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兩城一村村委會[370826204200]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兩城二村村委會[370826204201]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兩城三村村委會[370826204202]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兩城四村村委會[370826204203]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兩城五村村委會[370826204204]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兩城六村村委會[370826204205]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兩城七村村委會[370826204206]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兩城八村村委會[370826204207]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黃山一村村委會[370826204208]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黃山二村村委會[370826204209]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黃山三村村委會[370826204210]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黃山四村村委會[370826204211]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黃山五村村委會[370826204212]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青山村村委會[370826204213]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白沙村村委會[370826204214]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石樓村村委會[370826204215]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苗家村村委會[370826204216]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立新村村委會[370826204217]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彭莊村村委會[370826204218]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獨東村村委會[370826204219]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獨西村村委會[370826204220]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東單前村村委會[370826204222]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東單后村村委會[370826204223]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古井村村委會[370826204224]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山莊村村委會[370826204225]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西單村村委會[370826204226]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陳莊村村委會[370826204227]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大辛莊村村委會[370826204228]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西辛莊村村委會[370826204229]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劉莊村村委會[370826204230]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古溝村村委會[370826204231]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房北村村委會[370826204232]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房西村村委會[370826204233]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張莊村村委會[370826204234]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東寨村村委會[370826204235]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西寨村村委會[370826204236]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北泊東村村委會[370826204237]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北泊西村村委會[370826204238]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北泊南村村委會[370826204239]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北泊北村村委會[370826204240]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王莊村村委會[370826204241]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南泊前村村委會[370826204242]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南泊后東村村委會[370826204243]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南泊后西村村委會[370826204244]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魯南村村委會[370826204245]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魯北一村村委會[370826204246]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魯北二村村委會[370826204247]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魯北三村村委會[370826204248]
長途區號:0537 | 郵政編碼:272100 | |
車牌號碼:魯H | 行政代碼:370826(身份證號碼前6位) | |
隸屬政區: 微山縣 | 行政級別:鄉 |
" 兩城鄉位于南四湖之一的獨山湖畔,總面積13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1萬畝,耕地4.3萬畝。轄48個行政村、7.5萬人。
兩城因戰國時期的匡城、矛城而得名,歷史綿長,人杰地靈,文化燦爛。境內出土的屬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南薄村西北堂臺遺址、戰國時代的姬家林遺址、漢墓群及漢畫像石,證明自6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居住生活。秦時在兩城置橐縣,漢初改為高平縣南朝宋時為高平郡治所。被譽為漢末建安“七子之冠冕”的著名文學家王桀、東漢著名的醫學家王叔和、三國時“魏蜀吳爭漢鼎”中的重要人物劉表、魏晉玄學的奠基人王弼以及張儉、仲長統、張湛等均生于茲、長于此。悠久的歷史文化給兩城留下了甚多名勝古跡,著名的伏羲陵、伏羲廟、圣母池泉、獨山島、承匡山(今鳳凰山)、高平山(金九峪山)、桃花山等久著盛名。伏羲陵北依風景秀麗的鳳凰山,南臨碧波連天的獨山湖。陵上伏羲廟飛檐凌空,柱礎拙古,廟后有“六合泉”、“圣母池泉”,湖光山色相映,環境幽雅秀麗。
兩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境內山明水秀,物產豐富。湖內有魚、蝦、鱉、蟹、葦草、蓮藕、菱、芡實等水生動物70余種,萬畝荷花連片養護,實現可種植業優質高產高效和漁業、畜牧業的規模化、名優化。山上有8500畝連片森林,是山東省最大的純側柏林場。已探明砂石儲量11億立方,建有采石場124處,白灰廠一處,水泥廠一處。水陸交通便利,京杭大運河、白馬河繞鄉而過,省道濟微公路穿鄉而行,為經濟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兩城人民堅持以經濟為中心,揚山水自然優勢,走強鄉富民之路。培植壯大了漁、牧、農三大主導產業。建起了一條近30華里的水上名優水產品養殖帶,河蟹、、烏鱧、彭澤鯽等名優水產品基地建設初具規模,養殖總面積15000多畝,水產品總時不量達到8000噸;以養鴨和珍稀皮毛動物、七彩山雞飼養總量達到110萬頭(只),畜牧業產值突破了7000萬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以大蒜為重點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2萬多畝,糧經比例保持5:5,圍繞大蒜加工,建立了七處蒜片加工廠,1處蒜油廠,新上了一座300噸的恒溫保鮮庫,確保了大蒜保值增 值。山區甘果業發展初見成效,冬棗、石榴及花椒等已在山區落戶。民營經濟發展迅速,豐富的山、水、礫石、漁湖產品,優美的風景和眾多的名勝古跡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漁、牧、農產品加工、營銷向深層次和規模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