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卡房鄉 懷忠鎮 埠前鎮 文竹鎮 沙市鎮 龍門鎮 里田鎮 龍源口鎮 田鋪鄉 泗店鄉 箭廠河鄉 禾川鎮 郭家河鄉 曲白鄉 千斤鄉 滸灣鄉 陡山河鄉 周河鄉 八里畈鎮 蘇河鎮 吳陳河鎮 沙窩鎮 新集鎮 石橋鎮 陳店鄉 蘆溪鄉 澡溪鄉 仰山鄉 甘坊鎮 上富鎮 羅市鎮 會埠鎮 澡下鎮 干洲鎮 宋埠鎮 赤田鎮 高橋樓鎮 馮川鎮 坳南鄉 象形鄉 高市鄉 蓮洲鄉 高溪鄉 龍田鄉 臺嶺鄉 三灣鄉 在中鄉 煙閣鄉 才豐鄉 柳溪鄉 赤岸鎮 |
長途區號:0376 | 郵政編碼:464000 | |
車牌號碼:豫S | 行政代碼:411523 | |
隸屬政區: 信陽 | 行政級別:縣 |
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東襟合肥,南視武漢,北達鄭州,京九鐵路、106國道、大廣高速公路縱貫全境,素有“三省通衢”和“中原南門”之稱。全縣總面積1612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202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34.8萬。是一個以林為主的山區縣。
2004年,全縣地方生產總值達到23.42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0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0元。現有耕地19.6萬畝。糧食作物以稻谷為主;經濟作物有油菜籽、花生;森林覆蓋率為45.9%;主要樹種有松樹、杉樹、銀杏樹等。
歷史文化
新縣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藍。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里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先后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培育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93位叱咤風云的共和國將軍和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獻出了吳煥先、高敬亭等5.5萬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縣。
自然資源
新縣物產豐富,資源充足。盛產林果、茶葉、中藥材等,其中,板栗、銀杏、茶葉、油茶、野生獼猴桃品質產量均居河南之冠,被國家林業局譽為全國名特優經濟林“板栗之鄉”、“銀杏之鄉”。全縣發展杉木30萬畝、板栗33萬畝、銀杏林面積3萬畝、茶葉8萬畝、油茶8萬畝。境內有金錢豹、大鯢等動物400余種,有珙桐、水松、銀杏等野生植物2000多種。已探明各種礦藏有40余種,是全國花崗石、石英石儲量最大的縣和天然金紅石重要產區之一,享有“山上藏金,地下藏銀”的美稱。
新縣紅綠資源豐富。境內有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鄂豫皖首府革命烈士陵園、鄂豫皖首府博物館、許世友將軍墓、鄭維山將軍石、箭廠河革命舊址群、金蘭山國家森林公園、連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山湖國家水利風景區、江淮嶺生態園、九龍潭等“紅”、“綠”旅游景區(點),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旅游觀光的理想勝地。已有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40多個單位和高等院校在新縣建立了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經濟發展
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扶貧開發前的1983年,新縣最明顯的特點是“三不過一”,即國內生產總值不到1億元(7700萬元),財政收入不到100萬元(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100元(86元),全縣82%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是國家重點貧困縣。扶貧開發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在中央、省、市的親切關懷下,新縣人民發揚老區光榮傳統,緊緊圍繞爭當“中原崛起后起之秀排頭兵”的發展定位和撤縣設市的發展目標,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生態經濟、民營經濟、旅游經濟和勞務經濟,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全縣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04年,全縣地方生產總值達到23.42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0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0元,分別是1983年的30.4、51.5、29.8倍,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由1996年的全省末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57位。一年之內獲得了“國家衛生縣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香山湖國家水利風景區”、“金蘭山國家森林公園”、“連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六塊國家級獎牌和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省級獎牌,在全市綜合目標考評中位居第一。
地理位置
新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大別山腹地。屬信陽地區。面積1546平方公里,人口32.17萬轄17個鄉(鎮),200個行政村。
自然環境
本縣為大別山區,群山環抱,主峰黃毛尖海拔1011米。山間有谷地、盆地。小潢河境內長50公里。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降水量127.4毫米,全年無霜期225天。
交通現狀
境內公路總里程393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5.4公里。有國道106線穿過,全長14公里;省道2條,全長100公里;縣鄉道全長267公里;專用公路全長12公里。橋梁520座14188延米。17個鄉晴雨通車,197個行政村通汽車。有京九鐵路34公里,縣轄內設有滸灣、新縣、泗店車站。
名勝古跡
位于鄂豫交界的天臺山,史稱淮南第一峰,腹地的連康山、沙窩的紫龍潭、熊河的山水關均為著名的游覽勝地。新縣是我國最早的紅色的革命根據地之一,中共中央鄂豫皖軍委航空局就在縣城內。現在新縣在省重點保護的蘇區舊址十處。
新縣特產
新縣境內資源豐富,盛產板栗、銀杏、茶葉、油茶、中藥材、山野菜和獼猴桃,其品質、產量均居河南省之冠,其中銀杏是全國四大銀杏基地之一,被譽為“板栗之鄉”、“銀杏之鄉”。全縣有杉木30萬畝、板栗32萬畝、茶葉7.5萬畝、銀杏林面積3萬畝。山上植物2100多種,有香果樹、珙桐、水松、金錢松、銀杏等珍稀樹種.
