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1区2区3区4区,8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66,久久电影tv

[登錄] [免費注冊]
中國電商物流網
首頁 物流新聞 物流公司 物流設備 物流專線 物流展會 同城物流 同城快遞 同城搬家 同城配貨 快遞網點 郵編查詢 行政區劃
當前位置:行政區劃 > 安徽省 > 巢湖市 > 含山縣

更新時間:2021-02-20

含山縣介紹


行政區劃:仙蹤鎮 清溪鎮 林頭鎮 陶廠鎮 銅閘鎮 運漕鎮 環峰鎮
長途區號:0565郵政編碼:238000
車牌號碼:皖Q行政代碼:341423
隸屬政區: 巢湖行政級別:縣

    含山縣歷史悠久,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分歷陽縣西部地區設置含山縣。縣名的由來有兩說:
  一說是以縣境內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橫山。《清一統治》說“在含山縣西30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勢若吞含,因以命名”。
  一說是縣城周圍環山,故名含山。
  武德八年(625年)縣廢。武后長安四年(704年)復置,更名武壽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復原名含山縣。明初裁革歷陽、烏江、含山三縣,存和州,含南一部分屬無為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含山縣,屬和州,至清季不變。
  1958年12月和縣、含山縣合并為和含縣。1959年6月和含分開,復設和、含二縣。
  土特名產
  農副產品
  一、玫瑰花
  玫瑰花,俗稱大紅花,為薔薇科薔薇屬落葉叢生灌木。朵大、瓣厚、色紫、香氣濃郁、鮮艷者為佳。采摘后加工成干花,是食品、香料工業原料,可提煉玫瑰花油,制成玫瑰油香精、玫瑰膏、玫瑰露和營養豐富的罐頭食品。花蕾和根可入藥,有理氣、活血、收斂功效。玫瑰花油,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相當4~6倍黃金價格。
  縣內種植玫瑰花,一百多年前就形成商品生產規模,遠銷省內外。1988年種植300余畝,集中分布在姚廟鄉,巨興、昭關、仙蹤、駱集等鄉(鎮)零星種植。年產鮮花2.5萬公斤,年收購2萬多公斤。
  二、紅瓜子
  紅瓜子,即紅打瓜子,是縣內重要出口產品。含山紅瓜子顏色深紅,大小均勻,殼薄肉厚,獨具香味,深受港、澳同胞和東南亞國家消費者喜愛。產區主要分布在巨興、清溪、半湖三鄉(鎮)。1985年以來,年種植4000畝左右。年產紅瓜子200~250噸,年收購200余噸。
  三、荸薺
  縣內栽植歷史悠久。著名品種有“蘇薺”、“界薺”。尤其是蘇薺,皮色深紅,肉色白凈,皮薄、味甜、質細,渣少,被列為荸薺最佳品種。
  荸薺營養豐富,含蛋白質1.5%,糖類21%,脂肪0.1%。藥用有破積攻堅、止血、治痢、解毒、發痘、醒酒等功效,并能制淀粉,粉絲、飴糖,釀酒。耐貯藏、運輸、在蔬菜和水果市場上起調節作用,是人們喜愛的冬令蔬菜和果品。荸薺全縣分布。主產地含南張疃鄉,1988年種植面積約700畝,年產量300多噸,主要銷往蚌埠市加工罐頭出口。
  四、黃花菜
  學名萱草,古稱忘憂。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含有豐富硫氨素、尼克酸、核黃素、胡蘿卜素、抗壞血酸、蛋白質等多種營養成份,不僅是干菜珍品,還有安神、消炎、解熱、活血、利尿、通乳、健胃等功效。主產地陶廠鎮西塔行政村。關鎮、清溪、張公、仙蹤等鄉(鎮)也有種植。1982年以來,全縣種植300畝左右,年產1萬多公斤。
  五、昭關銀須茶
  銀須茶1984年創制。外形白毫披身,似針如須。香氣清高持久,味甘醇,湯色清澈、明亮,葉片嫩綠勻齊。清明前后采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制成。長短、大小、粗細、色澤一致。1984、1986、1987年,在巢湖地區名優茶評審會上,三次獲特等獎。1986年,中國茶科所為銀須茶作出書面鑒定。著名茶葉專家、安徽農學院茶葉系陳椽教授,1987年親臨指導采制技術,認為銀須茶外形別具特色,品質優良,符合名茶標準。同年,昭關銀須茶采制技術,在《中國茶葉》第二期發表。產品投放市場后,深受消費者贊賞。產地,主要是長山、劉武、方趙等茶場。1988年,產干茶40公斤。
  六、昭關松針茶
  松針茶,因外形緊結、圓直、挺削、似松針而得名。香氣清爽持久,湯色清澈,葉底嫩綠明亮。谷雨前后,采摘初展之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制成。芽葉長3~3.5厘米,大小勻齊一致。1985年,巢湖地區名優茶評審,昭關松針茶獲特等獎。1987年,《中國茶葉》第二期,發表昭關松針茶采制技術。產地,主要是長山、劉武、官塘等茶場。1988年,產干茶4000公斤。
  七、福山樹苗 福山鄉培育樹苗,歷史較久。清光緒年間(1875~1908)這個鄉大司村農民就培育馬尾松樹苗,除自栽外,并向外地銷售。建國后,福山鄉群眾性育苗興起。1963年春蕪湖行署林業局在大司村召開全區育苗現場會。會后,這個村司家朋被派往無為縣做育苗技術輔導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鄉每年育苗近千畝。由單一培育松苗發展到培育杉木、外松、池杉、水杉等用材林、經果林和花卉等多品種。1983年,福山鄉成立種苗公司,專門經銷苗木和種子。全鄉所產苗木,除供應縣內造林外,還銷往省內40多個縣市和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河南等省。
