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商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9-12-30 9:2
12月25日下午,中國工程院書記、院長李曉紅院士攜7位院士專家到訪納思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納思達”),現場調研并聽取有關情況介紹,隨后舉行珠海信息技術創新與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會。本次調研對納思達的技術實力進行了全面評估,中國芯研發應用、3D打印技術以及自主打印機的技術創新情況引起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團的興趣。
中國工程院院士團一行調研納思達
院士團在調研中發現,納思達在很多方面都是隱形冠軍,但因打印行業并非大眾熟知的領域,大眾對納思達的技術感知力還在爆發前夜:納思達旗下艾派克耗材芯片及打印機主控芯片沖破了行業專利壁壘,處于全球細分行業領先的市場地位,目前正向MCU行業進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芯”;納思達旗下(托管)奔圖激光打印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打印機,是中國打印機產業的主力軍;在3D打印方面,賽納(納思達控股母公司)則是國內掌握直噴式彩色多材料3D打印自主核心技術和產業化的企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團現場聽取情況介紹
“打印機不僅是打印設備,更是一個網絡設備,所有網絡的問題打印機都會遇到。”張寶東院士一句話,便說明了打印機研發的復雜性。
打印機產業發展近四十年,而打印技術基本上掌握在日本和美國的幾家公司手中,三十多萬項打印機及耗材的技術專利建立的技術門檻壁壘,使得中國打印機的發展與突破異常艱難。為了沖破技術壁壘,生產屬于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打印機,納思達用了10年的時間,進行持續不斷的技術研發投入,才初步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核心技術。
來自湖南大學、長期從事智能機器感知與控制技術研究的王耀南院士稱,激光打印機實際也是一個機器人,“它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具有光、機、電、軟件和硬件,以及包括控制系統,一體化系統,非常復雜的系統。我今天看了非常震撼。“王耀南說。
信息系統工程專家沈昌祥表示自己非常看好奔圖的未來,奔圖產品有很大的潛力,它本身是一個巨大的產業空間,同時還能支撐起其他產業、其他產品健康發展。在產品線方面,納思達已構建了全產業鏈布局,通過收購美國利盟,補充了在高端產品和彩色產品方面的缺失,已擁有完善的激光打印機產品線,可以滿足全面的打印需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團納思達調研會議
納思達自主研發了國產CPU打印機主控SoC芯片,是一臺真正意義上的打印機“中國芯”。據納思達工作人員介紹,旗下芯片公司艾派克已連續六屆獲得工信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CSIP“中國芯”最佳市場表現產品獎。微電子工藝技術專家吳漢明院士在了解了納思達旗下艾派克芯片生產情況后表示贊嘆,認為艾派克技術進步“走得很快”。除了在打印行業的深耕,艾派克同時具備了通用MCU芯片的研發生產能力,產品主要應用于儀器儀表、智能家電、游戲機、數據交換及通信設備、醫療保健設備、安防監控、消費類電子、無人機、工業自動控制、電機驅動、智能機器人等領域。
“不僅是彩色打印,還有制造行業的打印,3D打印機完全改變了制造行業的面貌。” 中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領域著名科學家盧秉恒院士在現場看到了3D打印實物。賽納三維自主研發的WJP白墨填充3D打印技術,配合高性能3D數字聚合物復合材料,可以打印高精度、全彩色、透明、不同軟硬度的物體。在3D領域已申請相關專利近200件。目前,在醫療應用上,納思達已經聯合廣東省人民醫院成立國內首個“心血管醫學3D打印聯合實驗室”。
“看到這樣一個民營企業,經過20年的努力,發展到這個水平,我覺得很感動,真是不簡單。我們武漢大學愿意支持。”兩院院士、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李德仁院士在會議上表示。
主要從事智能計算攝像、光場及其立體視頻、圖像視頻處理的研究的戴瓊海院士表示,這次調研加深了他對于“納思達是一家非常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企業”的印象,他建議接下來納思達的技術方向可以是“專門研究未來技術和未來發展。”
本次院士團的調研對于納思達來說意義重大,是頂尖權威專家首次對涉及眾多技術領域的納思達進行全面的技術評估。正如納思達董事長汪東穎在講話中所表示的那樣,打印機的研發涉及到精密機械、精細化工、靜電成像、集成電路、材料、熱力學、色彩科學、人機工程等8個以上學科領域,而此行8位院士分別從事計算機信息系統、信息安全技術、智能計算攝像、微電子工藝技術、機器感知與控制技術等領域技術研究,并在各自領域獲得巨大成就,相信此行可以給予納思達全面且有深度的指導。
附同行院士名單:
李德仁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研究
沈昌祥 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系統工程專家,從事計算機信息系統、密碼工程、信息安全體系結構、系統軟件安全、網絡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盧秉恒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領域著名科學家,主要從事快速成形制造、微納制造、生物制造、高速切削機床等方面的研究
戴瓊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智能計算攝像、光場及其立體視頻、圖像視頻處理(表示、理解和檢索)的研究
吳漢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微電子工藝技術專家
王耀南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智能機器感知與控制技術研究
張寶東 32057部隊研究員,主要從事信息安全技術方面的研究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