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全縣轄15個鄉鎮,總面積1612平方公里,人口35.4萬。是一個以林為主的山區縣,也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行政區劃
新縣轄5個鎮、10個鄉:新集鎮、沙窩鎮、吳陳河鎮、蘇河鎮、八里畈鎮、周河鄉、陡山河鄉、滸灣鄉、千斤鄉、卡房鄉、郭家河鄉、陳店鄉、箭廠河鄉、泗店鄉、田鋪鄉。縣人民政府駐新集鎮。
新集鎮 代碼:411523100
2006年,轄12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紅旗居委會、勝利居委會、解放居委會、東風居委會、京九居委會、新城居委會、長潭居委會、金水居委會、巴棚居委會、潢河居委會、艾洼居委會、葉林居委會、金蘭村、彭河村、白果術村、卓灣村、塘洼村、林沖村、董店村、代咀村、金河村、劉泗沖村、彭大灣村、合龍村、代洼村、沖田洼村、黃灣村、姚沖村
沙窩鎮 代碼:411523101
2006年,轄1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街道居委會、王山村、沙坪村、曾畈村、羅漢村、吳灣村、汪沖村、油榨村、楊畈村、熊河村、高山村、匡灣村、劉灣村、樸店村
吳陳河鎮 代碼:411523103
2006年,轄18個村委會:吳陳河村、邱店村、馬鞍村、龔洼村、王洼村、夏灣村、陳洼村、石灣村、吳尖山村、柯棚村、周灣村、章墩村、小河邊村、陽土墩村、杜洼村、羅寺村、朱洼村、邱堂村
蘇河鎮 代碼:411523104
2006年,轄15個村委會:張堂村、蘇河村、廖洼村、朱店村、文昌村、李莊村、新光村、雙鎮村、黃圍孜村、夏店村、紅柳村、趙坳村、郭大洼村、墨河村、廟墩村
八里畈鎮 代碼:411523105
2006年,轄12個村委會:八里畈村、張店村、神橋村、鄭坳村、聶壇村、王里河村、水口村、螯山村、長河村、七龍山村、長崗村、南沖村
周河鄉 代碼:411523201
2006年,轄11個村委會:周河村、柳鋪村、毛鋪村、馮樓村、余沖村、付沖村、西河村、湯沖村、熊灣村、九龍村、王邊村
陡山河鄉 代碼:411523202
2006年,轄15個村委會:陡山河村、爛泥沖村、扶前灣村、胡沖村、大塘村、劉灣村、塘灣村、白馬山村、張灣村、李灣村、白沙關村、槐店村、剛店村、柳林河村、連康山村
滸灣鄉 代碼:411523203
2006年,轄14個村委會:滸灣村、蔡山村、鄢山村、黃墩村、李寺村、伍榜村、徐灣村、柳店村、蘇畈村、鄭店村、曹灣村、游圍孜村、李榜村、華灣村
千斤鄉 代碼:411523204
2006年,轄19個村委會:楊店村、王店村、余店村、娘灣村、邵山村、土主嶺村、楊高山村、代灣村、喻沖村、大吳灣村、北楊灣村、付洼村、徐畈村、沙石村、南京村、抱耳村、孔灣村、楊灣村、大塘村
卡房鄉 代碼:411523205
2006年,轄9個村委會:古店村、卡房村、居畈村、胡河村、何山村、王畈村、葉灣村、牛沖村、胡灣村
郭家河鄉 代碼:411523206
2006年,轄7個村委會:郭家河村、麻布村、灣店村、蓮花村、范灣村、柴樓村、土門村
陳店鄉 代碼:411523207
2006年,轄10個村委會:細吳村、杜灣村、程七村、云山村、代崗村、高灣村、山背村、梅花村、胡子石村、王灣村
箭廠河鄉 代碼:411523208
2006年,轄13個村委會:箭河村、竹林村、黃畈村、仁畈村、塔爾村、油榨村、李洼村、何崗村、方灣村、代畈村、楊沖村、占灣村、石崗村
泗店鄉 代碼:411523209
2006年,轄12個村委會:范店村、付山村、邱灣村、余畈村、大畈村、余河村、王樓村、鄒河村、計河村、分水嶺村、陸灣村、泗店村
田鋪鄉 代碼:411523210
2006年,轄8個村委會:田鋪村、水榜村、黃土嶺村、河鋪村、塘畈村、宋畈村、陶沖村、九里村
新縣歷史
新縣的前身為經扶縣。1932年10月,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為了便于控制鄂豫皖邊界的大別山區,對付革命力量,以當時河南省政府主席劉峙之字“經扶”為縣名,以新集為縣治,設立經扶縣,將光山縣南部五個里(八水里、五馬里、沙城里、長潭里、青山里)、17個保(神留橋、樸風山、沙窩、永陽贅、五龍、杜橫、夏陂山、長潭、朱向、董范店、墨斗關、潘殷沖、官堰、柴山、觀音、沙城、千斤),湖北省麻城縣三個區(仁美區的三分之二、擇里區的三分之二、豐義區的二分之一,相當于現在泗店、田鋪二鄉中南部、周河鄉南部)、黃安縣的兩個會(長水會、塔耳會,相當于現在箭廠河鄉)等劃歸經扶縣管轄。原屬河南省的面積占93%。