  八、桔梗
  桔梗又名大藥、山鈴鐺花、四葉菜,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屬名貴中藥材。根部入藥。根肉質,圓錐形,色潔白,質堅韌。味微甜,細嚼微苦,具有消炎、寬中下氣、宣肺、散寒、祛痰等功效,廣泛用于中成藥和中藥、西藥配方。縣內大部分山區都有分布。
  1965年收購8.35萬公斤,在全省占第二位。1970年至1985年,總收購量15.06萬公斤。由于多年大量采挖,桔梗資源逐年減少。1986年家種桔梗培植成功。
  九、明黨參
  明黨參。俗稱山谷蘿卜,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縣內名貴中藥材之一。根部入藥。根粗壯,呈柱形或粗短紡錘形。味甘微苦涼,養血生津、潤肺、化痰、止咳、平肝、和胃、解毒,主治痰火咳嗽、喘逆、頭暈、嘔吐、目赤、白帶、療毒瘡瘍等。主要分布在昭關、褒山等低山丘陵地帶,70至80年代初,年收購量較大,最多年收購4萬公斤。暢銷沿海省、市及東南亞地區。由于長期大量收購,資源衰退,80年代中期產量下降。
  十、徐長卿
  徐長卿,又名牙蛀消、逍遙竹,為羅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根、莖或帶根全草。分布在太湖山、羊山、蒼山等低山丘陵地帶。主要用于鎮痛、止咳、利水消腫、活血解毒,對膽結石、腎結石療效甚佳。歷史上為冷備藥品。隨著現代科學進步,徐長卿藥用價值提高,市場緊缺,供不應求。1979年,縣內開始大量收購。至1986年,共收購13823公斤。其中1981年收購4582公斤。
  十一、絞股藍
  絞股藍,為葫蘆科絞股藍屬多年生攀枝草本植物。異名小苦藥、公羅鍋底、遍地生根。主要分布在太湖山、蒼山一帶。1985年8月,縣中藥材資源調查與區劃外業普查隊首次發現,經專家鑒定,確認為疏花絞股藍。后又發現絞股藍和喙果絞股藍兩個品種。
  絞股藍是珍稀中藥材,藥用根莖和全草。80年代以來,經國內外醫藥專家研究,發現絞股藍含有幾十種皂甙,具有降血清中性脂肪、總膽固醇水平和防治傳染性肝炎、腎盂炎功能。治療骨癌、胃癌、肝癌、直腸癌、肺癌等20多種癌癥有顯著效果。其消炎解毒、止咳祛痰作用亦較強,可治療慢性氣管炎。
  十二、鹿茸
  鹿茸有梅花鹿茸和馬茸。梅花鹿鹿茸,又叫黃毛茸,花茸。多數有1—2個分枝。馬鹿鹿茸,又名青毛茸,比梅花鹿茸粗大,分枝較多。產地,縣南太湖山養鹿場。年產茸4000余兩。主要銷往山西、江西、福建等地。
  鹿茸是貴重中藥材,性味甘、咸、溫、無毒。主要營養成份有鹿茸精、鈣、磷、鎂以及卵激素“雌酮”等有機物。功能: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以鹿茸為成分中成藥品種較多。
  十三、螃蟹
  早在清代,縣內三汊河螃蟹即以個大體健,肉肥黃滿,風味獨特,著稱省內外。據經驗者談:將三汊河螃蟹仰置于玻璃板上,它能自動翻身,他地之蟹則不能。螃蟹個體重一般150克左右,肉質細嫩,卵厚膏稠,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據測定,每100克鮮蟹肉,含蛋白質14克,為豬、魚肉5倍多,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為青蝦4倍、70倍,維生素A和核黃素含量都較高,還含有鈣、磷、鉀、鈉、鐵等多種微量元素,有促進人體生長、增強抗病能力等藥用價值。80年代,年產成蟹50余噸,行銷國內外。
  十四、雛禽
  含山是沿江縣市雛禽集中產地之一。每年孵化雞、鴨、鵝數百萬只,銷往華東、中南、東北十幾個省、市。
  縣內雛禽,主要由孵坊(又叫炕坊)孵化,歷史悠久。遠途銷售,算好途中日程以即將出孵蛋(俗稱瓢蛋)外運,到達目的地出禽。雛鴨價格,雌貴于雄。孵坊師傅以手捏雛鴨肛門部位,雌雄自分,百不失一。1983年,全縣孵坊37家,孵化雛雞59.5萬只,雛鴨568.2萬只,雛鵝117.5萬只。1988年,孵坊發展到63家,孵化雛雞、鴨、鵝942萬多只。
  十六、蜂蜜
  縣內蜜源植物較多,有油菜、紫云英、蠶豆、芝麻、玉米、黃豆、棉花、茶、洋槐等。據調查,1984年主要蜜源植物18.03萬畝,其中油菜8.31萬畝,紫云英6.26萬畝,棉花3.46萬畝。
  蜂蜜,主要依靠外來放蜂戶。縣內70年代開始養蜂。1988年養蜂833箱。每年春季油菜花、紫云英、洋槐花開放時,浙江、江西等地養蜂戶來含山放蜂,所產蜂蜜(包括蜂王漿)就地出售。年收購蜂蜜12~15萬公斤,1985年,收購20.5萬公斤。以紫云英、洋槐花蜜為上乘。
  手工藝品
  一、銅閘焰火
  焰火,俗稱“放花”,一度享有盛名。清咸豐年間(1851—1861),銅閘鎮陳姓花爆店開始研制焰火。用硝、銻、鎂等礦物質為原料,燃燒時,發出紅、黃、藍、紫等各種色彩,亮度很高;再以紙、線、鐵絲等,將需做的花色品種,分扎成多層次、數架檔,根據需要燃燒時間的先后和高低,配上不同火藥、引信,固定在一只盆架里便成。放焰火時,只要將第一個引信點燃,焰火便在火藥推動下,騰空而起。隨著各層引信逐個點燃,焰火各種形態便五彩繽紛展現在觀眾眼前。如“天女散花”、“三羊觸角”、“花貓撲彩蝶”、“炮打西洋城”、“滿天星”等。還能制作顯現標語口號,使焰火持續閃亮兩至三分鐘,如“年年有余”、“五谷豐登”、“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等。極受人們稱贊。
