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紫金鄉 納如鄉 卡麥鄉 卡堆鄉 藏改鄉 日朗鄉 達孜鄉 熱索鄉 江孜鎮 龍馬鄉 加克西鄉 江熱鄉 年堆鄉 康卓鄉 金嘎鄉 日星鄉 熱龍鄉 車仁鄉 重孜鄉 |
長途區號:0892 | 郵政編碼:857000 | |
車牌號碼:藏D | 行政代碼:542323 | |
隸屬政區: 日喀則 | 行政級別:縣 |
江孜縣位于西藏自治區南部、日喀則地區東部、年楚河上游。總面積3800平方千米/3771平方千米。總人口61431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江孜縣人民政府駐江孜鎮,郵編:857400。行政區劃代碼:542323。區號:0892
江孜縣基本概況 江孜地處西藏南部,日喀則地區東部、年楚河上游。面積3771平方公里,總人口5.6萬。江孜藏語意為“勝利頂峰”。因年楚河流經這里,歷史上人們稱江孜地區為“年”。隸屬日喀則,縣府駐江孜。由于地處薩迦、日喀則、亞東關口通往拉薩的必經之地,土地富庶,所以很早以來即成為佛教徒、商賈、游人匯集之處。該縣地處岡底斯山與喜瑪拉雅山之間,地勢南北高。年楚河兩岸為峽谷地帶,最高海拔為7191米。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夏季雨水充沛集中,溫暖濕潤,冬季干冷太陽輻射強烈,日溫差大而年溫差小。名特產品主要有卡墊、地毯、掛毯和女式金絲帽等。帕拉莊園在其境內。江孜古城又是一座英雄城。1904年,江孜軍民在這里譜寫了反抗外國侵略,保衛祖國領土和主權的英雄篇章。至今,宗山堡上仍保留著當年抗英的炮臺。
江孜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從江孜向東可去拉薩、山南;向北可到日喀則;向西可經崗巴、定結直到定日;向南可經風光秀美、橫穿喜瑪拉雅山的亞東溝,直達邊境口岸亞東。
江孜全名為“江卡爾孜”,藏語意為“勝利堡壘之頂”。1904年英國“遠征軍”侵略此地時,該地軍民進行英勇抵抗,故歷史上有英雄城的稱號。江孜地勢高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南去亞東,西去日喀則等地的交通要道。江孜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原是西藏第三大城市,是與不丹、錫金、印度等國通商的商品集散地。江孜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青棵、冬春小麥、油菜籽、豌豆等,素有“西藏糧倉”之稱。此外江孜還素有“藏毯故鄉”之稱,主要產品有地毯、壁毯、藏被等。江孜卡墊聞名全國。江孜名勝除宗山、抗英炮臺外,還有藏傳佛教各教派共存于一寺的白居寺和獨具特色的江孜白塔。
自然地理
江孜縣地處岡底斯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地勢南北高,中西部低,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年楚河兩岸為峽谷地帶,最高海拔為7191米。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
江孜縣地處岡底斯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年楚河兩岸為峽谷地帶,最高海拔為7191米。
江孜縣境內有年楚河經過,年楚河由日喀則地區康馬涅如藏布江和江孜龍馬河匯聚而成,流經康馬等4縣(市)后匯入雅魯藏布江。
江孜縣干濕季分明,夏季雨水充沛集中,溫暖濕潤,冬季干冷,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烈,日溫差大而年溫差小,無霜期短。年日照時數3189.8小時,年無霜期110天左右,年降水量291.1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干旱、山洪、風、霜、冰雹等。
江孜縣已發現的主要礦種有金、硫磺、水晶、瓷土等。另外水能、風能、太陽能資源極為豐富。
江孜縣的經濟結構以農為主,兼有畜牧業。江孜縣土地肥沃,灌溉條件便利,為西藏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和全國水利先進縣。農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麥、春小麥、豌豆、油菜等。主要飼養牦牛、犏牛、黃牛、馬、綿羊、山羊、驢、騾等。