新縣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里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先后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培育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43位叱咤風云的共和國將軍和50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獻出了吳煥先、高敬亭等5.5萬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縣。
1947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大軍挺進大別山。28日,新集重獲解放。12月,在縣城西南王灣召開經扶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與會代表500多人一致通過決議,將經扶縣更名為新縣。
發展歷程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新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和首府所在地,在這里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獻出了吳煥先、高敬亭等5.5萬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培育了李德生、許世友、鄭維山等93位叱咤風云的共和國將軍和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縣”。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新縣人民繼承和發揚的老區光榮傳統,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發揮山區優勢,建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實施興工強縣,培育了羚銳上市公司;突出自然特色,建成了獨具魅力的紅城;開發勞力資源,打造了涉外勞務品牌;樹立一流標準,形成了濃厚的干事創業氛圍,全縣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5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30.8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1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05元,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在全省排序從1996年的倒數第一攀升至第52位。先后獲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外派勞務基地縣、國家衛生縣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香山湖國家水利風景區、金蘭山國家森林公園、連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等國家級獎牌和河南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榮譽稱號,為打造實力新縣、平安新縣、魅力新縣、和諧新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的征程,英雄的新縣人民正以嶄新的風貌,昂揚的斗志,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闊步邁進,新縣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燦爛輝煌。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新縣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莆田新縣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新縣鎮,地處山重嶺疊之中,自古交通方便,舊名湘溪,公元979年興化置縣,縣治原設在今仙游縣游洋鎮,后因虎患頻仍,人口減少,元皇慶二年(1313)興化縣治(原興化軍、后興化府)遷至廣業湘溪,即今莆田市新縣鎮。“新縣”之名,由此而始。