  50至60年代,銅閘陳尚炎、申廣亮、過大順等,每年都制作一批焰火,銷往合肥、安慶、北京等城市。1952年,過大順被邀到北京放焰火,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由于制作焰火危險性大,年青人不愿學習,60年代后,很少有人制作。
  二、刻歡門
  歡門,又稱五福、掛錢。縣內習俗,春節家家戶戶門楣貼歡門,以示慶賀。相傳明、清年間,縣境西南今林頭鎮東戴、胡樓一帶,就有傳統刻紙工藝品——歡門。刻者運用刻刀,在紅紙上刻成各種吉祥圖案和吉利詞語,給春節造成歡樂氣氛。圖案有“龍鳳呈祥”、“雙龍爭珠”、“丹鳳朝陽”等。詞語有“福祿壽財喜”、“招財進寶”、“四季平安”等。內容不斷更新。相沿至今,久而不衰。褒山鄉嚴莊、鮑莊兩村刻歡門歷史也較長。每到冬閑,家家刻紙,成為副業一大收入。
  三、吹糖菩薩
  吹糖,又名捏巧,古稱“氣漢”。制法:在糖稀中摻和色料,吹制成各種精致物品,售給兒童。糖吹物品小巧玲瓏,色澤鮮艷,晶瑩透亮,形象逼真,既能吃,又能玩,深受兒童喜愛。
  吹糖始于清末今張疃鄉鄭墩村民鄭盛祥,后傳開,開始吹制,僅大刀、口哨、葫蘆等十幾個品種,后不斷更新,現可吹制飛機、槍炮、汽車、寶塔及鳥、獸、花卉等近百個品種。改革開放以來,每年冬春農閑季節,僅鄭墩村就有60多副糖擔外出。少數在縣內,多數到合肥、銅陵等城市走街串巷經營。
  四、素絨畫
  素絨畫,是吸收國畫技藝,以禽鳥羽作原料,以針作筆,涂絨代墨,加工精制而成。所制動物,形態逼真,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給人以立體感。
  張疃鄉龍臺行政村戈彰和始制素絨畫,現已成立工藝廠,所制品種較多。如小雙狗、熊貓、上山虎、下山虎、立體山水畫等。其中“貓”種類較多,形態各異。如金銀貓、坐貓、喂奶貓等。1984年素絨畫參加廣州交易會,1985年秋參加全國鄉鎮企業產品展銷會,榮獲部優。“雙貓獻花”、“雙貓戲魚”、“野渡無人舟自橫”等作品,1988年8月20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辦的“亞洲產品展覽會”上參展,并作為民間土特藝術品贈送臺灣、香港及美國、日本友人,獲高度評價,
  五、扎彩
  縣內民間扎彩,歷史悠久,有扎燈、扎靈兩大類。其中,扎燈較普遍。運漕、銅閘、林頭、清溪、巨興等鄉鎮,都有扎彩辦燈會習俗,慶豐收,歡度節日。
  彩燈種類很多,如馬燈、兔燈、蚌精、蝦精、蟹精燈等。其中龍燈有老車龍、蒼龍、滾龍、長龍。還有神仙燈,如和合二仙、福祿壽三星、八洞神仙等。再便是雜燈,如船、車轎、花挑、花籃及各種花草燈。彩燈無固定式樣,全靠扎工構思設計。巨興鄉太平行政村老藝人丁善智,自幼學習扎彩工藝,他扎的走馬燈、紗燈、花燈尤為精美,深受群眾喜愛。
  六、剪紙
  縣內銅閘,褒山一帶,民間剪紙工藝較普遍。用一張薄紙,一把剪刀,巧妙剪出各種花卉、鳥獸、魚蝦,以及戲裝人物、胖娃娃等平面裝飾藝術品,美化生活,深為勞動人民喜愛。平時常看到家庭擺設、饋贈禮品和喜慶節日門窗上配有剪貼,可謂“妙剪生花”。近年來,年青人追求“西洋化”,傳統剪紙工藝很少有人研習。
  七、蒼山磨刀石
  蒼山磨刀石是縣特產,明洪武四年(1371),即有蔡氏在蒼山開鑿糙石,制作磨具。其技藝不外傳。直至建國后1966年蒼山磨刀石廠成立,始收外姓徒工。年銷量30多萬件,500多噸。磨刀石有粗石、細石之分。粗石色黃硬度高,脆性強,適用于造紙、印刷等企業磨礪切紙刀具;細石色青,有光澤,硬度稍低,韌性強,適用于剪刀廠、屠宰場、食品廠等刀具磨礪。輕重工業一些機器部件,也用細石水磨。刀具經磨礪或水磨后,刀刃锃亮、細平、不易生銹。其優點遠勝于人工磨料砂輪。規格有小條、長條、雙料、青方糙等十多個品種。大塊磨石重25—50公斤,適于水磨機器部件和大型刀具,小塊磨石重1.5至3.5公斤,適于各種家用刀具。產品遠銷上海、江西、浙江、河北等省市。
  名菜 名點 名酒
  一、名菜
  八寶鴨
  八寶鴨,是家庭、筵席上乘菜肴。制法:肥鴨一只,宰后去毛洗凈,于尾部開一裂口把內雜及軟骨拿掉,以香糯米、白果或蓮子、板栗及蔥花等佐料,填進鴨肚,放入鍋內,用少量水,文火燉爛,即可食用。色香味俱佳,肥潤而不膩口。
  清燉甲魚
  甲魚,俗稱沙鱉、鱉。制法:甲魚一只,重O.5公斤以上,加蔥、姜等佐料,入水清燉。其味鮮美,營養價值高。據現代醫藥科學研究,有抑制癌細胞作用,為上等名菜。
  烤方肉
  烤方肉,亦稱烤方,是縣城辦盛大筵席必備佳肴,有70多年歷史。原料:豬肉一方塊(選用皮薄豬肉)約2.5~3公斤,麻油、白糖各40克,甜醬60克。方法:用淘米水洗凈肉皮,邊洗邊刮。烤時用鐵叉叉著,先烤至五六成熟,再涂麻油于肉皮,邊涂邊烤,烤熟后,用刀將肉切成薄薄方片,蘸甜醬或白糖吃,味香甜鮮美。
  烤鴨
  烤鴨名氣有100多年歷史。原料:活鴨一只,重2公斤以上,麻油、白糖各100克,甜醬150克。制法:鴨宰后洗凈去肚雜,用鐵叉將整鴨叉在木炭火上烤熟,邊烤邊涂麻油于鴨皮上。食用時將鴨切成小方薄片,蘸甜醬吃(甜醬用白糖制成),味鮮美可口。此藝今只有少數人能做。
  蒸鯽魚
  蒸鯽魚,是建國前縣內常用高檔菜肴,風味獨特。用料:鮮鯽魚一條,重O.4公斤左右,花油網一塊。配料有冬菇、肉絲,調料有蔥、姜、糖、醬油等。制法:將鯽魚切開,去掉魚刺,洗凈、然后將配料及調料放入魚肚內,用花油網包好蒸熟,再炮油。味香嫩鮮美。
  醋仔公雞
  醋仔公雞是清溪、林頭名菜。主料;仔公雞一只,重O.8公斤左右。佐料:豆粉、醬油、白糖、米醋。制法:雞宰后去毛洗凈,取出內臟,將雞切成雞丁,用豆粉、醬油拌和,放入滾沸菜油鍋內煎炸,熟后上盤,澆上白糖、米醋食用。味香甜鮮美。
   二、名點
  清溪觀音糖
