色常青、波光漣漪的熱帶雨林游覽庫區景致,是欣賞江岸自然風光、江上激情漂流、航游出國之旅和享受異國風情的好地方。
民俗風情
古老的哈尼族“哭嫁”習俗
素有“哈尼山鄉”之美譽的綠春縣境內居住著19萬勤勞勇敢的哈尼人民,在原始生態的生產生活環境中,形成了許多濃郁的民族風情習俗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而哈尼族的男婚女嫁時舉行的傳統“哭嫁”儀式至今還保留得十分完整。且繁雜的“哭嫁”禮儀,別具一格,其間蘊藏的文化底蘊也很深厚。
自古哈尼族青年一般在冬、春兩季才進行婚戀,而且規定苦扎扎(哈尼“六月年”)后方可結婚。哈尼族的婚媾旅程是一個很復雜、很特色的禮儀。而綠春哈尼族哈歐支系的姑娘出嫁時,至今還按古規進行著“哭嫁”的儀式。
哈尼姑娘出嫁日,新娘和情同手足的伙伴們聚集在一親戚家里,由村里一個慈愛的嬸嬸作主,由嬸嬸領唱古老的哭嫁歌,新娘聽到牽腸掛肚的哭嫁歌后,對村井、父母、兄弟姐妹和朝夕相處的伙伴的眷戀之情一時涌上心頭,淚水樸簌簌地落下來,這時姑娘們圍著新娘抱成一團放聲哭泣起來。待姑娘們“哭夠”了,新娘家的迎親伙子們掰開密密層層護著新娘的人群來“搶親”,姑娘們盡力護著新娘不讓“搶走”,掰開的人群又圍攏,圍攏的人群又掰開,一番“折騰”之后新娘被“搶”到娘家酒席前向父母、兄弟作禮節式的哭別,最后由親兄弟或堂兄背她出寨門。
哈尼姑娘哭嫁,一半是屬于眷戀、惜別的憂傷,一半是履行古規,哈尼人說:“姑娘出嫁不哭,以后的日子不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