莆田市涵江區新縣鎮
代碼350303108
新縣鎮轄15個村委會:~201_新縣村、~202_文筆村、~203_張洋村、~204_圩頂村、~205_廣宮村、~206_鞏溪村、~207_上茅村、~208_洋林村、~209_仙安村、~210_白云村、~211_外坑村、~212_泗洋村、~213_大所村、~214_大賢村、~215_白伏村。
莆田市涵江區新縣鎮新縣鎮地處莆田東北部山區,距市區51公里,北接大洋鄉,南連秋蘆鎮,西鄰莊邊鎮,東與福清市東張鎮交界。全鎮土地面積133平方公里,有15個行政村,總人口22671人,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枇杷、楊梅、橄欖、柿子、板栗等雜果,此外地下蘊藏大量的礦藏,開采利用價值較高。
現有中小學17所,衛生院1所,分院2所,變電站1座,水庫及附建的水電站2座,基礎設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水、電、路、教育、文化、衛生設施日趨完善將不斷改善。主要旅游景點有:宋代著名史學家鄭樵著名立說之處"夾漈草堂"、大革命時期南方十五塊紅色政府之一"莆田第一個蘇維埃政府"舊址等。
預計2002年度經濟指標: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20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4600萬元,出口供貨總值130萬元,財政總收入202萬元,人均純收入2760元。
莆田新縣夾漈草堂風光
夾漈草堂鄭樵紀念館位于莆田新縣鎮廣山村,海拔600米左右,是鄭樵守陵和讀書立著處,為莆田二十四景中文化含量最高的景區。其中,有一個簡易的天文臺,保存完好,是鄭樵研究星象的地方。鄭樵是我國宋朝著名歷史學家。他的代表作《通志》是一部歷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博大浩瀚,達200卷,500多萬字。《通志》一書包羅萬象,不僅記載了古代社會的歷史,還涉及到動物學、植物學、文字學、音韻學等超越史學范疇的內容,把史學研究的范圍擴大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
鄭樵是福建莆田人,父親鄭國器是當朝頗負名望的太學士。鄭樵從小耳濡目染,學習勤奮,對諸子百家尤感興趣。
鄭樵16歲那年,父親去世,從此家道中落,生活每況愈下。為了替父守孝,更為了不中斷學業,鄭樵走進深山老林,在莆田西北山下的一座茅屋內隱居起來,一邊守孝,一邊用功讀書。
單調枯燥的讀書生活十分清苦,但鄭樵卻樂在其中。遇上嚴寒天氣,狂風肆虐,破舊的草堂四面來風,瑟瑟發抖的鄭樵一邊用單薄的身軀抵御門口吹來的寒風,一邊燃燈苦學。相鄰的村民深深地為他這種鍥而不舍的治學精神所打動,紛紛主動關心他、幫助他。有時送來一碗米飯給他充饑,有時拿來一把茅草幫他修補破漏的茅屋。
鄭樵在深山老林里整整隱居苦讀了30年。無論炎夏寒冬,無論生活條件多么困苦,都未曾動搖他窮盡學問的雄心。他博覽群書,認真地研究了歷史、天文、地理、生物、醫藥和語言文字等各方面的學問。由于他長期不輟地學習,積累了無與倫比的豐富知識,為晚年“集天下之書為一書”,撰寫《通志》這部浩瀚的歷史巨著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鄭樵讀書的時候很注意系統性,他常常花費很多工夫去整理自己的讀書筆記,然后根據自己的體會寫成新的作品。他說:“善于讀書的人必須懂得整理知識,把知識整理得有條有理,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1][2]
河北省 孟村回族自治縣新縣鎮
新縣鎮(Xinxian Zhen)位于縣境南部。鎮政府駐新縣村。面積63.7平方千米,人口2.96萬人(2002年)。轄23個行政村。
沿革 1955年設新縣鄉,1958年撤銷,1961年建新縣公社,1984年改鄉,同年改鎮。1997年,面積63.7平方千米,人口2.8萬,轄新縣、南肖莊子、王莊子、北劉莊、于道、宣莊、徐莊、臺莊、楊莊、孫樓、揚石橋、王石橋、劉石橋、韓石橋、趙石橋、大堤東、小韓東、王帽圈、正道、羅疃、伊興莊、楊村、潭莊23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