  清溪觀音糖,潔白如玉,味甘如飴,香酥可口,名馳省內外。相傳唐代清溪即有人研制此糖。其形如觀音手指,故名觀音糖,并取觀音濟世之意。
  觀音糖配料考究,制作精細。每制15公斤觀音糖,用純白糖12.75公斤,摻糯米制成的飴糖2.25公斤,泉水9公斤,同時放入鍋內煎熬。關鍵技術是掌握火候。火候到,即取樣“水淬”(也有用口嘗),約一分鐘時間取出,用手指碾碎,如發出細微“嚓喳”聲,抽出觀音糖就潔白、細嫩、有光澤,中有藕孔,進口酥脆,香甜鮮美,嚼之無渣。縣內其他地方用同樣原料、方法加工,和清溪觀音糖相比,有兩個缺陷無法改進,即無藕孔,有渣滓。據有數十年制糖經驗老師傅談,主要是清溪泉水,因而獨具特色。
  水晶燒賣
  水晶燒賣,又稱糖心燒賣,是環蜂鎮有名的早點,有約200年歷史。主要原料:上等白糖、面粉、生豬油。配料:豆粉、青梅、桂花、桃仁、青紅絲等。制法:將面粉用水拌好,揉成面團,搟成一張張薄皮;用其余原料、配料做成餡,放入皮中包好,上蒸籠蒸熟。其味香甜,肥而不膩,鮮美可口。享譽周圍數縣。
  醬餃子
  醬餃子,又名糯米團子,是縣城飲食業有名早點。制法:糯米粉七成、秈米粉三成調勻后,以手推成空心團;將生豬油(或肥豬肉)、青梅、桂花、桃仁、青紅絲等原料做成餡,裝入團內捏合,放蒸籠蒸熟。外面滾上糯米,叫糯米團;不滾糯米,稱光蛋團。香甜可口,別有風味。
  干絲
  縣城干絲,制作精細。質量好的干子,一塊能剖出13~16層,一般剖10層。切后,細如線,韌而不斷。干子制作也很講究,黃豆要細磨、細淋漿,不挑皮子。加工這種干絲,技藝要相當熟練,一般徒工不行。干絲切好、燙好后,加少許大蒜、菠菜(或芹菜)、紅辣椒片(或嫩姜絲)、蝦米、白糖等配料,澆上麻油、醬油即可。食之柔軟爽口,既是有名早茶點,又是佐酒佳品,風味別致,名聞遐邇。
   三、名酒
  運沉香
  運沉香酒,是傳統保健營養酒,縣運漕酒廠生產。建國前,運漕鎮即產此酒,較有名氣。50年代,運漕酒廠收集整理傳統配方和山西竹葉青酒配方,改造運沉香酒,以陳年白酒作酒基,用冰糖和黨參、當歸等十幾種中藥配制而成。酒質晶瑩,酒體綿甜,風味獨具,深受消費者歡迎。
  80年代,根據國家酒類產品發展方向,廠內技術人員丁兆民、黃安東、王水發等研究開發第三代運沉香酒,以黃酒為酒基,佐以佛手、肉桂、白菊花等名貴中藥浸出汁,用特殊工藝精制。酒度由60度改為30度、18度,糖度60度。色澤金黃悅目,清亮透明,具有芳香醇正,入口綿甜,酒體協調,營養豐富特點,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飲料酒,常飲有滋補健身功能。產品1988年11月經省保健食品協會鑒定通過。12月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銅獎。是年產量122噸,遠銷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
  運漕特曲
  運漕特曲,開發于1985年,是運漕酒廠拳頭效益產品。選上等高粱、玉米、大麥、小麥、豌豆等為主要原料,采用獨特生產工藝釀造而成。酒色清亮透明,入口芳香濃郁,醇甜爽凈,回味悠長。1986年10月,采用人工老窖泥優化培養,革新釀造工藝,產量、質量均有大幅度提高。為適應各層次消費者需要,同時開發運漕特曲系列酒:50度運漕特曲,53度運漕特曲等。1986年,運漕特曲在巢湖地區評酒會上,以最高分評為“地方名酒”。1988年產銷量1050噸。
  含山風俗
  一、歲時節日
  傳統節日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為“春節”。男女老幼穿著一新,家家戶戶燃放鞭炮(以初一晨“接年”,初三晚“送年”最盛),人們喜氣洋洋,見面互致問候。初一晨家主率家人焚香敬神祭祖,晚輩叩拜長輩。春節間,親戚鄰里相互拜年。拜年者攜帶一定禮品,被拜者備瓜子、果品等物待客。飲食分早中晚三餐(亦有分早晚兩餐的)。早餐喝茶,吃早點、面條或元宵之類。中晚餐菜肴豐盛。亦有春節三日全家吃素者。建國后,人民政府提倡過革命化春節,廢除陋習,保留良俗,倡導新風。機關團體紛紛給烈軍屬拜年、慰問孤寡老人、舉行春節團拜和春節聯歡會等活動。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縣人稱“小年”。早餐吃元宵,以示團圓。是日晚,縣境各地遍鬧花燈,有龍燈、花挑和踩高蹺等形式(此俗民國及建國初期盛行,近年無)。元宵節后,群眾娛樂、走親訪友等活動漸少,民諺曰“吃了月半飯(指正月十五),大家把事干”。
  夏至 是牧童的節日。舊時耕牛在該日可散放于野。縣內除圩區外,其它地區有“煉谷墩”習俗(“谷墩”諧音“谷登”,寓“五谷豐登”之意)。夏至前,各村牧童在牧場壘一土墩,高丈許,中央栽一棵早已備好的枯樹,樹四周堆以柴草,夏至清晨放火燃燒,火焰越高越吉利。
  夏至日,家長要給牧童買新草帽、桃子、鞭炮等禮物。早餐后,養牛戶備上酒菜到“谷墩”前焚香拜“牛王”,然后與牧童在此共用野餐。
  建國后,隨著農村小學教育的普及,學年兒童皆入學。“煉谷墩”習俗漸廢。縣人尚流行吃炒蠶豆的習俗,民諺:“夏至吃粒豆,一夏都不瘦”。 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早餐喝茶,吃綠豆糕和粽子。粽子是以糯米、或糯米分別與紅棗、綠豆、火腿肉等原料搭配,以鮮蘆葉裹成,清香可口,為端午必用食品。中午設豐宴,飲雄黃酒,晚餐如平常。
  舊時,縣人以為該日邪毒之氣最盛,習俗大多與驅邪相關。是日,吃大蒜、咸鴨蛋,以雄黃灑灑于住所內,涂于小孩耳鼻額頭等部位,于正午將菖蒲、艾割下懸于門旁;掛鐘馗畫像于堂上;給孩子掛“端午錦”(此錦內裝大蒜、樟腦、雄黃、陳香粉等物,以花布縫就,香氣四溢),穿虎頭鞋,掛長命鎖,圍繡有五毒(蛇、蜘蛛、蜈蚣、蝎子、老虎)的兜肚子。建國后,上述習俗已較少見
