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金沙鄉 武南鎮 雙城鎮 永昌鎮 清源鎮 黃羊鎮 下雙鄉 高壩鎮 柏樹鄉 和平鎮 長城鄉 大柳鄉 松樹鄉 韓佐鄉 五和鄉 謝河鎮 洪祥鎮 金塔鄉 四壩鎮 東河鄉 康寧鄉 新華鄉 吳家井鄉 清水鄉 金山鄉 豐樂鎮 九墩鄉 河東鄉 西營鎮 發放鎮 張義鎮 古城鎮 永豐鎮 中壩鎮 羊下壩鎮 懷安鄉 |
長途區號:0935 | 郵政編碼:733000 | |
車牌號碼:甘H | 行政代碼:620602 | |
隸屬政區: 武威 | 行政級別:市轄區 |
涼州,古地名,即現在的武威,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是“中國旅游標志之都”、“中國葡萄酒的故鄉”、“西藏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產地”,素有“銀武威”之稱。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2001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撤地設市,2002年被命名為省級衛生城市。現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鄉鎮政府116個,其中鎮政府41個,全市總土地面積3.3萬平方公里,其中地面積382.32萬畝。總人口193.02萬人,其上城鎮人口50.96萬人。聚居著漢、回、蒙、土等38個民族。
武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歷代王朝曾在這里設郡置府,東十六國是,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國和隋末的大涼政權先后在此建都,成為長安以西的大都會,中西交通的咽喉,絲綢之路的重鎮,民族融合的熔爐。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絢麗的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間地域文化,名勝跡眾多,文化遺存豐富,是甘肅省的文物大市。現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護單位54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8處,館藏文物4.7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一級文物177件,二級文物346件,三級文物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馬”(銅奔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羅什寺塔)、“一廟”(文廟)。銅奔馬是中國旅游標志,被譽為“古典藝術品的最高峰”西夏碑是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是我國研究西夏歷史少有的實物資料;白塔寺是元代闊端太子與西藏佛教領袖薩班舉行“涼州會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天梯山石窟被稱為中國“石窟之祖”,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杰出代表;羅什寺塔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講經說法之地,鳩摩羅什被稱為我國古代四大佛經翻譯家之首,被譽為譯經泰斗;文廟是全國三大孔廟之一,其規模“壯偉宏耀”,為“隴右學宮之冠”。同時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雪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具有較高的文化旅游價值。
補充:
涼州的由來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開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軍威之意,因此而得名。當時武威郡下屬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次、鸞鳥、撲 、媼圍、蒼松、宣圍10個縣,治所在故臧。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三國魏黃初元年(220),魏文帝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