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 發布時間:2022-6-16 10:0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正式施行,在保護個人信息、治理網絡詐騙、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實名制等方面作出規定,成為我國網絡空間法治化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網絡安全法實施5年來,我國網絡安全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形成,國家網絡安全工作體系不斷健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體系和能力顯著加強,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深入推進,網絡安全風險防范能力持續加強,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深入人心。同時,各地在落實網絡安全法工作上也碩果累累,特別是網絡安全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數字紅利的持續釋放。
山東:網絡安全技術產業迅猛發展
據了解,山東省委網信辦會同工信廳等11部門制定出臺了《山東省關于促進網絡安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是全國首份省級面向社會公開的網絡安全指導性政策文件,優化了網絡安全技術產業發展。
2021年,山東全省網絡安全產業增速超過20%,產業規模突破130億元,培育了一批網絡安全領域的領軍企業,網絡安全上下游企業超過500家,產業體系日趨健全,技術創新高度活躍,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形成了以濟南市為主要承載地,具有山東特色的網絡安全產業生態。
全國首個跨省域國家級網絡安全產業園區落地成渝
近日,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成渝)正式獲批——這是全國首個獲批的跨省域國家級網絡安全產業園區。工信部在批復中指出:支持建設成渝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并將在政策實施、項目布局、企業培育、試點示范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川渝兩地要加強網絡安全技術創新,培育新型網絡安全服務,建設網絡安全人才高地,完善網絡安全產業生態,將園區打造成為引領西部網絡安全產業創新發展的高地。
據介紹,近年來,川渝兩地網絡安全產業年均銷售收入超過千億元,引進網絡安全企業300余家,擁有技術研發和應用轉化的創新中心、創新實驗室、網絡攻防靶場和適配基地92個,承擔網絡安全類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項目或工程163個,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創業比賽獲獎項目50余個,形成了涵蓋網絡安全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和運營服務的全產業鏈體系,在工控安全、密碼產品、電磁防護、大數據安全等多領域處于國際一流水平。
下一步,川渝兩地將秉持“差異化錯位突破、跨地域協同發展”的原則,打造“特色鮮明、優勢互補,供需一體、協同發展”的網絡安全產業生態布局,扎實推進園區建設工作。
河北:推動構建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格局
人才培養、研發投入、校企合作是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網絡安全法實施5年來,河北省通過召開網絡安全學科建設研討會,推進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建立了多層次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格局。目前全省有開設網絡安全本科專業的高校5所、設有碩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5所、在校生達到3200余人,網絡安全人才培養規模層次進一步提升。
同時,引導網絡安全企業加強研發投入,實施“基于大規模網絡資產風險監測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網絡情報監測平臺研究”等研發項目,取得了一批自主創新成果,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加速推進。
此外,加強了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合作,積極促成高校與企業開展戰略合作,扎實推進雄安新區網絡安全創新研發基地、石家莊藁城區網絡安全產業園建設,全省網絡安全企業注冊數量不斷增長,服務能力逐步提升。
天津:釋放“數字紅利” 實現數字惠民
據悉,為推動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生態建設,天津市印發了《天津市加快數字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
據了解,目前天津已完成基礎電信企業LTE網絡IPv6改造工作,家庭千兆光纖網絡覆蓋率和重點領域網站IPv6整體支持率在全國省區市中位列第一。同時,打造天津“城市大腦”,建成“津心辦”數字社會綜合應用平臺,注冊用戶超1750萬人,實現1600余項服務事項“指尖辦”。建設的“津治通”全市一體化社會治理信息化平臺,累計辦結各類治理事件超1250萬件,在2萬余個基層全科網格實現貫通應用。還研發了“全場景核酸檢測信息系統”等疫情防控數字化平臺,完成采樣超2.6億人次,采樣峰值達每分鐘8萬人次,4小時即完成全市采集工作。上線天津“健康碼”“場所碼”,累計亮碼達80.3億次,利用大數據支撐疫情防控和流調溯源。搭建了復工復產指揮平臺,開發重點產業鏈企業地圖系統,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戰雙贏”。(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