  端午節后,縣境內裕溪河、清溪河、得勝河及滁河等河沿岸的鄉民們有賽龍舟的習俗,鄉人稱為“劃龍船”,競賽時,河內龍舟競渡,岸邊人潮涌動,氣氛熱烈。此活動一般至農歷六月初六日終止。
  含北習俗,端午日每人要吃幾個杏子和桑椹,民諺曰:“吃了端午杏,一年不害病,吃了端午桑,一年不害瘡。”
  縣人有此節給長輩拜節的習俗。
  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為中秋節,俗稱八月節。早餐食糯米糍粑,中晚餐以鴨子為主菜。晚上露天設席,置新秋果實(如菱角、柿子、石榴等)和月餅,放鞭炮以貢月,嗣后,闔家共嘗之。貢月一俗,舊時很講究,近年較少見。該節前夕,縣人皆攜月餅等禮物給長輩拜節。
  除夕 農歷年最后一日,俗稱“大年三十”。是日,家家將家務事處理完畢,外出人口都要盡力在此日趕回家。門上貼春聯,放鞭炮,全家歡聚一堂,吃年飯。舊時,晚上全家人坐守長夜,為“守歲”。近年電視普及,全家團聚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節目。
  上述數節是縣民間主要傳統節日,此外,較有影響的節日有:
  立春舊時于是日焚香、張燈、放鞭炮。至親好友互請春酒。素有“新春大似年”之說,建國后淡薄。
  上七 農歷正月初七日,俗稱“上七”。是日,家家焚香禱告神靈祖先,祈求一年平安。早餐吃雞蛋、糖、糕之類扁食,中晚餐時,先鳴放鞭炮,后全家聚餐。此節五十年代漸廢。 二月二 群眾稱為“土地日”和“龍抬頭”。白天鄉民祭本方土地,晚間玩“龍燈”。建國后廢棄。 清明 縣人于此節前數日即陸續去祖墳祭祖,清明節為高潮,節后停止。建國后,機關、廠礦和學校等團體組織干部、工人、學生前往烈士墓獻花圈、掃墓,紀念先烈。
  舊時,縣人于是日折柳枝掛在家門旁,以避邪氣。今廢。
  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鬼日”。是日晚,戶戶在家前屋后焚紙祭祖。建國后此俗漸廢。
  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縣人崇尚登高,地方文人相聚持鰲宴飲、吟詩作對。
  冬至 縣人于該日起去祖墳祭祖,持續至除夕。民諺;“冬至上墳上到年,清明上墳上在前。”為祖墳培土也在該日進行。
  法定節日
  民國時期的法定節日元旦:1月1日;植樹節:3月12日;教師節:6月3日;國慶節:10月1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節日元旦:1月1日;國際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青年節:5月4日;護士節:5月12日;國際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辰:7月1日;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1984年始);國慶節:10月1日。
  上述節日,政府或規定一定假期,或組織相應的慶祝活動,氣氛熱烈。
  地區性節日
  張什一村老人節張什一系福山鄉鄉政府所在地。1984年,群眾議訂,自該年起,每年冬至日為該村老人節。是日由村長召集全村60歲以上老人歡聚一堂,并設宴慶賀。
  二、婚喪喜慶
  婚嫁
  建國前,縣內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辦,講究門當戶對。其程序分為訂婚、朝節、送日子、迎娶、拜堂、鬧房等步驟”。
  訂婚 一方家長(多為男方)相中另一方后,即請媒人說合。若對方家長也滿意,即請陰陽先生配合雙方子女的庚八(所謂庚八,指生辰之年、月、日、時之干支),如相合,即選擇吉日,填好男青年庚帖,備置聘禮,由媒人送至女方,并帶回女方庚帖,男方即宴請親友、鄰居,宣布訂婚。
  朝節 訂婚后,每年端午、中秋,男方至女方拜節。結婚當年的中秋節禮節尤為隆重,女方親戚皆是送禮對象,禮品一般為月餅、鴨子、煙、酒等,俗稱“拖酥”。
  送日子 “拖酥”后,男方即請陰陽先生選擇婚期,說明注意事項,并告之女方,謂之“送日子”。同時以“正禮”送女方家長,“代禮”送女方父母同輩親戚(受者至婚期還禮祝賀)。女方在接到“日子”禮品后。便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和男方彩禮的多寡準備嫁妝。俗話說:“大戶人家貼錢嫁丫,中戶人家僅錢嫁丫,貧戶人家落錢嫁丫。”
  迎娶 婚期前一個月,女子漸減飲食,婚期前三日尤甚,謂之“扣茶飯”。迎娶時,男方一面在家宴客、謝媒,一面組織隊伍迎娶新娘。迎新隊伍由花轎前行,吹鼓手隨后,一路上鼓樂不斷,鞭炮聲聲,喜氣洋洋。含中、含北習俗,男方起轎時,轎內放公雞一只、腳爐一個,回轎時,女方配母雞一只、土基一塊,寓成雙成對,新娘不忘娘家故土之意。
  轎至女方門前,女方大門緊閉,男方在門外鳴炮相催,并不斷向門內遞一定數量的錢幣—該幣以紅紙包裹,謂之“催門包”。女方在門內鳴炮相答。新娘上轎前,先全部換穿男方帶去的“壽衣”(壽衣系給老年人準備的死后穿的衣服,意寓長命百歲)。接過父母遞來的飯菜,不食,由兄弟接下,意謂丟下娘家的衣飯碗。隨后新娘站在盛滿稻谷的斛上,兄弟背之上轎,并陪同其至男方家,謂之“送親”。新娘自上轎始即哭哭啼啼直至婆家,謂之“哭嫁”。轎至男方門前,由全人(原配夫婦雙全,有兒有女之人)在轎下置兩個口袋“送親人”將新娘背下轎,新娘踩在袋上,隨口袋交替步行至堂前,稱為“傳代”(“傳袋”之諧音)。
  拜堂 新娘至堂屋即與新郎舉行婚禮。一拜天地,再拜男方祖先父母,三夫妻對拜。拜畢入洞房。入洞房后,二新人先喝傳杯茶,后由童男童女相陪,吃團圓飯。
