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東城街道 |
長途區號:0479 | 郵政編碼:011000 | |
車牌號碼:蒙H | 行政代碼:152501 | |
隸屬政區: 錫林郭勒盟 | 行政級別:縣級市 |
二連浩特市位于我國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錫林郭勒盟西北邊緣,北鄰蒙古國。總面積450平方千米,市區建成面積11平方千米,總人口2萬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駐地郵編:011100。代碼:152501。區號:0479。拼音:Erlianhaote Shi。
行政區劃
二連浩特市轄3個街道、1個蘇木:烏蘭街道、錫林街道、東城街道、格日勒敖都蘇木。
歷史沿革
1966年設市。市名得自境內額仁淖爾鹽地。“二連”系“額仁”的不同譯音,意為有花紋的。“浩特”,蒙語,意為城市。
二連浩特在遼時屬托州地,金時為蒙古各部落游牧之地,元時屬中書省上都路,北元時屬察哈爾部蘇尼特鄂托克,清崇德七年開始屬蘇尼特右旗,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在二連鹽池西北坡設立“伊林”驛站。光緒十五年(1899年),清廷架通了庫侖(烏蘭巴托)-張家口一線的電話線,又設電報局,并將該地標入了當時出版的地圖集,名曰“二連”。民國七年(1918年)二連鹽池成為張家口至庫侖汽車運輸線上的一個站點,站名“滂北”。
二連浩特市是隨著集寧-二連國際鐵路的建設而建立。1956年1月,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國際鐵路聯運線開通,以二連車站為中心的建筑群變成為二連浩特的雛形。1956年4月,錫林郭勒公署決定成立二連鎮,隸屬蘇尼特右旗。1957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決定二連鎮升格為準縣級,改名“二連浩特”,隸屬錫林郭勒盟。1966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設市。1969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革委會決定,二連浩特市劃歸烏蘭察布盟管轄。1980年5月重新劃回錫林郭勒盟。1985年1月,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將二連浩特升格為準地級市;1985年6月,國務正式批準二連浩特市為甲類開放城市;1992年國務院批準為全國13個沿邊對外開放城市之一。(以上資料出處)
?年,二連浩特市轄烏蘭街道辦事處,東城街道辦事處,錫林街道辦事處,以及從原蘇尼特右旗劃入的格日勒圖敖都蘇木(蘇吉嘎查、陶力嘎查、額爾登高畢嘎查),蘇尼特右旗額淖爾蘇木劃入的呼格吉勒圖雅嘎查,總面積由原來的162平方千米擴大到4015.1平方千米。與蒙古國邊境線長67.88千米。牧業人口1249人,賽烏素農場住戶人口905人。城市建設面積12平方千米,草場面積3900平方千米。(以上資料出處)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二連浩特市總人口4702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二連浩特市街道 14494 錫林虛擬街道 21778 京城虛擬街道 10753
?年,二連浩特市轄3個街道、1個蘇木。(可能是2001年或2002年資料。根據當時《內蒙古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烏蘭街道:轄滿都拉、呼古吉勒、巴達拉呼、白音、那仁5個居委會。
錫林街道:轄團結、前進、石化、建設、南苑、興安6個居委會。
東城街道:轄朝陽、迎賓、友誼3個居委會。
格日勒敖都蘇木:轄額爾登高畢、陶力、蘇吉、呼格吉勒圖雅4個嘎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