白居寺,海拔3900米,位于江孜縣城東北隅,距拉薩南約230公里處,距日喀則東約100多公里處。白居寺是漢語名稱。藏語簡稱“班廓德慶”,意為“吉祥輪大樂寺”。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歷時10年竣工。有人說是1418年由克珠杰和熱丹兗桑帕二人共同修建的。
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禮,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建立的。因此它能聚薩迦、格魯、布敦等各派和平共存于一寺。每個教派在此寺內都擁有五六個“扎倉”(殿堂)。因而在西藏佛教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該寺現有16個扎倉。主寺有三層,殿內掛滿各種風格的“唐卡”,還有一尊近8米高的銅佛坐像。據史料記載,鑄造這尊佛像,用去14噸黃銅。大殿二層東廂殿內,供有文殊菩薩和泥塑羅漢共20多尊,為明代藝術珍品。
白居寺旁,有“十萬佛塔”白居塔。塔有九層,高達32米多,有108個門、77間佛殿、神龕和經堂,是中國建筑史上獨一無二的珍品。殿堂內藏有十余萬佛像,千余尊泥、銅、金塑佛像,堪稱佛像博物館。
歷史沿革
江孜:藏語意為‘勝利頂峰,法王府頂’。因年楚河流經這里,歷史上人們稱江孜地區為‘年’。清代為江孜宗,屬前藏噶廈地方政府管轄。‘年堆司雄仁母’——年堆是年楚河上游,司雄是金盆,仁母是長形,合起來就是年楚河上游的長形金盆。”
“后來,拉薩王朝在宗山上建宮殿,宮殿建成后,有著名佛僧大加贊美,說這座宮殿是‘杰卡爾孜’。意為雄偉壯觀的宮堡。簡稱‘杰滋’,演變為‘江孜’。”
用當地藏民的說法就是:江孜在西藏是塊風水寶地。
江孜,藏語意 為“勝利頂峰;法王府頂”。
清代為江孜宗,屬前藏噶廈地方政府管轄。
1959年7月31日江孜縣成立,劃歸江孜專署管轄。
1964年5月江孜、日喀則兩專區合并,江孜縣隸屬日喀則地區管轄至今。
經濟概況
近年來,日喀則地區江孜縣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牧民增收為目標、以提高企業效益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龍頭,確保了全縣經濟的持續發展。
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7億元,比2002年增長14.85%;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9億元,比2002年增長11.52%;農牧民人均收入達2780元,比2002年增長8.6%。2002年,江孜縣積極調整農牧業結構,優質青稞在前年種植3萬畝的基礎上,再推廣面積12.24萬畝,占播種面積的72.52%;機耕機播面積達到24.6萬畝,飼草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明顯增加。
2002年,江孜縣還加大了重點戶、重點村養殖示范工作,重點扶持了150戶,投資160萬元,引進良種牛597頭;農發項目也已經爭取在江孜鎮年堆鄉、車仁鄉、紫金鄉、江熱鄉等鄉鎮,5個村進行良種奶牛養殖示范村建設,兩年內,計劃發展800戶奶牛養殖重點戶。
2002年,江孜縣項目建設投資數量大、項目多,對經濟發展和財政的貢獻率較大。全縣建設項目總投資1.99億元,項目36個,比2002年增長了50%。2003年,項目建設創造了GDP達3133萬元,占全縣GDP的8.56%,實現稅收120萬元,為全縣稅收收入的25.64%。目前,進行的36個在建項目,共到位資金1.28億元。
行政區劃
江孜縣轄1個鎮、18個鄉:江孜鎮;納如鄉、卡堆鄉、卡麥鄉、日朗鄉、達孜鄉、藏改鄉、熱索鄉、重孜鄉、龍馬鄉、加克西鄉、紫金鄉、江熱鄉、康卓鄉、年堆鄉、金嘎鄉、車仁鄉、熱龍鄉、日星鄉,151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
2000年,各鄉鎮人口: 江孜鎮 10271人、 納入鄉 4114人、 卡堆鄉 4820人、 卡麥鄉 4822人、 達孜鄉 2466人、 藏改鄉 2471人、 熱索鄉 2984人、 重孜鄉 4450人、 紫金鄉 3473人、 江熱鄉 3896人、 康卓鄉 2116人、 日星鄉 2117人、 金嘎鄉 2463人、 甲克西鄉 578人、 日朗鄉 974人、 年堆鄉 2894人、 車仁鄉 2593人、 龍馬鄉 1976人、 熱龍鄉 19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