  鬧房 晚間,村鄰親友皆來“鬧新房”。習俗“三天不分大小”,即無論老少皆可鬧房,鬧房時,一說吉利話,一答好,氣氛熱烈。
  1951年,國家頒布“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婚事新辦。農村逐漸廢除包辦婚姻,廢除配庚八、坐轎、拜堂等舊俗,其余仍襲舊俗。城鎮青年結婚,一般經雙方自由戀愛、登記結婚,再宴請男女雙方親友慶賀,散發喜糖。或旅行結婚,或舉辦,集體婚禮(1988年,東山、九連分別有3對、5對青年舉辦集體婚禮),婚事簡辦成為新的社會風尚。70年代后期以后,城鄉少數人家婚禮呈現鋪張趨勢,男方要備置彩禮、房子、家具、家用電器、自行車等物,以轎車迎娶;女方也要置辦豐盛的嫁妝。
  喪葬
  人死后即辦喪事。其程序是:擦洗死者身體,換穿壽衣(俗稱“老衣”),壽衣古制為五領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褲子。家貧者,以假領假腰配足其數以代之。換穿鞋子(俗稱老鞋),為紅布軟底鞋。胸口蓋壓犁鏡。臉上蒙一張草紙,稱為“蒙面紙”。口中放一枚銅錢,稱“含口錢”。尸體停放一段時間后方可入棺,是為“冷尸”。入棺時,先于棺底均勻放置拳頭大小的石灰包,其數目以死者的年齡為準。尸體置其上,隨后將棺材置于兩條板凳上,并按一定規矩停放于堂屋。其下方點燃香油燈長明,稱“七燈”。燈前方供亡人牌,插以白紙條,稱“招魂幡”。牌前點香燭,香燭前置一碗飯,飯上豎立一熟雞蛋,直插一雙筷子,稱為“倒頭飯”。孝子(死者的兒子)要日夜守靈致哀,親友亦輪流“坐夜”陪伴。在此期間,親友前來吊唁時,孝子應在門口跪接,出葬前,要讓親友與死者見最后一面,接著將棺蓋封牢,出葬日選擇農歷單日。出葬時,孝子登門跪請八大漢,以“龍杠”、“龍繩”和“出喪杠”等喪具抬棺上山,親友帶孝哭送。棺至墳地,舊俗以稻草掩蓋之,三年后擇地入土。50年代后,便直接下葬。出葬第三日,女眷至墓地祭祀,稱為“復山”。七日,以蘆葦等物扎一小梯靠于院墻引亡靈回家探視。若死者為年長者(六十歲以上),下葬后,其家庭要大擺酒席宴請前來吊唁的親友,稱為“辦白喜事”。
  1977年5月,縣在環峰鎮建火葬場一座。同年,縣倡導“廢除土葬,實行火葬”的新風尚。從建場至1988年底,全縣火化尸體中,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死者火化占多數。其具體程序是:單位張貼訃告,述其歷史,評其功過,尸陳火葬場。擇日組織有關人員向遺體告別。遺體火化。骨灰以盒留存。開追悼會。撫恤死者家屬。
  回族實行土葬,請專門清洗人在家將死者洗凈,以白布包裹置于經盒(類似棺材),請阿訇誦經,后由回族親屬抬上山,再用白布帶將尸體緩慢放入土坑。親屬站下方,阿訇站上方誦下土經,儀式畢即堆土。經盒帶回備用。
  生育
  婦女懷孕期間,娘家要準備嬰兒穿的衣被、尿片等用品,婆家則于臨產時炒“陰米子”,即蒸熟曬干的糯米飯,再以鐵鍋烘炒,俗稱“催生米”,以便生育后用開水泡食。
  生育后,產婦一般休養一個月,俗稱“坐月子”。其間,家人準備老母雞、豬肉等營養食品以使產婦身體得以恢復。貧窮人家,產婦未至滿月即參加輕微勞動,甚至產后幾天即下地干活。
  產婦的家人則攜紅蛋等物至娘家親戚報喜。嬰兒出生三日,要為其洗澡,稱“洗三朝”。洗畢,以傘遮嬰兒至門外拜天地(打傘是為了避免嬰兒的血腥氣冒犯神靈,一說傘可使嬰兒免遭妖魔侵害),祈求神靈保佑“長命富貴”。
  出生九日,要“做九朝”。產婦娘家親戚同來祝賀,稱為“送粥米”。賀禮一般為贈給產婦以營養品,贈給孩子以衣帽、裝飾品或錢幣(稱“百歲錢”)等物,婆家設宴盛情款待,并回贈紅蛋等禮品。運漕、銅閘一帶,“送粥米”不集中在九朝這一天,婆家不集中設宴。
  七八十年代,城鎮居民生育子女時,親友同事一般贈給孩子“百歲錢”。其家長集中設宴酬客。
  至小孩盈周年,由外婆饋贈禮品:項圈、手鐲、腳鐲、長命鎖、飾有銀質十八羅漢狗頭帽、繡上八卦圖案的兜肚、虎頭鞋等。同時,外婆還要給孩子“抓周”—用篩鏡(篩子放在稻籮上,籮內放面鏡子)擺上各具象征意義的物品,如文房四寶、刀劍模型、算盤、胭脂花粉等物,讓孩子隨意抓取,以被抓之物作為預示孩子成年以后的發展趨向,“抓周”大多在較富有家庭流行,貧窮戶則較淡薄。
  壽慶
  每年家人生辰,一般吃雞蛋面條,預祝長壽。逢整數生辰,如十歲、二十歲、三十歲等,則又較一般生日隆重。
  做壽年齡從六十歲開始,以后每隔十年一次,循“做九不做十”之俗,例如,六十壽辰即提前到五十九歲生日來慶賀。壽慶之日,親友攜禮祝壽,壽禮有衣料、鞋帽、錢幣、壽匾、壽聯、壽茶(面條、蛋、肉等食品)等,主人設盛宴慶壽。少數人家用米粉和白糖做成香甜可口的壽桃粑粑,散給親友和鄰里。
  做壽之俗,含中、含北盛行,含南則較為少見。
  建國前,少數官僚豪紳給死者做冥壽,借以榨取錢財,建國后絕跡。
  三、迷信陋習禁忌
  迷信
  抬菩薩 旱久無雨,民間即抬龍王或其他菩薩至野外廣場上,含南習俗將菩薩置于干涸的水塘底,敬香、朝拜祈雨,直至下雨時,才將菩薩請回廟內。
  若久病不愈,則認為惡鬼纏身,家人遂請菩薩到家里去捉鬼,或將菩薩請到藥鋪,按其旨意取藥以治病。
  每年正月初,含山流傳抬菩薩打樁的風俗。其步驟是:第一天晚上將菩薩抬至某家(稱座家),村中各家家主皆去祈請菩薩保佑風調雨順、家人平安。次日,村人即抬著菩薩巡視各村,每至一村必鳴鞭炮相迎。最后以抬菩薩者力疲時落腳位置來判斷該年的吉兇。
  算命 此術是運用排生辰八字、相面、測字等方法來預測人的命運。算命者大多是盲人,在民間游歷,收取一定費用。
  叫生魂 孩子、成人久病不愈,或受驚嚇發燒,則認為魂魄失散在外。母親或其他家人于夜深人靜時,于戶外邊撒五谷邊喊病者的乳名,另一家人隨之答曰“來了”。直喊至病者床前。如此連續數晚。
