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三洲街道居委會[421023116001]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王墩村委會[421023116200]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三號村委會[421023116201]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熊洲村委會[421023116202]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潘陽村委會[421023116203]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后洲村委會[421023116204]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東北村委會[421023116205]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王塘村委會[421023116206]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羅洲村委會[421023116207]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上沙村委會[421023116208]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溝子村委會[421023116209]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五弓村委會[421023116210]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下沙村委會[421023116211]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上梓村委會[421023116212]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下梓村委會[421023116213]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新堤村委會[421023116214]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南堤村委會[421023116215]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鹽船村委會[421023116216]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順生村委會[421023116217]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白沙村委會[421023116218]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肖嘴村委會[421023116219]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老嶺村委會[421023116220]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開河村委會[421023116221]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雙合村委會[421023116222]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仕仁村委會[421023116223]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復興村委會[421023116224]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沙套村委會[421023116225]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何堡村委會[421023116226]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韓當村委會[421023116227]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文老村委會[421023116228]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曹嶺村委會[421023116229]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石嶺村委會[421023116230]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原種場[421023116501]
- 湖北省監利縣三洲鎮種豬場[421023116502]
長途區號:0716 | 郵政編碼:434000 | |
車牌號碼:鄂D | 行政代碼:421023(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監利縣 | 行政級別:鎮 |
三洲鎮地處監南邊陲,有聯垸百里,是長江干堤的屏障,與湖南華容、君山、岳陽一衣帶水;內抱老江河,與尺八、柘木唇齒相依。其地形恰似一彎新月,鑲嵌在荊江之畔,境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三洲地區初系長江外灘,因逐年淤積,遂成一馬平川。每逢伏汛,大江橫溢,頓成一片汪洋,當時洲民如同候鳥,水退即來,水來即走。直至明朝萬歷年間,唐家洲、中洲和八姓洲分別筑起垸堤,方有人定居。建國前,三洲20多個村先后隸屬于湖南巴陵和岳陽縣管轄。建國后,監利與岳陽劃江而治,將原屬岳陽管轄的20多個村劃歸尺八區。1975年撤區變社,鹽船、中洲、何堡三個公社便合并成立三洲人民公社。因公社屬地分處唐家洲、中洲和八姓洲三個洲而得名。1987年成立三洲鄉。自1975年成立至今,公社和鄉政府均設在鹽船套。
現三洲鎮仍轄中洲、何堡、鹽船三個管理區,31個行政村,國土面積175平方公里,耕地7.9萬畝,人口3.8萬人。
從明朝萬歷年間算起四百余年時間里,在長江乳汗的孕育下,三洲這塊新生的土地上,涌現出了多少英雄豪杰、文人雅士,留下千古佳話。潘陽村人何承閣,1814年中進士后為翰林院編修,后被冊封為直奉大夫,授正三品。1819年,他回鄉會祭祖,目睹故里三年兩災,鄉親苦不堪言,頓生惻隱之心,遂將自家田產4000畝無償分給傭戶及周圍貧民耕種,還出資在中洲垸內修大路兩條長達15華里,被后世稱之分為“何家公路”。農民出生的朱廟安,文武雙全。他毅然辭謝常德知府守備,遍訪名師,行俠仗義。一次他只身闖入衡陽知府楊遂廉府中,殺死楊后,在墻上留下“惡貫滿盈,斬之有理”,并署名“安天心”后揚長而去,因而聲名遠揚。后太平軍揭竿起義,朱廟安投奔太平軍,隨即在湖南靖港與湘琿決戰大看不起,繼而攻九江,占漢口,揮師交上,后在天京身陷重圍,因糧盡援絕被俘,英勇就義。
二十世紀的三洲更是人才輩出,群星燦爛。后洲人宋保疇,早在1905年在日本東京留學是就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了“同盟會”,隨后為推翻滿清政府,創建民國而奔走于湘、鄂、贛等省。1949年6月,他力勸舊屬李高峰率獨立團投奔共產黨,建國后當選為湖南省政協常委。農民易柏生,1907年秘密成立反清組織“刀子會”,以“殺富濟貧、為民除害”為宗旨,后發展到108人,定名為“農民軍九子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