  沖喜 老年人病重,家人為其趕制老衣(死后穿的衣服),準備棺材;或未婚青年久病不愈,家人為之娶親,但婚后暫不同居。統稱“沖喜”。
  唱平安戲打醮 鄉村若遇瘟疫、火災或其他災害,村民則認為不平安,遂集資請戲班子來唱京戲。60年代后,鄉村一般以放電影取代之,稱唱平安戲。或集資請“山人”(即道士)念誦經文,稱為打醮。
  上述活動皆耗資巨大,常由相鄰數村聯合舉行。 農歷七月十五祭祀 是日,民間稱為“鬼節”。人們于當晚到三岔路口,按先祖人數劃圈焚燒紙錢,并增劃一圈以祭孤鬼。
  擇墳地 人死后,鄉人即請“風水先生”尋找合適的墓地(舊稱“風水寶地”)以葬之。民間認為:祖先墓地的好壞影響著家族未來的興旺與否,故很慎重。
  巫術治病 巫婆以坐壇(謂某大仙附體)、細察病者衣服、朝亡(謂某死者陰魂附身)等方法,并以香灰、“仙水”、“仙丹”等讓病者服用,以便敬神、驅鬼,達到治病目的。
  上述習俗主要在建國前流行于民間,建國后,抬菩薩、沖喜、擇墳地等消失,余俗亦罕見。
  陋習
  賭博 其主要方式為押寶、推牌九、打麻將等。民國期間,賭博風行,運漕等鎮公開設賭臺,以“打頭子”(從贏家抽利錢)取利。很多賭徒因賭博而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建國初,人民政府明令禁賭,賭風收斂。70年代后,有回升趨勢。政府屢禁未絕。
  吸鴉片 鴉片制作程序繁多,價格昂貴,久吸成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清末民國時期,縣各鎮皆設鴉片煙館,運漕數十家,清溪鎮9家,巨興6家。出入煙館的大多是鄉紳子弟和游手好閑之徒。他們沾染此習,無法戒之,不少人因此耗盡家資,淪落街頭。建國后,此習得以根除。
  狎娼 民國時期,環峰、運漕、仙蹤等鎮公開設置妓院。民國25年(1936)當地政府明令禁娼,娼妓由明轉暗。建國后始根絕。
  溺嬰 清末民國時期,貧困人家無力撫養更多的子女,又節育乏術,或因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多將剛出生的女嬰溺死。建國后,此俗始廢。
  裹腳 清末時,婦女崇尚裹腳。即在女孩幼時,家長便用布、線等將腳長期裹起來,成人后仍呈小孩腳形狀。時稱“三寸金蓮”。民國初此俗漸廢,現已絕跡。
  禁忌
  1.語言禁忌:
  人死忌言“死”,稱“老了人”、“過世”、“走了”。小孩夭折稱“丟掉了”。 買中藥忌言“抓藥”,稱“抓香茶”。中藥渣忌倒入垃圾堆,而倒在路中間讓人踩,好讓行人將病“帶走”。
  春節三日忌說不吉之言(俗稱破話)。
  2.行為禁忌;
  春節三日忌打罵小孩。正月初一忌搓元宵,謂搓元宵是“白手打白手一年無獲”;忌動鐵器,包括針線、菜刀、鍬等農具;忌外倒垃圾,忌外出汲水。
  拜年、拜節、探望病人、婚俗中送庚帖、朝節等都必須選擇上午。忌下午或晚上進行。
  逢年過節或遇紅(婚)白(喪)喜事忌打破碗盞,若遇之則說“打發了”、“碎碎(歲歲)平安”等語解忌。
  新婚后第一個月忌空床,若無人則置兩條扁擔于床以代人;婦女在婚后的第一個春節忌同丈夫在娘家同居;寡婦或改嫁的婦女忌出入紅白喜事場所。
  抬病者看病時須使病者腳向前;抬死者則使死者頭向前。
  出喪途經每個村莊時要鳴放鞭炮,否則被認為會影響村莊平安;客死外地者,忌將尸體抬回家;壽衣料忌用毛織品或皮毛制品,應用絲綢、棉紗織品。生育男孩或孩子暴病時,門頭上懸掛鏡子,外人見之即不步入門檻探望,只在門外問候。等產婦滿月、孩子病愈后,取下鏡子解忌。
  產婦在產后一個月內忌入別家大門,商店門(俗稱糟門)不忌。
  嬰兒首次去外婆家須用鍋煙灰涂黑鼻尖,身插桃樹枝,背上束紅帶,以便驅邪逐魔。
  3.其他禁忌
  喜鵲忌下午叫,俗稱“早報喜,晚報喪”。
  晚上忌聞貓頭鷹叫。俗稱其叫聲預兆“一更火,二更喪,三更四更叫天光。”
  小孩忌食魚卵(俗稱魚籽),謂食之不識數;忌食未孵成禽的家禽蛋,如雞,鴨、鵝等蛋,俗稱“妄蛋”,謂食之不聰明。
  建房時,房屋中梁(木劍)和房屋山墻(土劍)皆忌對著前面人家的堂屋大門和香火,否則會影響人家平安。前面人家的煙囪忌對后面人家大門。
  四、衣食住行
  衣
  服裝 民國時期,農民以自織的土布(俗稱“家織布”)為衣料,顏色多為紅、綠、青三色。夏天著褲頭,肩披一條約五尺長的粗布巾。冬季上著棉衣,式樣男為對襟,女多為大掩襟;下著扎腳棉褲,小孩衣服往往是兄弟相傳,俗語說:“新老大,舊老二,補補衲衲是老三”。鄉紳富豪夏穿洋布長衫,女穿旗袍、羅裙;冬著皮襖(質地為羊皮或狐皮),外罩馬褂。春秋多以中山裝、長衫和套褲為主。
  建國初期,主要沿襲舊習,布料主要采用細平布、花布和嘩嘰等,后普遍流行卡嘰、燈芯絨(60年代);滌確良、滌卡、毛料(70年代);呢絨、滌綸、尼綸(80年代)等。 顏色多為藍、黃、灰、黑等,其中80年代的衣料色彩艷麗,花樣繁多;式樣主要有中山裝、列寧裝、軍便裝、西裝、青年裝、學生裝、工作服、喇叭褲、牛仔褲(春秋);棉大衣、滑雪衫、羽絨衫、夾克衫(冬);冬類裙裝、香港衫、襯衫、單褲(夏)等等。
  鞋(襪) 清末民國期間,日常多穿土布鞋、草鞋,雨天多穿木屐板草窩子做的雨鞋或釘鞋(此鞋底部密釘鐵泡釘,鞋幫密衲棉線,以桐油涂外表數遍,不滲水),少數富戶著元寶口膠鞋。婦女多著自制的繡花布鞋。
  建國初期沿舊習,后逐漸流行力士鞋、解放鞋、旅游鞋、球鞋、皮鞋(春秋),塑料涼鞋、塑料拖鞋、皮涼鞋(夏)、布棉鞋、皮質棉鞋(冬)。雨天穿淺、深筒膠鞋。80年代婦女多著高跟鞋和半高跟鞋。
  民國時,城鄉居民大多不穿襪子,少數穿口袋式套襪,男白粗布質,女黑布質。建國后,普遍著“絲光襪”、“棉紗襪”,80年代著尼綸襪。夏季時,城鎮男著薄絲襪,女著長筒絲襪,農村大多赤腳,下水田勞動時有穿超過膝蓋的長筒水襪,以防蚊蟲螞蟥叮咬。
  帽 清代秀才、貢生、舉人等戴官帽,以黑綢布制,上飾紅色小球。
  民國時期,鄉紳戴“禮帽”,貧民戴狗頭帽、四塊瓦板鼓帽,富家子戴繡花風帽。婦女以花頭巾扎頭,老年婦女冬季戴包頭,或戴青布巾。建國后,農村中老年人和孩子多沿舊俗,城鎮居民及農村青年人多戴黃軍帽、鴨舌帽、工人帽(春秋),棉軍帽(冬)。
  首飾(發型) 舊時,年輕女子用紅毛線(又俗稱“頭繩”)扎辮子,式樣為“榔頭角子”,已婚婦女梳“粑粑頭”、戴簪子、插頭釵,其飾品銀質居多,少數為金玉質。抗戰期間梳“柿子頭”,戴耳絲(即耳環,為金銀質)。嬌慣男孩左耳扎孔戴耳墜子(民俗稱耳扎孔系破相能折災),戴銀手鐲、腳鐲、項圈等,佩長命鎖。鄉紳戴金戒指(俗稱金箍子)。男性發型多為“平頭”,后梳“西洋裝”、“分裝”。
  建國后,年輕女子先流行梳雙辮,后剪耳朵毛,其余皆沿舊習。至1978年后,理發運用護發、染發、燙發、吹發等技術,男女青年發型多樣。但老年人發型依舊。與此同時,戴金銀首飾之風在民間流行。
  食
  主食 民國時,貧家隨季節而改變飲食。春季農忙時,多食野菜飯、粥;午收后,以水磨麥子“連麩搗”(即麩與面混合物,又稱“驢嘆氣”)食用。農歷七、八、九月多食秈米;農歷十月份,以瓜菜、山芋為主食,俗語說:“鐮刀上墻、家中斷糧”。農歷十一、十二月大多日食兩餐,為菜飯或菜粥,俗稱“糠菜半年糧”,少數富裕人家常年主食大米。建國后,縣人普遍以秈米為主食,并佐以其他食品。午季時,以面粉制成饅頭、粑粑、面湯、面條等食用;夏收后,以秈米和粳米混合磨制成米粉粑粑食用;秋收后,以糯米磨成元宵面、或以糯米蒸熟陰干后成陰米子食用;春節前以山芋或大米以特定方法熬制成糖稀分別配以“陰米子”、芝麻、黃豆、花生等制成各種糖果食用。
  餐次 農村習慣早晚粥、中午飯。農忙時,下午于田間增吃一餐,謂之晚茶。城鎮居民中年長者早餐有喝茶、吃早點的習慣。名早點有油炸巴巴、炒面皮、煮干絲、燒賣、餃子、各類包子、五香蠶豆、糍粑、油條、麻花、團子、方糕等等。其余早餐以燙飯、炒飯、粥為主,中餐煮干飯,晚餐多炒飯。
  菜肴 農村以蔬菜為主,逢年過節或招待客人,則宰殺家禽、采購葷菜。城鎮居民在70年代以前,以素菜為主,輔以葷菜,近年葷素并重。
  素菜有白菜、蘿卜、菠菜、芹菜、包心菜、韭菜、茼蒿、莧菜、空心菜、花菜、芥菜、油菜、芫荽、萵筍、黃瓜,南瓜、冬瓜、北瓜、絲瓜、瓠子、菜瓜、西紅柿、雞心菜、胡蘿卜、洋蔥、茄子、辣椒、黃豆、扁豆、四季豆、土豆(馬鈴薯)、甘薯、紅豆、蠶豆、豌豆、藕、蘑菇、銀耳、海帶、姜、蒜;豆制品有豆腐、千張、干子、豆腐果、豆汁皮(人稱“皮子”)、皮棍(腐竹)、豆芽菜、豆圓、豆餅等。
  葷菜有豬肉、家禽肉、牛肉、羊肉、狗肉、野雞、魚、蝦、蟹、鱉、黃鱔、河蚌、螺螄等。
  地方名菜有掛爐燒鴨、清蒸鱖魚、八寶鴨、八寶飯、醋肉子公雞。
  縣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冬季,喜腌制各類蔬菜、魚肉、家禽、辣椒、生姜、香腸等食用。
  住
  住房 民國及建國初期,縣境普遍居住土墻草房,沒有窗子,廚房,不設煙囪。鄉紳和城鎮居民多居磚墻小瓦房,其中運漕鎮街道建筑多為兩層木樓房。60年代至70年代初漸興土木結構的瓦房,但土墻草房仍占主體,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城鄉建房以磚墻瓦房和樓房為主。其造型美觀,寬敞明亮,平房較常見的是五間,中間敞三間,兩邊各隔一間,名曰“明三暗五”,樓房一般為二層。每層三至六間不等。
  建房 舊時,建房先請地理先生選擇屋基地,定大門向并擇吉日動工興建,建國后此俗廢。上梁前一天,親戚朋友都來“祝賀”,屆時,兩旁柱上貼對聯:“上梁喜逢黃道日,豎柱正遇紫微星”,同時,在大梁上掛紅布,焚香放鞭炮,然后由木工上中梁,木工邊作業邊說好。房主先蒸一籠糯米飯或包子,寓“蒸蒸日上”之意。并撒喜糖讓孩子們哄搶,以哄托喜慶氣氛。上梁后,房主還要給木工包喜錢。
  單位建房無此習。
  遷居 舊時,遷居須選擇吉日,一般以農歷八日為安。于天亮前進行,取“越搬越亮”之意。屆時先焚香,放鞭炮,后搬家俱,親友皆來賀“喬遷之喜”。此俗今已淡化。
  行
  民國時,縣人外出絕大多數是步行,少數富紳坐青布小轎或軟轎子。運輸貨物以肩挑為主,少數利用小木船、送腳毛驢等運輸工具。建國初期,基本上沿習舊俗,60年代后,乘坐汽車、火車、輪船等(此三者建國前雖已在境內出現,但數量很少,乘坐者亦少)日益增多。運輸時以板車為主。同時,拖拉機、汽車等運輸已出現。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自行車逐漸在城鄉普及。汽車客運中,國營客車普及;私營三輪車、面包車也發展起來,并與國營客車一起成為人們的主要代步工具。淮南鐵路沿線居民則多乘坐客運火車,沿線有關單位多利用貨運火車大規模運貨。裕溪河、得勝河、清溪河等河的沿岸居民多利用機動水泥船載客運貨
全國城市行政區劃查詢
Copyright © 2012-2025 sd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電商物流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抚远县| 当雄县| 万安县| 新乡市| 长春市| 云和县| 吴川市| 江山市| 鄂伦春自治旗| 望都县| 泸水县| 嘉义市| 东乌| 克拉玛依市| 万宁市| 安顺市| 陇西县| 会同县| 蚌埠市| 东乌珠穆沁旗| 包头市| 肃南| 香港 | 灵寿县| 三穗县| 洞头县| 藁城市| 饶阳县| 轮台县| 伊春市| 紫云| 东乌珠穆沁旗| 黄冈市| 桂阳县| 朔州市| 龙胜| 凤山县| 阿拉善右旗| 太仆寺旗| 四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